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红洋葱抗癌功效强》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 乌吉斯古楞
  • 发布时间:2017-11-28
  • 如果你在寻找抗癌食品,不妨从杂货店农产品摊位找找红洋葱。在一项关于安大略省(Ontario)洋葱杀死癌细胞效力的研究中,圭尔夫大学(University of Guelph)的研究人员发现,不同洋葱的抗癌能力并不相同。工程教授苏勒斯·尼斯勒嘉(Suresh Neethirajan)和博士生阿卜杜勒蒙·马亚伊扬(AbdulmonemMayayyan)测试了安大略省种植的五类洋葱,发现红宝石洋葱(Ruby Ring onion)杀死癌细胞的能力最强。

    洋葱是一种超级食物,在所有食物中,洋葱含有的类黄酮槲皮素的浓度最高,而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种植的洋葱相比,安大略洋葱的槲皮素含量尤其高。该研究的第一作者马亚伊扬说:“圭尔夫大学的研究显示,红洋葱还含有大量的花青素,丰富了槲皮素分子的清除性能。花青素有助于增强水果和蔬菜的色彩,所以颜色最深的红洋葱自然抗癌能力最强。”

    最近在《国际食品研究》(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发表的论文表明,通过将结肠癌细胞与提取自五个洋葱品种的槲皮素进行直接接触发现,洋葱在杀死癌细胞方面表现出色。洋葱能激活促进癌细胞走向死亡的路径,助长癌细胞的不利环境,破坏癌细胞之间的通信通道,从而遏制癌细胞的生长。研究人员最近还发现了能有效杀死乳腺癌细胞的洋葱。马亚伊扬说:“下一步是在人体试验中测试蔬菜的抗癌能力。”

    最近研究的一种新的提取技术,主要源于他们前不久进行的一项研究。该技术无需使用化学品,这使得取自洋葱的槲皮素更适合消费。尼斯勒嘉说:“其它提取方法在使用溶剂时会留下有毒残留物并注入食物中。我们测试的这种新方法只有在加压容器中使用超热水时才有效。开发无化学物质提取方法很重要,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营养品和药丸中使用洋葱的抗癌特性。虽然消费者可能已经将这种超级食物加入沙拉或汉堡中作为癌症预防措施,但研究人员更希望洋葱提取物最终将被添加到诸如果汁或烘焙之类的食品中,或作为一种天然癌症治疗药丸的形式出售。

    (编译 乌吉斯古楞)

相关报告
  • 《Nature | DNA修复蛋白激活cGAS抗癌》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15
    • 2024年1月10日,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Gaorav P. Gupta在Nature发表题为MRE11 liberates cGAS from nucleosome sequestration during tumorigenesis的文章,揭示了DNA修复蛋白MRE11在乳腺癌中的意外抑制肿瘤的作用。通过CRISPR筛选,作者鉴定MRE11是限制肿瘤发生的因子之一。机制研究揭示,MRE11不是通过其经典的DNA双链断裂修复功能,而是通过促进细胞质DNA感应器cGAS和下游先天免疫信号的激活来抑制肿瘤形成。 作者首先证明Mre11的敲除通过减弱G2/M检查点并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增强,加速了小鼠乳腺肿瘤的发生。然后他们进一步表明,MRE11通过促进cGAS-STING胞质DNA感应途径的激活,在过表达MYC并且缺乏p53的乳腺上皮细胞中促使p53独立的细胞周期停滞。具体内容上MRE11上调了干扰素刺激基因并诱导细胞静止。 接下来,作者阐明了MRE11如何在响应胞质DNA和由致癌应激引起的微核(micronuclei)形成时激活cGAS。尽管cGAS可以直接结合双链DNA,但其活性在与微核中富集的核小体的高亲和力结合时被强烈抑制。作者证明MRE11-RAD50-NBS1(MRN)复合物与核小体片段的结合使cGAS从核小体中解离,从而使其能够被胞质DNA激活。他们通过生化实验证明,MRN破坏了cGAS-核小体的结合以及cGAS依赖的核小体堆叠。对MRE11的CRISPR敲除影响了cGAS对转染DNA、电离辐射诱导的微核以及复制应激的激活。 最后,作者阐述了MRE11-cGAS-STING信号如何通过激活坏死样细胞死亡效应子ZBP1来抑制肿瘤发生。单细胞RNA测序显示,在MRE11依赖的情况下,G1阻滞的乳腺上皮细胞中富集了Zbp1和其他炎性基因。对MRE11、cGAS或ZBP1进行敲除或药物抑制减弱了坏死样细胞死亡和免疫激活。对人类乳腺癌的分析表明,低ZBP1表达,可能是MRE11-cGAS-ZBP1信号缺陷的一个指标,与增加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和降低的存活率相关——特别是在三阴性乳腺癌中。 总之,这项研究揭示了DNA损伤的先天免疫感知如何作为一个关键的肿瘤抑制机制,而对MRE11-cGAS-ZBP1轴的损害则促进了对致癌应激的耐受性。作者确立了MRE11作为连接DNA修复与胞质监视途径激活的关键介质。
  • 《Science | 维生素D抗癌的肠菌机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29
    • 2024年4月25日,Francis Crick研究所Caetano Reis e Sousa通讯在Science》发表题为Vitamin D regulates microbiome-dependent cancer immunity的文章, 揭示了维生素D、肠道微生物组和抗肿瘤免疫之间以前未被重视的联系。 首先,研究人员观察到,缺乏维生素D结合蛋白(Gc)的小鼠对移植肿瘤表现出更强的免疫依赖性的肿瘤抵抗,并改善了对检查点阻断免疫疗法的反应。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抗肿瘤表型可传播给共同饲养的野生型小鼠,这表明可能是肠道微生物组在介导这种效应中发挥了作用。随后,作者证明,通过Gc的基因缺失或饮食补充,维生素D可用性的增加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有利于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的扩增。脆弱拟杆菌是一种已知具有免疫调节特性的共生菌。脆弱拟杆菌的灌胃提供了充足的膳食维生素D,增强了野生型小鼠的肿瘤抵抗力。 有趣的是,维生素D塑造肠道微生物组和增强抗癌免疫力的能力取决于其在肠上皮细胞(IEC)中的活性。在IEC中缺乏维生素D受体(VDR)的小鼠在补充维生素D后未能表现出肿瘤抵抗增加,这表明IEC中的VDR信号传导对调节微生物组和随后的免疫反应至关重要。为了将他们的发现转化为临床,研究人员分析了各种癌症类型的基因表达数据,发现维生素D-VDR基因特征的低表达与较差的生存率和更晚期的疾病进展阶段相关。此外,这一特征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耐药性增加和疾病进展更快有关。 然后,作者利用了来自丹麦近150万人的大规模队列的数据,证明在接下来的十年中,低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癌症发展风险的增加具有前瞻性。这一发现进一步巩固了维生素D状况与人类癌症发病率之间的联系。詹帕佐利亚斯等人的这项研究揭示了维生素D、肠道微生物组和抗癌免疫之间一个以前未被认识的轴。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保持足够的维生素D水平可能有助于形成有利的肠道微生物组,增强对癌症的免疫反应。这对癌症的预防和提高免疫疗法疗效的新策略的开发都有意义。 最后,仍有几个问题有待解决。例如,作者指出,脆弱双歧杆菌增强抗癌免疫的确切机制尚待阐明。此外,应仔细评估故意改变肠道微生物组的潜在不利影响,特别是关于某些细菌物种的致病潜力。 总之,此研究揭示了维生素D、肠道微生物组和癌症免疫之间以前未被认识到的联系。他们强调了IEC在感知和响应维生素D水平方面的关键作用,以及宿主、微生物组和环境因素在形成针对恶性肿瘤的免疫反应方面的复杂相互作用,表明通过饮食干预或靶向操作调节肠道微生物组可能是增强癌症免疫疗法的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