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先立后破” 稳妥保障能源安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21
  • “端稳能源饭碗,煤炭依然是‘压舱石’。”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日前在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上表示,这也是与会专家的普遍共识。

    当前,俄乌冲突正在重塑全球能源地缘政治版图,包括煤炭在内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提高国家的能源独立性,是守住安全底线的重要支撑。在我国加快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找到一条既保障能源安全又实现降碳的路径,十分关键。

    石油进口亟待多元化

    今年以来,国际天然气、电力、油品短缺问题加剧,全球能源价格飙升,加深了各国对能源安全问题的担忧,并重新审视过度依赖化石能源带来的潜在风险。

    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为“富煤、贫油、少气”,尤其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较高,在国际油价高位震荡期间,进口油气成本一度高企。针对今年上半年的油价飙升,国内油气行业人士分析称,以2021年进口量为基准,国际油价每上涨1美元/桶,我国石油进口成本将增加37亿美元;若2022年平均油价在100美元/桶以上,将一定程度上拉低我国GDP增速,同时拉高我国CPI上涨幅度。

    “我国石油和天然气高度依赖进口,当前形势下将给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带来隐忧。”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经济专委会主任戴彦徳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崔守军提醒,基于能源安全考虑,我国油气资源进口来源要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国家,未来进口肯定是要多元化。

    “日趋复杂的国际政治形势和全球能源市场动荡,警示我国需要重新审视‘控煤、稳油、增气、扩大新能源’能源战略的安全风险。”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表示。

    稳住煤炭这个“压舱石”

    “高度依赖进口,难以‘稳油’和‘增气’,为应对油气进口风险,必须立足‘国内为主’。短期看,煤电高质量发展与转型是平稳有序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满足增量电量需求,保障最大负荷刚性增长,提供可再生能源跃升式发展所需的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为电力系统安全供应提供‘兜底’保障。”袁家海表示。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指出,去年下半年曾出现煤价上涨,今年以来,全球能源价格暴涨,有的地区天然气价暴涨数倍。“除了受疫情、产业链受损等因素影响外,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主观或客观上走了‘先破后立’的路子。”

    国务院今年1月印发的《“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立足自身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

    在邹骥看来,“先立后破”意味着要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

    “煤炭依然是我国能源的‘压舱石’,当下发展既依靠煤炭,又要逐步低碳化,是对中国智慧的重要考验。一方面,要全力保存量,按部就班从政策、金融、交通运输、仓储等方面全方位稳住煤炭开采量、煤电发电量;另一方面,尽最大可能利用非化石能源保证能源和发电增量。‘十五五’时期要进一步扩大非化石能源增量,逐步有序替代现有煤炭存量,才不至于动摇能源安全的根基。”邹骥表示。

    新能源为能源安全增底气

    就保障能源安全、加快经济发展与实现“双碳”目标之间的关系,戴彦德认为,绿色低碳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对立面,相反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能。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总规划师严秉忠指出,立足国情看,能源独立需要发展可再生资源。“能源是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可再生能源是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中国在此方面的巨大潜力引人遐想。吴吟提供的数据显示,按照20%的屋顶面积、2%的戈壁和荒漠地区面积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估算,中国太阳能可利用量约22亿千瓦。此外,中国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陆地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等均颇为可观。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表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有助于增强能源安全。“过去20年,光伏发电技术发展迅速,发电成本降到原来的1/20。未来数十年,随着这个成本持续下降,价格低廉、供应充足的光伏发电将成为保证中国能源安全的关键。”

    “我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特别是近年来,光伏和风电产业实现了迅猛发展,电池和电动车领域实现了异军突起,都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增加了底气。”吴吟表示。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guonei/2022/07/21/detail_20220721125586.html
相关报告
  • 《川庆钻探多措并举确保生产安全平稳受控》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0-02-07
    • 2月4日早上,在页岩气宁209H49B平台施工现场,川庆钻探50043队干部在井场大门前严阵以待,对进入井场准备上岗的班组员工和联合作业的相关单位员工严格进行体温测量、防护消毒和口罩检查。   自疫情发生以来,川庆钻探公司高度重视,结合实际制定、发布并督促各单位落实人员信息筛查、动态跟踪汇报、区域门禁管理、场所消毒杀菌、防护用品配备、暂停群众集会等9类21条防控措施,对春节期间安全生产升级管控、节后复工启动以及疫情防控工作等进行了统一安排和协调部署。   重大困难时刻,也是需要保障能源需求的关键时期。疫情就是命令,川庆钻探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安全生产。截至2月4日,川庆钻探今年完成钻井进尺12万米,威远页岩气年产量超2亿立方米,最高日产量突破700万立方米。   川庆钻探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共同防控,确保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1月26日,川庆钻探收到威远县页岩气勘探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函件,要求紧急支援4栋野营房用于防疫。收到通知后,川庆钻探积极组织协调,于当晚运抵指定的3处防疫地点,受到当地政府赞誉。   川庆钻探试修公司CS1207-3队服务的宜探2井位于湖北宜昌远安县,属于疫区。1月23日,在完成该井地层测试前期工作后,该队4名员工,从湖北远安县出发,乘坐单位值班车回川,1月24日抵达广汉。川庆钻探公司高度重视,要求4名员工在家自行隔离,每天上报身体状况。目前,4人均身体状况良好无异常。   2月1日,正奋战在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宁209H23-1井的川庆50046队员工,在早班会上看到了自己的家人。据队指导李明轩介绍,由于此次疫情不能倒班,很多员工不能及时见到自己的家人。川庆川西钻探页岩气项目部收集员工家属视频,在班前会上播放,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关心和鼓励。同时,威远片区井队指导员代表井队给员工家属发送各队的防疫措施及平安健康短信,让家人安心,让员工暖心。   面对严峻形势,川庆钻探进一步抓实安全环保、维稳安保、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层层压实井控管理责任,加强对高风险区域和地层的井控风险识别,持续强化“双盯”、坐岗、防喷演习等井控制度落实。同时,强化油气采输、吊装作业、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交通运输、拆搬安等高危、重点领域管控,确保安全环保平稳受控。
  • 《多措并举激发稳油增气新动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8-05
    • 油气增储上产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国家能源局日前组织召开的2022年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工作推进会明确指出,油气增储上产已取得重要阶段成效,要坚定不移推动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落实落地,未来要实现勘探大突破、原油稳增长、天然气快上产,大力推动页岩油、页岩气成为战略接续领域,坚定非常规油气发展方向,加快非常规资源开发。 目前,我国油气产量稳中有升,陆上油气持续稳产增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向深水迈进、非常规油气成果多点开花,油气增储上产迈上新台阶。 那么,如何守住油气战略安全底线并谋划切合实际的增储上产策略?记者近日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承办的“首届能源发展战略高端论坛暨能源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了解到,从资源条件看,未来我国油气增储上产仍具备较大潜力,非常规天然气的产量和经济性有望继续提升。 用技术带动效益 “技术进步是油气产业上游业务发展最活跃和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实现稳产增产也必将高度依赖技术攻关。”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说。 据了解,我国石油公司近年加快技术攻关,破解诸多世界难题,守住了油气2亿吨红线。 公开信息显示, 2021 年我国原油产量为 19897.6 万吨,同比增长 2.4%;天然气产量为 2052.6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8.2%。作为我国陆上油气勘探开发的主力军,中国石油 2021 年油气产量当量超 2.1 亿吨,原油产量实现3年持续增长,天然气产量当量再超 1 亿吨,中国石化油气产量约 479.67 百万桶油当量。 在陆上油气持续稳产增产的同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逐步向深水、超深水迈进,产量稳健增长。另外,作为我国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战略接替,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实现了多点开花。2021年,我国页岩油产量 240 万吨,页岩气产量 230 亿立方米,煤层气利用量 77 亿立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在油气勘探开发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国新一轮油气技术革命蓄势待发,超级盆地引领老油田重新崛起,非常规资源正有效接替常规资源,深水-超深水成为未来海上重要的勘探领域。参加上述论坛的专家均表示,发展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一代勘探开发理论技术,支撑油气产业发展,保障国家油气能源安全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据了解,目前中国石油工业已形成了先进完整的理论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体系,支撑了油气产量持续稳产增产。未来是油气发展的关键期,必将面对重大挑战与新的技术需求。多位与会院士表示,大幅提高勘探开发规模效益的新一代工程技术发展迅速,推动油气田勘探开发向更深更远拓展以及数字化转型和跨界融合,是油气行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向“潜力股”要效益 赵文智表示,确保我国油气供应安全,在传统领域,可通过海陆并举、常非并重实现稳油增气,还可通过实施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通过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向“潜力股”要效益,寻找新区块新“战场”,力保原油2亿吨和天然气高峰产量2500亿立方米的目标实现。 “可以在陆海区选15个-20个有规模的勘探新领域,组织重点理论技术攻关,加大勘探投入,积极准备勘探突破新发现和找油气新战场。更重要的是,积极做好低品位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科技攻关,让一大批边际无效资源成为增储上产的资源保证。”赵文智说,“特别要依靠AI、大数据等新技术,做好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大文章。” 赵文智表示,利用好油气资源新领域,也可实现油气产量规模增长。 “一方面,可以组织陆相页岩油革命,设立若干中低熟页岩油先导开发试验区,‘十四五’突破工业生产关,‘十五五’规模上产,力争2040年前后实现低熟页岩油产量规模增长。组织富油煤热转化革命,以中西部‘富油煤’为重点,开展热解提油气与发电一体化利用,‘十四五’实现规模工业生产。”赵文智表示,“同时,以工业采煤门限以外‘弃置’资源为重点,开展煤地下气化利用,‘十四五’力争突破工业生产关,2040年形成规模产量。” 提升海外资源占比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在国际油气勘探投资普遍不足的背景下,我国油气增储上产获得持续突破不容易。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书记窦立荣指出,增加上游投资力度,为稳产增产“添一份力”,国内油气企业还需加大境外勘探开发力度。“以埃克森美孚为例,其境外原油勘探开发产量比例占总产量的69.29%,境外天然气勘探开发产量占天然气总产量的71%。而国内‘三桶油’境外原油产量占比为40%左右,天然气除中国海油占比为66.06%外,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均仅占20%左右。” “未来可以努力培育和巩固5个-8个核心产区,还需注重油气和新能源融合发展机遇,同时设立国家级的风险基金。”窦立荣说,“当海外油气合作遭遇风险造成损失时,国家给予石油公司一定补偿,形成海外石油合作风险保障机制。另外,提供政府、地区间和国际组织勘探开发合作基金,开展全球油气资源评价研究。” 窦立荣表示,相比国际油气公司百年跨国勘探开发史,我们刚刚起步。“当前,境外投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我们需要与更多国家、更广的领域开展国际油气和新能源合作,获取更多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