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探测器迎来技术升级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9-22
  • 【科技创新世界潮】

    ◎本报记者 刘 霞

    2015年9月14日,美国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首次直接探测到“时空的涟漪”——引力波。这一发现不仅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更开启了引力波天文学的新纪元。自此以后,科学家已累计确认超过百例引力波事件,为观测黑洞合并、中子星碰撞等宇宙现象提供了全新窗口。就在本月,借助引力波事件GW250114,科学家还验证了斯蒂芬·霍金于1971年提出的黑洞理论。

    据英国《自然》网站报道,尽管LIGO等探测器的观测精度已大幅提升,但仍面临噪声干扰和灵敏度不足等挑战,亟须下一代探测器接续探索。目前,爱因斯坦望远镜(ET)、宇宙探索者(CE)和激光干涉仪空间天线(LISA)等项目正处于选址或研发阶段。这些设备有望带来前所未有的科学突破。

    下一代探测器各有千秋

    美国引力波研究团队计划建造的CE,结构与LIGO相似,但臂长达到40公里。一旦CE建成并投入运行,每年有望探测到10万次黑洞合并事件,几乎能覆盖整个宇宙历史中的引力波源,甚至包括100多亿年前星系大量形成恒星、黑洞频繁产生与合并的远古景象。

    ET是欧洲提议建设的第三代地基引力波天文台。它采用三条干涉臂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CE主要探测频段与LIGO相近(约10—1000赫兹),而ET则将频率下限扩展至1赫兹,使其能更早捕捉黑洞碰撞前的动态,并能观测更大质量黑洞的合并过程。

    LISA则是一项天基探测计划,由3颗卫星组成一个边长250万公里的巨型等边三角形。LISA致力于探测频率在0.1毫赫兹到1赫兹之间的低频引力波。LISA卫星组预计于2035年发射。

    中国也规划了类似的空间引力波探测项目“天琴”与“太极”,预计于21世纪30年代投入使用。

    汇聚多项技术创新成果

    下一代引力波探测器汇聚了多项前沿技术,显著提升了探测能力。

    首先是通过延长干涉仪臂长提高灵敏度。更长的基线使其在低频引力波探测方面实现了更高精度,极大扩展了可观测信号的范围。

    在降低热噪声方面,下一代探测器采用了先进的镜面涂层技术,包括离子束溅射非晶材料和晶体涂层材料,有效提升了中低频段的灵敏度。同时,低温冷却技术大幅抑制了反射镜中的热振动。

    量子压缩技术也发挥着关键作用。该技术通过向干涉仪注入压缩真空态,有效抑制信号频段中的量子噪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历经15年攻关,研制出“量子真空压缩器”,使LIGO的探测距离扩展了超过4亿光年,引力波发现效率有望提高50%。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也为引力波探测注入新动力。谷歌“深度思维”公司与LIGO、意大利格兰萨索研究所联合开发出“深度环路成型”AI系统,可有效抑制观测系统中的噪声,提高控制精度,稳定关键测量部件。

    潜力与挑战并存

    下一代引力波探测器蕴藏着巨大的科学潜力,有望推动人类在探索早期宇宙、检验基础物理理论、发展多信使天文学等方面取得突破。

    这些探测器将能够观测到几乎所有的双黑洞合并事件,从而揭示黑洞的形成与演化历程。它们还将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捕捉中子星合并,帮助科学家解析千新星、中微子喷流等天文现象的细节。CE等设备也将揭示一系列新的天体物理过程,从核心坍缩型超新星爆发到中子星发出的连续引力波,极大拓展了人类对极端条件下恒星演化与物质行为的认知。

    它们还可提供更精确的宇宙膨胀测量数据,检验新型引力理论,甚至探索暗物质的奥秘。通过探测原初引力波并在强引力场中验证广义相对论,这些探测器或许将开辟新物理学的窗口。与电磁波、中微子观测站协同开展的多信使联合观测,也将深化科学家们对宇宙现象的理解,推动天体物理学迈入新阶段。

    然而,建设这些探测器仍面临诸多技术与资金挑战。

    噪声抑制与精密工程技术仍是关键瓶颈问题,科学家需要开发更先进的激光系统、低温反射镜和极低噪声环境。此外,地面探测器需避开地震带并尽量减少环境干扰,而LISA等空间探测器则需应对卫星发射、在轨维护等复杂工程。

    资金问题同样令科学家担忧。ET和LISA等项目耗资数十亿欧元,且依赖多国合作,资金筹措与国际协调难度极大。更重要的是,这些探测器将产生海量数据,必须建立可扩展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和先进算法,才能实现信号的实时处理与精确解析。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kejizhuangbei/2025/09/19/detail_20250919234971.html
相关报告
  • 《引力波探测器迎来技术升级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9-26
    • 【科技创新世界潮】 ◎本报记者 刘 霞 2015年9月14日,美国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首次直接探测到“时空的涟漪”——引力波。这一发现不仅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更开启了引力波天文学的新纪元。自此以后,科学家已累计确认超过百例引力波事件,为观测黑洞合并、中子星碰撞等宇宙现象提供了全新窗口。就在本月,借助引力波事件GW250114,科学家还验证了斯蒂芬·霍金于1971年提出的黑洞理论。 据英国《自然》网站报道,尽管LIGO等探测器的观测精度已大幅提升,但仍面临噪声干扰和灵敏度不足等挑战,亟须下一代探测器接续探索。目前,爱因斯坦望远镜(ET)、宇宙探索者(CE)和激光干涉仪空间天线(LISA)等项目正处于选址或研发阶段。这些设备有望带来前所未有的科学突破。 下一代探测器各有千秋 美国引力波研究团队计划建造的CE,结构与LIGO相似,但臂长达到40公里。一旦CE建成并投入运行,每年有望探测到10万次黑洞合并事件,几乎能覆盖整个宇宙历史中的引力波源,甚至包括100多亿年前星系大量形成恒星、黑洞频繁产生与合并的远古景象。 ET是欧洲提议建设的第三代地基引力波天文台。它采用三条干涉臂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CE主要探测频段与LIGO相近(约10—1000赫兹),而ET则将频率下限扩展至1赫兹,使其能更早捕捉黑洞碰撞前的动态,并能观测更大质量黑洞的合并过程。 LISA则是一项天基探测计划,由3颗卫星组成一个边长250万公里的巨型等边三角形。LISA致力于探测频率在0.1毫赫兹到1赫兹之间的低频引力波。LISA卫星组预计于2035年发射。 中国也规划了类似的空间引力波探测项目“天琴”与“太极”,预计于21世纪30年代投入使用。 汇聚多项技术创新成果 下一代引力波探测器汇聚了多项前沿技术,显著提升了探测能力。 首先是通过延长干涉仪臂长提高灵敏度。更长的基线使其在低频引力波探测方面实现了更高精度,极大扩展了可观测信号的范围。 在降低热噪声方面,下一代探测器采用了先进的镜面涂层技术,包括离子束溅射非晶材料和晶体涂层材料,有效提升了中低频段的灵敏度。同时,低温冷却技术大幅抑制了反射镜中的热振动。 量子压缩技术也发挥着关键作用。该技术通过向干涉仪注入压缩真空态,有效抑制信号频段中的量子噪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历经15年攻关,研制出“量子真空压缩器”,使LIGO的探测距离扩展了超过4亿光年,引力波发现效率有望提高50%。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也为引力波探测注入新动力。谷歌“深度思维”公司与LIGO、意大利格兰萨索研究所联合开发出“深度环路成型”AI系统,可有效抑制观测系统中的噪声,提高控制精度,稳定关键测量部件。 潜力与挑战并存 下一代引力波探测器蕴藏着巨大的科学潜力,有望推动人类在探索早期宇宙、检验基础物理理论、发展多信使天文学等方面取得突破。 这些探测器将能够观测到几乎所有的双黑洞合并事件,从而揭示黑洞的形成与演化历程。它们还将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捕捉中子星合并,帮助科学家解析千新星、中微子喷流等天文现象的细节。CE等设备也将揭示一系列新的天体物理过程,从核心坍缩型超新星爆发到中子星发出的连续引力波,极大拓展了人类对极端条件下恒星演化与物质行为的认知。 它们还可提供更精确的宇宙膨胀测量数据,检验新型引力理论,甚至探索暗物质的奥秘。通过探测原初引力波并在强引力场中验证广义相对论,这些探测器或许将开辟新物理学的窗口。与电磁波、中微子观测站协同开展的多信使联合观测,也将深化科学家们对宇宙现象的理解,推动天体物理学迈入新阶段。 然而,建设这些探测器仍面临诸多技术与资金挑战。 噪声抑制与精密工程技术仍是关键瓶颈问题,科学家需要开发更先进的激光系统、低温反射镜和极低噪声环境。此外,地面探测器需避开地震带并尽量减少环境干扰,而LISA等空间探测器则需应对卫星发射、在轨维护等复杂工程。 资金问题同样令科学家担忧。ET和LISA等项目耗资数十亿欧元,且依赖多国合作,资金筹措与国际协调难度极大。更重要的是,这些探测器将产生海量数据,必须建立可扩展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和先进算法,才能实现信号的实时处理与精确解析。
  • 《美国CMS粒子探测器升级获许可》

    • 来源专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知识集成服务平台
    • 编译者:魏韧
    • 发布时间:2020-09-14
    • 2019年10月,美国CMS合作小组提出了升级CMS粒子探测器,用于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的高亮度阶段。升级将使CMS能够应对LHC粒子碰撞率增加所带来的挑战性环境,充分发挥升级机器的发现潜力。作为回应,12月19日,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Department of Energy Office of Science)批准了CD-1计划,表明对该项目的概念设计、进度范围和成本等因素进行了积极评估。为开展该项目的下一个主要步骤铺平了道路。 大型强子对撞机计划(LHC)在2027年完成升级,届时它将成为高光度大型强子对撞机。升级后的对撞机的质子束绕着17英里的圆周运动,将碰撞速度提高了十倍。 强度提高意味着高光度LHC将传递前所未有的数据量,而位于光束路径上的巨型探测器必须能够承受更高的数据传送率和辐射剂量。在准备阶段将升级CMS探测器,以跟上数据输出的增长,更不用说更严酷的碰撞环境。 该合作计划用最先进的技术升级探测器。新的探测器将展示出更高的灵敏度,传感器通道从8000万个增加到20亿个。CMS还将更换探测器的中心部分,当带电粒子飞过探测器时,升级后的设备将以每秒4000万次的惊人速度读取它们的动量,这在强子对撞机中尚属首次。目前正在开展探测器的创新设计,使用非常精确的硅传感器测量粒子的能量。升级后的CMS将拥有一个用于拍摄更高分辨率、更精确的复杂粒子相互作用图像的突破性组件。科学家们在电子电路中引入了一种名为FPGAs的机器学习系统,以便更有效地选择CMS每25纳秒处理的数十亿粒子事件中哪些可能是新物理学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