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化物所在燃料电池与超级电容器复合电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09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醇类燃料电池及复合电能源研究中心孙公权研究员与王素力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在燃料电池与超级电容器复合电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ACS Energy Letters上。

    目前,大多数化学电源难以同时兼具高功率密度与高能量密度:燃料电池能量密度高,但由于液体燃料电氧化与氧电还原反应动力学过程慢,导致其功率密度较低;而超级电容器功率密度较高,但受限于电极活性材料比容量,其能量密度较低。本工作中,付旭东博士、夏章讯副研究员等创新性地设计并构筑了一种基于赝电容材料聚苯胺和电催化材料Pt/C(阴极)或PtRu/C(阳极)的新型双效电极,借此构建了原位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与超级电容器复合电源。该复合电源借助聚苯胺在阴极(氧电还原反应)与阳极(甲醇电氧化反应)电位区间可发生氧化/还原态转变的特性,实现了超级电容器原位自充电。得益于聚苯胺快速的赝电容放电特性,复合电源的脉冲放电性能大幅提升,单体电池功率密度可达4kW/kg,较传统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提高了80%以上。同时,甲醇的持续供给保障了复合电源的高能量密度。该工作阐释的赝电容与电化学反应耦合机制为下一代高比特性化学电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相关报告
  • 《大连化物所储氢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7-03-14
    • 近日,大连化物所所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 (DNL1901) 陈萍研究员、吴国涛研究员团队在储氢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多组分氢化物复合,显著改善了毫克 (NH 2) 2-立储氢材料的吸脱氢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 实现了 100 ℃ 以下可逆吸脱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能源材料 (DOI: 10.1002/aenm.201602456) 上。   氢是一种洁净的能源载体能够使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得到有效的储存与利用。但是氢气在凝聚态物质中高效存储目前仍是氢能大规模应用的瓶颈。由该研究团队设计的金属氨基化合物储氢体系中,镁 (NH 2) 2-立材料具有较高的储氢容量 (5.6wt%) 和较好的可逆性、 被认为是最具车载实用前景的储氢材料之一。但是该体系仍需要较高的吸氢温度 (150 ℃) 和放氢温度 (180 ℃) 因此利用燃料电池的废热不足以为加氢及脱氢提供热源。近年来,多家国内外科研机构对该材料进行研究力图改善材料脱氢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的性能。  
  • 《共轭微孔高分子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08
    • 近日,由大连化物所邓伟侨研究员和吴忠帅研究员领导的合作团队,在寻找高比容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成功地制备出同时具有高比表面积和高含氮量的导电共轭微孔高分子,相关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储能器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混合动力电动车。由于其通过双电层机理在电极上存储大量电荷,所以寻找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导电的电极材料(通常是多孔碳材料),成为提高器件容量的关键。研究人员发现氮掺杂的碳材料可以通过氮原子引入赝电容,从而能存储更多的电能。基于氮掺杂碳材料的研究文献,高性能的电极材料需要同时具备高的比表面积和高的氮掺杂量,而这两个因素在同一类材料中通常相违背。在目前报道用于超级电容器的先进电极材料中,最大比表面积一般未超过3000m2/g,同时具有高比表面的材料氮掺杂量通常小于5at%。 为攻克上述问题,合作团队跳出氮掺杂的碳材料范畴,以TCNQ(7,7,8,8-四氰基对醌二甲烷)为单体,在离子热条件下聚合获得一系列基于共价三嗪框架结构的、高比表面和高含氮量的导电共轭微孔高分子,并将其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其中,同时具有3663m2/g的超高比表面积和8.13%的高氮含量的导电共轭微孔高分子能够获得较高的比容量383F/g,明显高于商用活性炭的比容量(100-200F/g),并且具有显著的循环稳定性。这项工作首次得到了同时具有高比表面和高含氮量的导电共轭微孔高分子,为开发性能更高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