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化物所在燃料电池与超级电容器复合电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09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醇类燃料电池及复合电能源研究中心孙公权研究员与王素力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在燃料电池与超级电容器复合电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ACS Energy Letters上。

    目前,大多数化学电源难以同时兼具高功率密度与高能量密度:燃料电池能量密度高,但由于液体燃料电氧化与氧电还原反应动力学过程慢,导致其功率密度较低;而超级电容器功率密度较高,但受限于电极活性材料比容量,其能量密度较低。本工作中,付旭东博士、夏章讯副研究员等创新性地设计并构筑了一种基于赝电容材料聚苯胺和电催化材料Pt/C(阴极)或PtRu/C(阳极)的新型双效电极,借此构建了原位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与超级电容器复合电源。该复合电源借助聚苯胺在阴极(氧电还原反应)与阳极(甲醇电氧化反应)电位区间可发生氧化/还原态转变的特性,实现了超级电容器原位自充电。得益于聚苯胺快速的赝电容放电特性,复合电源的脉冲放电性能大幅提升,单体电池功率密度可达4kW/kg,较传统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提高了80%以上。同时,甲醇的持续供给保障了复合电源的高能量密度。该工作阐释的赝电容与电化学反应耦合机制为下一代高比特性化学电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相关报告
  • 《大连化物所储氢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7-03-14
    • 近日,大连化物所所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 (DNL1901) 陈萍研究员、吴国涛研究员团队在储氢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多组分氢化物复合,显著改善了毫克 (NH 2) 2-立储氢材料的吸脱氢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 实现了 100 ℃ 以下可逆吸脱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能源材料 (DOI: 10.1002/aenm.201602456) 上。   氢是一种洁净的能源载体能够使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得到有效的储存与利用。但是氢气在凝聚态物质中高效存储目前仍是氢能大规模应用的瓶颈。由该研究团队设计的金属氨基化合物储氢体系中,镁 (NH 2) 2-立材料具有较高的储氢容量 (5.6wt%) 和较好的可逆性、 被认为是最具车载实用前景的储氢材料之一。但是该体系仍需要较高的吸氢温度 (150 ℃) 和放氢温度 (180 ℃) 因此利用燃料电池的废热不足以为加氢及脱氢提供热源。近年来,多家国内外科研机构对该材料进行研究力图改善材料脱氢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的性能。  
  • 《电工研究所在锂离子电容器负极预嵌锂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1-26
    •  日前,电工研究所超导与能源新材料研究部马衍伟团队在锂离子电容器负极预嵌锂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材料类顶级期刊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DOI: https://doi.org/10.1016/ j.ensm.2019.08.023),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锂离子电容器是一种介于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之间的新型储能器件,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可快速充放电、长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好等优点,在轨道交通、电动汽车、新能源发电、航空航天和国防军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负极预嵌锂是制备高性能锂离子电容器的关键技术之一。研究创新性提出了以高比容量Li3N作为锂离子电容器的预嵌锂剂,首次采用干法工艺制备出活性炭与Li3N复合正极,与软碳材料负极组装成软包装锂离子电容器。Li3N在首周充电后完全分解为Li+和N2,Li+进入负极完成预嵌锂过程,N2通过二次封口工艺排除,不残留非电化学活性物质。基于电极材料的能量密度达到74.7Wh/kg,功率密度达到12.9kW/kg,且循环10000周后容量保持率为91%。该方法操作工艺简单、效率高,易于实现锂离子电容器的规模化制备。   研究团队近年来在锂离子电容器规模化制备以及应用示范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11月举办的“2019超级电容产业年会”上,其研究成果“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碳型锂离子超级电容器实现装车示范运行”被中国超级电容产业联盟评选为“2019中国超级电容产业十大事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