《《能源法》助力碳排放双控,还要注意哪些方面?》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12
  • 2025 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总则第五条明确,国家建立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通过立法确立了碳排放双控制度。

    为确保碳排放双控制度持续有效驱动能源清洁低碳发展,还需在《能源法》的统领下进一步构建以《能源法》为核心、各单行法与配套法规协同配合的能源法律制度体系。笔者认为,为碳排放双控制度的实施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保障,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工作。

    以合理的碳排放配额筑牢碳交易基石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已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了基本制度框架。其中,碳排放配额初始分配是碳交易市场建立的基础,合理的配额分配对碳市场稳定发展和减排目标实现至关重要。鉴于我国碳减排任务艰巨、地区发展不平衡,需综合考量东、中、西部地区及各省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能源禀赋、产业能源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建立差异化、科学合理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在分配方法上,应合理确定分配方式,提高有偿分配占比;同时,依据企业碳排放水平、碳减排能力和发展需求,实施差异化配额分配,激发企业减排积极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完善监测核算体系夯实数据基础

    落实碳排放双控制度的前提是要建立健全碳排放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当前,我国碳排放监测和计算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对碳排放的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等的相应规定,导致碳排放监测数据准确性与可信度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需从健全区域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完善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机制、健全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构建项目碳排放和碳减排核算体系等方面着力,明确各层级、各领域、各行业的碳排放监测方法和核算指标。

    《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提出,到 2030年要构建系统完备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为此,应加强对碳排放数据的统计与管理,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和共享机制,明确各方碳监测责任。一方面,搭建碳排放监测管理平台,通过监测设备实时收集碳排放数据,帮助企业准确记录、分析和报告其碳排放数据,以供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准确评估碳排放态势,助力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策略。另一方面,加强碳市场监管与核查体系建设,安装监控设备,核实企业碳排放数据与配额,确保市场公平公正,维护稳定有序的碳市场。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对数据质量控制的规定,在明晰相关主体责任义务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信息管理平台,加强数据报告和信息披露监管,实现数据公开共享。

    政府主管部门应及时披露企业违法行为和处罚结果,确保控排企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构与有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发挥碳排放双控信息公开对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作用。

    加强规划引领强化碳排放评价

    《能源法》将能源规划作为专门的一章,以法律制度强调国家制定和完善能源规划,发挥能源规划对能源发展的引领、指导和规范作用。在“双碳”目标下,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能源发展规划,明确碳排放控制目标和任务,加强能源项目审批和监管。企业应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开展碳排放核算与报告,制定节能减排措施。同时,应将碳排放指标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实现对碳排放的全面监管和有效控制。应将企业和机构纳入碳排放指标监管范围,将碳排放融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增强综合评价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促进节能降碳。

    加强监管协同增强监管合力

    碳排放双控制度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加强协同监管,形成合力,提升监管效能。《能源法》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能源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协同,明确跨部门协同监管的法定义务,增强监管合力。

    完善的碳排放监管和执法机制能够有效减少企业碳排放管理中的规避和违规行为。在执法与监管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协同合作模式,健全严格的执法机制,确保法律法规有效执行。特别是要对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进行协同监管。同时,通过科技赋能执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碳排放监测的精准度和效率,实现对能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碳排放的实时监控,加大对数据造假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进一步健全环境目标责任制与考核评价制度、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建立碳排放数据质量追溯和问责机制,加强对碳排放监测与核算机构的监管,从而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发展。

    以公正司法保障碳排放双控制度落实

    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权作为处理矛盾纠纷、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对碳排放双控制度驱动能源清洁低碳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发生的“弃风弃光”案、碳排放配额清缴案主要表现为针对碳排放的公益诉讼和民事诉讼。

    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环境资源案件类型与统计规范(试行)》对气候变化应对类案件进行了定义以及标准划分。气候变化诉讼作为一种新的案件类型,将在推动气候治理特别是减少和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发挥作用,也将填补民事和行政监管的空白地带。针对我国气候变化诉讼司法需求与立法现实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亟须需进一步明确气候变化诉讼概念。建议可先出台有关气候诉讼、碳排放数据造假诉讼方面的司法解释,为公正司法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nengxiao/2025/03/11/detail_20250311203772.html
相关报告
  • 《秋季养生:煮养生粥要注意三个方面》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lwlin
    • 发布时间:2014-09-23
    • 粥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能吃到的食物,但其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搭配你知道吗?下面介绍简单的粥有不简单的做法和很棒的养生功效。
  • 《未来十年储能技术从哪些方面迎来变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2-03
    • 加利福尼亚州太阳能行业专家Barry Cinnamon日前提出了他对2020年以及未来10年美国住宅太阳能和储能市场和储能技术发展的预测。   预测未来发展并不容易,尤其在太阳能和储能行业采用新兴技术和面临更高要求情况下。在此提出一些预测,并希望对于用户侧能源系统的预测大致正确。      1、储能系统与太阳能发电系统配套部署将成为标准   如今很少独立部署太阳能发电设施。净计量、不可靠的市电,较低的电池成本、电网服务功能、能源管理功能方面的变化,这些因素将推动客户选择提供更多全方位服务的太阳能发电设施和电池储能系统。在必要时,太阳能发电设施承包商的业务将扩展到备用面板和通信电缆布线,以及复杂的调试和配置程序。   2、需要新的成本指标   20多年来,太阳能行业一直在根据装机容量来衡量成本。但是,将电池储能系统添加到太阳能发电系统中会增加成本,并使节能计算变得混乱。希望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和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的专家更好地解释这些新指标。   3、是否有相应的应用程序?   手机应用程序是客户系统监控的标准。为了使这些应用程序正常工作,必须与云中某处服务器进行可靠的逆变器通信。尽管Wi-Fi、ZigBee和蓝牙协议既方便又相对便宜,但它们取决于客户的路由器和互联网连接。硬接线以太网或高带宽蜂窝协议更适合客户应用所需的可靠通信。   4、软件越来越重要   经验丰富的太阳能和储能系统承包商将根据软件功能选择系统:客户应用程序、安装程序调试、管理界面、实用程序界面。无论硬件的能力和功能如何,而采用软件都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5、净成本上升而不是下降   随着人工、逆变器以及机架成本上升,储能厂商正在提高储能系统许可费用和安全要求,而其法规的限制更为严格(尤其是电池部署)。客户期望与现有电气系统进行更多集成。更糟糕的是,投资税收抵免的逐步降低将使储能系统部署成本在2020年增加4%,而在2021年将又增加4%,在2022年增加12%至22%。但较低的硬件成本不会抵消这些较高的软成本。   6、电池与逆变器集成   与几乎可与所有逆变器互换的太阳能模块不同,电池储能系统将由逆变器公司设计并且实现品牌化。电池和逆变器之间的集成是特定的,以保持其完整性、性能和安装简便性。承包商希望太阳能和储能系统有一个联络点。   7、没有标准能源系统接口   各种住宅能源系统(太阳能、储能、电动汽车、暖通空调、照明等)与主要家用应用程序提供商谷歌公司和苹果公司之间缺乏协调。安全性要求和缺乏行业标准意味着至少还有五年时间才能集成这些设备。与此同时,每一个主要设备的专用应用程序将继续应用在手机上。   8、电池性能将仍然充满挑战   太阳能系统的可靠性和预期性能已得到充分证明。但是,电池系统的性能取决于更多的变量(温度、使用率、建筑物消耗、电池可靠性、运行特性),这使得更容易夸大这些系统的收益,几乎无法预测其节省的成本。   9、电动汽车采用性能更好的电池   随着电动汽车制造商致力开发和采用电池以提高电动汽车行驶里程,但可能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才能采用更适合的电池。   10、工商业储能的发展曙光   大约两年前,当行业领先的逆变器和电池公司发布了集成良好的交钥匙解决方案时,住宅电池储能系统开始迅速发展。而这些公司推出基于现有太阳能逆变器的电池储能系统时,商业和工业储能客户将会实现同样的增长。   在减少导致全球变暖的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太阳能、风力发电和储能系统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源行业将继续加紧解决这一问题,并提供最实用、最具影响力和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