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中国科大实验观测到原子在电场中的布赖特-拉比效应》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7-0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合肥国家实验室卢征天教授、夏添研究员团队在实验上成功观测到原子能级在电场中的布赖特-拉比位移现象。

    在原子物理学中,量子态能级通常在磁场中会发生与磁场强度成正比的塞曼位移。1931年,理论物理学家布赖特(Gregory Breit)和拉比(I. I. Rabi)描述了一种非线性的能级位移现象,后被命名为布赖特-拉比效应。这是一种由原子的超精细结构与磁场共同作用产生的量子力学基本效应,已在众多实验中被观测到,并在量子精密调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另一方面,原子能级在电场作用下通常会发生与电场强度平方成正比的位移,即斯塔克位移。理论预测表明,具有超精细结构的原子在电场中,其能级变化会偏离这一简单的平方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电场布赖特-拉比效应,与磁场中的布赖特-拉比效应具有相似性。尽管这一基本量子力学效应早在1968年已被理论预言,但其实验观测一直存在技术挑战。

    实验装置示意图,右下角实验数据展示原子能级随电场强度平方的非线性变化关系

    在本项研究中(见示意图),研究团队首先将镱-171原子载入光偶极阱,利用激光囚禁的高选择性排除了可能带来干扰的其他同位素;随后,利用光偶极阱精确操控原子,将其置于间隔仅一毫米的一对万伏高压电极之间;同时,通过激光冷却技术将原子温度降至40微开尔文,有效消除了多普勒效应对谱线的加宽影响。通过这一系列实验步骤,研究团队成功实现了镱-171原子在强电场(100 kV/cm)环境下的高精度光谱测量。

    实验结果显示,原子能级的变化显著偏离了常规的斯塔克效应。研究团队观测到能级位移中与电场四次方、六次方成正比的高阶贡献,直接验证了电场布赖特-拉比效应。

  • 原文来源: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423902122
相关报告
  • 《前沿 | 中国科大首次观测到超冷原子气体中的对流超流相》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1-10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苑震生、邓友金等与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实验中,首次观测到对流超流相(counterflow superfluidity)这一新奇量子物态,证实了对流的双组分超流体共同形成绝缘体的特性。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物理学》(Nature Physics)上。 上世纪30年代,卡皮查、艾伦和迈斯纳等在液氦中发现超流现象,这推动了人们近一个世纪以来对相关的宏观量子现象的探索,如玻色-爱因斯坦凝聚、量子涡旋、超流-绝缘体相变、拓扑量子物态、以及超流与超导之间关系等的研究,对量子多体物理基础前沿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超流现象的研究也推动了激光冷却、稀释制冷机等低温技术的发展,为量子模拟、量子计算和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工具。同时,不断增强的量子调控技术为揭示此类宏观量子现象中的微观物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崭新的研究视角。 本世纪初,Kuklov等在理论上提出了对流超流的设想:与一般的超流体不同,对流超流相中存在两个相对流动的超流体,它们分别由自旋为A和B的粒子组成;两种自旋的粒子会相对流动,体现出超流性;但是两种相对流动的自旋流之间存在严格的关联使得总粒子流为零,因此整体上看并不存在流动性,而是形成莫特绝缘体。由于对流超流态的制备需要极低的温度,其观测更需要单原子自旋可分辨的测量能力,这些实验技术挑战使得此类超流性与绝缘性共存的新奇物态一直未被实验证实。 近年来,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的出现为观测对流超流相提供了新的手段。在此项实验中,研究团队巧妙地设计制备了无缺陷低熵的双填充自旋莫特相初态,由此出发调控两种自旋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体系绝热演化至对流超流相。使用该团队开发的具备单原子自旋可分辨的量子气体显微镜技术,他们发现在对流超流相两种自旋的粒子数涨落变大但是总粒子数的涨落依然很小,该现象说明两种自旋的原子在格点上存在粒子数涨落反关联。进一步的时间飞行测量显示两种自旋间存在非零的对流超流关联函数,即对流超流相的关键实验证据。通过探测体系中原子之间的长程自旋关联,该研究估计出系统的温度低于1.2 nK,这为对流超流相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低温条件。 此项研究表明,超冷原子量子模拟方法为探索新奇物相提供了丰富的量子调控和观测手段,成为深入理解强关联量子多体物态中微观物理机制的重要工具。相关实验技术可拓展到三组分、多组分自旋超流体系的研究中,并进一步推动对大自旋原子形成的拓扑量子物态的实验研究。该工作得到了论文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认为此项工作是“量子模拟领域的卓越成就”“尤其是基于该团队前期几项重要科研进展实现了对低温低熵对流超流态的制备”“此工作的一个关键创新点是制备超低温自旋莫特相。”
  • 《探索 | 中国科大使用量子模拟器观测规范理论中准粒子禁闭的微观动力学行为》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12-2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苑震生等与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实验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团队首次观测到格点规范理论中的禁闭相与非禁闭相转化的微观动力学过程,为理解这一复杂的量子多体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 自然·物理学 》(Nature Physics)上。 禁闭(confinement)是一类非常有趣的物理现象,其中夸克禁闭为人们所熟知——虽然夸克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但是由于夸克之间强相互作用的存在,人们无法在自然界中观测到单个的夸克,它们总是以多个捆绑在一起形成复合粒子的形式(如中子、质子)被观测到;即便是在高能粒子碰撞机中,人们也几乎无法改变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粒子碰撞碎片中的夸克瞬间就形成了新的复合粒子。类似地,人们在凝聚态体系中观测到了准粒子成对出现的现象,通过量子调控手段可以改变准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得准粒子受控地处在禁闭或者解禁闭状态。一个物理体系中是否存在禁闭现象以及能否人为调控粒子间相互作用实现禁闭到解禁闭状态之间的转换,牵涉复杂的量子多体效应,理论上一般没有解析方法求解,数值求解也面临各种挑战。 近年来,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的出现为研究禁闭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2020年,中国科大的研究团队首次使用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拟器建模了U(1)格点规范理论并验证了相应的局域规范守恒特性[Nature 587, 392 (2020)],其后系统地研究了该理论的非平衡热化过程[Science 377, 311 (2022);Phys.Rev. Res. 5, 023010(2023);Phys. Rev. Lett. 131, 050401 (2023)]。基于以上基础,进一步研究U(1)格点规范理论中的禁闭-解禁闭相变问题仍面临两个重要困难:在理论上缺乏产生有效外电场的可行方案,在实验上缺乏产生和测控准粒子态的单格点原位调控技术。 在此项实验中,研究团队中的实验和理论合作者巧妙地设计了线性倾斜势与超晶格势阱结合的方案,在该条件下将玻色-哈伯德模型映射为具有动态电场的U(1)量子链路模型,实验模拟了具备动态外电场的量子电动力学规范理论;同时,研究团队开发了具备单格点及粒子数分辨的量子气体显微镜,原位产生并实时观测了粒子与反粒子对的微观动力学,清晰展示了U(1)格点规范理论中禁闭相和非禁闭相的转变过程。 此项研究表明,超冷原子量子模拟方法为探索规范理论中的量子相变提供了全新视角,并将在研究非阿贝尔格点规范理论、二维和三位格点规范模型的非平衡动力学等计算复杂度超越经典计算能力的物理问题中获得更为重要的应用。该论文自去年在arXiv预印本网站公布以来即受到相关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已被引用40余次,研究团队成员也受邀在国际原子物理大会ICAP2024和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上报告相关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