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0年长江流域极端气候可能增多-》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9-03
  •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长江流域未来50年地面气温可能上升1.5℃~2℃,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呈进一步增加的趋势。11月10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报告阐述了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的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和建议。

    报告是国内外第一个以大流域尺度进行气候变化脆弱性和适应性研究的成果,是探索中国流域层面上气候变化适应战略的一次富有创新的尝试。

    报告指出,长江流域内147个气象站点资料显示,相对于1961~1990年平均值,20世纪90年代整个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增加0.33℃,而2001~2005年升温幅度达0.71℃。长江流域的季风特点决定了该区域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较大,在过去几十年气候变暖的过程中,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呈增加趋势,而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使其进一步加剧,极端严重的洪灾、冰雪灾害及干旱事件有增加的趋势。

    报告还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森林、湿地、水资源、草地、农田、河口的具体影响,发现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最明显。气候变化导致湿地破碎化程度加剧,水温升高和水位下降已经威胁到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而未来的气候变化将会进一步加剧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报告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徐明表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应该首先采取‘无悔’的策略,在不增加额外成本的前提下,尽量采取那些考虑了气候变化因素的措施,做到无论未来气候变化与否或怎么变化,都不后悔。如果我们现在就采取气候适应性措施,就不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其次可采取“顺便”的策略,在其他经济社会活动所采取的措施中兼顾到适应气候变化的效果。再次要重视“本土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并加以提炼、总结、完善与推广,降低“误适应”的风险。此外,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未来要及时调整与完善现有的适应性对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在发布会上评价该报告说:“既有现实价值又有历史意义,从流域尺度上提供了关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经验。WWF组织完成的这一研究将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相信这个报告对相关研究单位也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WWF全球总干事詹姆斯·利普表示:“报告对于中国开展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除了揭示长江流域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报告还强调了怎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投资才是明智的,才能继续保护好这条对数百万人民意义重大的母亲河。”

    《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由“汇丰与气候伙伴同行”计划支持,由WWF组织编写,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都山地所、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和复旦大学20余位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完成。

相关报告
  • 《专家:未来二十年中国长江流域气候可能旱涝频发》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9-28
    •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1日表示,未来二十年,中国长江流域总体是偏旱的气候带,由于每年降水减少和增加的幅度是不同的,到2030年以前,中国长江流域水域干旱涝频发的气候态,发生旱和涝的概率非常大。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评估室专家姜彤1日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气候模拟的结果显示,在2030年以前,中国长江流域总体是偏旱的气候带,由于每年降水减少和增加的幅度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到2030年以前,长江流域水域干旱涝频发的气候态,同时发生旱和涝的概率非常大。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报告显示,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前后长江流域经历了一个多雨的时期,从1999年转为少雨期,近十几年来,长江流域年降水量减少了10%至12%,长江流域的干旱正在这种大的少雨气候背景下发生的。 气候模式对中国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模拟显示,未来20年,长江流域气温将有明显升高,幅度一般在0.5℃至0.8℃间,以上游和下游的升温幅度更大。长江上游降水将增加,在上游和中游南部地区强降水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会有较大增加。 根据公开报道,国家气候中心组织专家对三峡水利工程气候效应进行了分析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三峡水利工程建设并未导致库区附近地区气候条件出现明显变化,只是对库区附近20公里范围内气温、降水有一定的影响。
  • 《国务院:预计到2035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将明显改善》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08
    •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强化和提升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和水域生态修复工作。 《意见》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多年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岸坡硬化、挖砂采石等人类活动影响,长江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水生生物保护形势严峻,水域生态修复任务艰巨。 《意见》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强化完善保护修复措施,全面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有关要求落到实处,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意见》明确,到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和监管能力显著提升,保护功能充分发挥,重要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关键生境修复取得实质性进展,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性增长,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基本遏制。到2035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生生物栖息生境得到全面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显著增长,水域生态功能有效恢复。 《意见》提出了开展生态修复、拯救濒危物种、加强生境保护、完善生态补偿、加强执法监管、强化支撑保障、加强组织领导等7个方面19项政策措施,涵盖了生态修复、生态调度、增殖放流、健康养殖、珍稀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栖息地建设管理、生态补偿、全面禁捕、执法管理、投入保障、科技支撑、责任落实和社会动员等与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有关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意见》提出,要将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纳入长江流域地方人民政府绩效及河长制、湖长制考核体系,进一步明确长江流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水生生物保护方面的主体责任,根据任务清单和时间节点要求定期考核验收,形成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