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材料》:金属纳米颗粒将改变太阳能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7-30
  • 一个由加州理工学院人工光合作用联合中心和波兰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解释了他们在收获“热电子空穴”方面的杰出成就。这一研究工作成果可用于改善太阳能电池、光化学反应和光电传感器。该最新研究发现成果论文发表在今天的《自然·材料》杂志上。

    一段时间以来,已知某些金属纳米粒子可以吸收光,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正负电荷。当这些电荷在光吸收中发展时,它们被称为“热”。负电荷是电子,正电荷称为“电子空穴”,其中价带中的电子(原子外壳中的电子)缺失。

    热电子是一种经过充分研究的现象,众所周知,热电子可以在半导体中堆积,电子的导电性不如导体(如铜),但比绝缘体(如陶瓷)好)。这延长了它们的寿命,使其可以用于光催化剂、太阳能电池和光传感器等。关于热孔的认知还很少。

    可用于太阳能电池和人工光合作用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成功地收集了半导体中80%以上的热孔,是以前认为的三倍。这样的过程非常快:只需不到200飞秒(即0.000000000002秒)。在半导体中收集电荷的可行性意味着它们可以用于太阳能电池和人工光合作用,例如减少二氧化碳并从水中产生氢和氧。

    研究人员做出了理论上的预测,即正电荷的积累也会影响负电荷的动力学。新研究中包括的观察结果证实了这一假设。当吸收光并产生电荷时,“电子温度”升高。收集热孔会使电子热容量增加,从而改变电子温度上升的幅度。

    该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控制电子空穴的去除程度来控制电子的能量分布。这是一个重要的结果,因为它可以调节直接等离激元太阳能电池(使用等离激元作为活性光伏材料将光转换为电能的太阳能电池)中的最大电压或控制反应堆中的光催化过程的“窗口”。

    参考:Ultrafast hot-hole injection modifies hot-electron dynamics in Au/p-GaN heterostructures, Nature Materials (2020). DOI: 10.1038/s41563-020-0737-1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576355
相关报告
  • 《金属纳米颗粒将改变太阳能电池》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7-30
    • 一个由加州理工学院人工光合作用联合中心和波兰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解释了他们在收获“热电子空穴”方面的杰出成就。这一研究工作成果可用于改善太阳能电池、光化学反应和光电传感器。该最新研究发现成果论文发表在今天的《自然·材料》杂志上。 一个由加州理工学院人工光合作用联合中心和波兰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解释了他们在收获“热电子空穴”方面的杰出成就。这一研究工作成果可用于改善太阳能电池、光化学反应和光电传感器。该最新研究发现成果论文发表在今天的《自然·材料》杂志上。 热电子是一种经过充分研究的现象,众所周知,热电子可以在半导体中堆积,电子的导电性不如导体(如铜),但比绝缘体(如陶瓷)好)。这延长了它们的寿命,使其可以用于光催化剂、太阳能电池和光传感器等。关于热孔的认知还很少。 可用于太阳能电池和人工光合作用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成功地收集了半导体中80%以上的热孔,是以前认为的三倍。这样的过程非常快:只需不到200飞秒(即0.000000000002秒)。在半导体中收集电荷的可行性意味着它们可以用于太阳能电池和人工光合作用,例如减少二氧化碳并从水中产生氢和氧。 研究人员做出了理论上的预测,即正电荷的积累也会影响负电荷的动力学。新研究中包括的观察结果证实了这一假设。当吸收光并产生电荷时,“电子温度”升高。收集热孔会使电子热容量增加,从而改变电子温度上升的幅度。 该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控制电子空穴的去除程度来控制电子的能量分布。这是一个重要的结果,因为它可以调节直接等离激元太阳能电池(使用等离激元作为活性光伏材料将光转换为电能的太阳能电池)中的最大电压或控制反应堆中的光催化过程的“窗口”。
  • 《国家纳米中心:有机太阳能电池界面修饰研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万勇
    • 发布时间:2018-08-20
    •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周惠琼课题组将WOx纳米颗粒与商业化的PEDOT:PSS乳液混合用作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空穴传输层材料,改善了空穴传输层的表面自由能,优化了活性层的形貌,从而同时提高了器件的效率和填充因子,为高效有机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空穴传输层修饰方法。该研究以“A Highly Effcient Non-Fullerene Organic Solar Cell with a Fill Factor over 0.80 Enabled by a Fine-Tuned Hole-Transporting Layer”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上(Adv. Mater. 2018, 1801801)。   近年来,有机太阳能电池因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而填充因子则是有机太阳能电池中一个重要的光伏性能参数,主要受界面层和活性层性质的影响。   周惠琼课题组将WOx纳米离子与PEDOT:PSS乳液混合,经过细致优化WOx:PEDOT:PSS空穴传输层的组分和膜厚,基于PBDB-TF:IT-4F体异质结的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实现了80.79%的填充因子(FF)和14.57%的转换效率(中国计量院验证效率为14.15%)。阻抗分析和瞬态光电流光电压测试等表征揭示了相对于广泛应用的PEDOT:PSS薄膜,WOx:PEDOT:PSS空穴传输层具有更优越的电荷提取性能。AFM和RSoXS测试发现具有不同表面自由能的空穴传输层(WOx, WOx:PEDOT:PSS,PEDOT:PSS)可以调控体异质结层的形貌。通过对比相区尺寸/纯度,载流子寿命,激子解离性能和载流子传输迁移率,研究认为WOx: PEDOT:PSS器件具有高的FF来源于更平衡的载流子传输,更长的载流子寿命以及减弱的非辐射电荷复合。   该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郑众助理研究员,是周惠琼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 (Nano Energy, 2018, 50, 169-175;J. Mater. Chem. C., 2018, DOI: 10.1039/C8TC02933D; RSC Advances, 2017, 7, 12400-12406) 的进一步拓展,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侯剑辉课题组(材料合成)、上海交通大学刘烽课题组(形貌表征)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张渊课题组(器件物理)共同合作的成果。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