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0年长江流域极端气候可能增多-》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9-03
  •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长江流域未来50年地面气温可能上升1.5℃~2℃,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呈进一步增加的趋势。11月10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报告阐述了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的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和建议。

    报告是国内外第一个以大流域尺度进行气候变化脆弱性和适应性研究的成果,是探索中国流域层面上气候变化适应战略的一次富有创新的尝试。

    报告指出,长江流域内147个气象站点资料显示,相对于1961~1990年平均值,20世纪90年代整个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增加0.33℃,而2001~2005年升温幅度达0.71℃。长江流域的季风特点决定了该区域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较大,在过去几十年气候变暖的过程中,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呈增加趋势,而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使其进一步加剧,极端严重的洪灾、冰雪灾害及干旱事件有增加的趋势。

    报告还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森林、湿地、水资源、草地、农田、河口的具体影响,发现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最明显。气候变化导致湿地破碎化程度加剧,水温升高和水位下降已经威胁到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而未来的气候变化将会进一步加剧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报告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徐明表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应该首先采取‘无悔’的策略,在不增加额外成本的前提下,尽量采取那些考虑了气候变化因素的措施,做到无论未来气候变化与否或怎么变化,都不后悔。如果我们现在就采取气候适应性措施,就不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其次可采取“顺便”的策略,在其他经济社会活动所采取的措施中兼顾到适应气候变化的效果。再次要重视“本土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并加以提炼、总结、完善与推广,降低“误适应”的风险。此外,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未来要及时调整与完善现有的适应性对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在发布会上评价该报告说:“既有现实价值又有历史意义,从流域尺度上提供了关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经验。WWF组织完成的这一研究将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相信这个报告对相关研究单位也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WWF全球总干事詹姆斯·利普表示:“报告对于中国开展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除了揭示长江流域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报告还强调了怎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投资才是明智的,才能继续保护好这条对数百万人民意义重大的母亲河。”

    《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由“汇丰与气候伙伴同行”计划支持,由WWF组织编写,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都山地所、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和复旦大学20余位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完成。

相关报告
  • 《专家:未来二十年中国长江流域气候可能旱涝频发》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9-28
    •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1日表示,未来二十年,中国长江流域总体是偏旱的气候带,由于每年降水减少和增加的幅度是不同的,到2030年以前,中国长江流域水域干旱涝频发的气候态,发生旱和涝的概率非常大。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评估室专家姜彤1日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气候模拟的结果显示,在2030年以前,中国长江流域总体是偏旱的气候带,由于每年降水减少和增加的幅度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到2030年以前,长江流域水域干旱涝频发的气候态,同时发生旱和涝的概率非常大。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报告显示,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前后长江流域经历了一个多雨的时期,从1999年转为少雨期,近十几年来,长江流域年降水量减少了10%至12%,长江流域的干旱正在这种大的少雨气候背景下发生的。 气候模式对中国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模拟显示,未来20年,长江流域气温将有明显升高,幅度一般在0.5℃至0.8℃间,以上游和下游的升温幅度更大。长江上游降水将增加,在上游和中游南部地区强降水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会有较大增加。 根据公开报道,国家气候中心组织专家对三峡水利工程气候效应进行了分析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三峡水利工程建设并未导致库区附近地区气候条件出现明显变化,只是对库区附近20公里范围内气温、降水有一定的影响。
  • 《长江委:2019年长江流域气象水文年景偏差 全流域需重视水旱灾害防御》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3-15
    • 水利部长江委近日召开2019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动员部署会,根据初步预判,今年长江流域气象水文年景偏差,在主汛期总体降水量偏多的情况下,呈现上游少下游多的情况,中下游有可能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   根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以来,受厄尔尼诺影响,长江流域降水总体偏多2成,其中,长江上游偏少1成,长江中下游明显偏多,偏多幅度达到3成。特别是两湖水系近期持续阴雨,降水明显偏多,多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3月6日,湖南、江西提前进入汛期,较常年提前26天。   受水库消落及长江中下游降雨偏多影响,两湖出口控制站及中下游干流主要站点水位明显偏高。数据显示,长江中下游七里山、汉口、湖口、大通等关键控制站点水位居历年3月最高水位前列,普遍高出历史同期约4米,较1998年同期也高出约1米。   长江委水文局初步预测,主汛期6月至8月,长江流域降水量整体偏多,其中上游降水略偏少,中下游降水偏多。主要支流流域表现为:长江上游大渡河、岷沱江、嘉陵江流域降水偏少2成;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两湖流域降水偏多2成至5成。   长江委主任马建华表示,种种迹象表明,今年长江流域水文气象年景偏差,全流域一定要高度重视水旱灾害防御,增强防汛抗旱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克服麻痹思想,全面防范灾害风险,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