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1年美国洛杉矶地区吸毒男男性行为者人群中HIV感染率有所降低》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 门佩璇
  • 发布时间:2014-10-10
  •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美国洛杉矶地区开展了一项外展服务,对街头遇到的5599名吸毒的MSM开展干预。HIV感染率从2008年上半年的20.2%下降到2011年下半年的8.1%。年龄大、确认为男同者、非西班牙裔/拉丁美洲人中,血清检查HIV阳性的情况更加多见。当控制了这些协同因子后,稳健的Log-泊松分析结果显示,在过去30天内每使用甲基安非他明(RRR=1.03,95%CI:1.02-1.03)和/或大麻(RRR=1.01,95%CI:1.01-1.02)一天,既往有过注射毒品史(RRR=2.01,95%CI:1.70-2.37)和/或在过去30内与其他男子有过无保护肛交行为(RRR=1.48,95%CI:1.29-1.71)均与HIV血清阳性相关。控制所有的协同因子后,报告HIV阳性的比例每6个月约降低9%(95%CI:6%-12%)。2008年至2011年在洛杉矶地区的吸毒MSM人群中,HIV感染率有所降低。

相关报告
  • 《中国兰州地区男男性行为者人群中的性行为及HIV和梅毒的感染率》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门佩璇
    • 发布时间:2015-11-10
    • 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国兰州地区男男性行为者人群(MSM)由性行为引起的感染风险,并确定影响该人群HIV和梅毒感染率的影响因素。调查收集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的600名MSM,使用滚雪球抽样法收集其人口社会学、性行为数据,并采集其血液标本。运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来确定HIV和梅毒感染的预测因素。结果发现,HIV、梅毒、HCV和HIV联合感染的血清感染率分别为6.0%、18.0%、1.3%和2.5%。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有梅毒感染的MSM,从其他省市感染的MSM和汉族MSM是HIV感染的预测因素。有HIV感染的MSM,安全套使用不一致,以及艾滋病知晓较少时梅毒感染的预测因素。社会背景、安全套使用习惯和感染状态会影响HIV和梅毒的感染率。本研究结果将对该人群的进一步的行为干预实施产生重要意义。
  • 《美国洛杉矶男男性接触人群甲基苯丙胺使用者HIV和性传播感染患病率和发病率升高》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门佩璇
    • 发布时间:2018-09-07
    • 来自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艾滋病鉴定预防和治疗服务中心等机构的研究者近日发表的文章显示,甲基苯丙胺的使用与男男性接触者(MSM)中HIV / STI感染的增加有关。 从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286名使用甲基苯丙胺的男男性接触者参加了一项减少甲基苯丙胺使用和性风险行为的研究。 参与者在基线时检测HIV / STI,每3个月检测一次,为期9个月。 在基线时,115名参与者(40.2%)为艾滋病毒阳性; 3名参与者发生血清转化(发病率= 2.6 / 100人年)。 基线检测确诊77例STI病例(21例衣原体,18例淋病,38例梅毒); 经过9个月的随访,确诊了71例STI感染(22例衣原体感染,24例淋病,25例梅毒); 其中78%发生在艾滋病毒感染阳性的参与者中。 尽管为降低甲基苯丙胺使用的男男性接触者的性风险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艾滋病毒/性传播感染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仍然在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