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的小水电 不只是管发电》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3-12
  • 水电站不光管发电,居然还管起了清理漂浮物。   穿过垫江县高安镇中心的一条热闹街道,沿陡坡而下,来到龙溪河畔,便能看到高安水电站。“以前水电站只管发电,每年任务都有下限。”高安水电站站长傅鹏说,如果为了发电,过度拦蓄河水,会导致下游的来水少,生态变差,水底鱼虾越来越少。   龙溪河是长江北岸一级支流,也是垫江县的母亲河。4年前,由于大量污染物排入,水体破坏严重,水质最差达到过劣Ⅴ类。   拯救龙溪河!近年来,龙溪河流经的垫江、梁平、长寿三个区县携起手来,跨界治河。打破行政区域界线,统筹实施的生态修复治理重点项目达到了数十个。   “这时候,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垫江县兴禹水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谭军介绍,龙溪河垫江段98公里,分布着五个发电站,五道大闸一闭,河水就成了死水。   “发电站不归县里管,过去的唯一职责就是发电。其实,这点电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有限。”垫江县委书记蒲彬彬介绍。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县里通过谈判协调,将这五座电站都租了过来。随后,发电量考核从“下限”改成了“上限”,还增加了清漂、护水、增殖放流等任务。   “五座水电站,现在一年的发电量不能超过1500万度,不到以前的一半。”傅鹏说,但是,生态保护的要求高了,水位要漫过堤坝,发电站才能工作。生态流量闸门常开,保证河水流动。现在,龙溪河已经恢复到了Ⅲ类水质,下游的鱼也比以前欢腾多了。   “我们的任务从‘只管发电’变成了‘生态优先’。”傅鹏说,清漂、查处污水偷排,也成了他们的职责。   顺着龙溪河沿岸走了几里地,一艘清漂船、两排长长的浮筒映入眼帘。浮筒拦截的水面上,漂浮着从上游刚冲下来的干树枝、枯树叶。龙溪河垫江段共有3艘大型清漂船。河内漂浮物顺着传送带,被带到了清漂船上的切割机里,沥干、切割后,打包上岸。发电站组织的这支专业清漂队,4个月累计清漂900吨,河水变得越来越清澈。   这段时间,傅鹏坚守值班。河水水位正常、油位正常,冷却水通畅,转子之间无杂物。一道道检查程序结束后,高安水电站才能开机发电。傅鹏说,“虽然水电站现在任务重了、内容多了,但是辛苦都是值得的,水电站的作用更大了。”

相关报告
  • 《广西50座小水电全部安全度汛,发电量大幅增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0-30
    • 广西新电力集团管辖有50座小型水电站。这些电站基本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设备老旧,安全运行存在隐患,特别是每逢汛期都面临着安全考验。 但今年以来,面对多次洪峰,所有电站都平稳度过,并且发电量实现大幅增长。截至10月底,发电量同比增长17%。 老电站焕发新生机的原因何在?电站多位管理者观点一致:数字化技术加上规范化管理。 “日常管理+应急处置”确保安全度汛 “我们管辖的50座小水电大多为径流式电站,因历史遗留问题,这些电站设备老旧、安全管理粗放,运行存在隐患,特别是一到汛期,心里就有些忐忑。”广西新电力集团总经理余文辉介绍。对此,该集团结合实际聚焦安全管理短板,不断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管控,定期开展防汛度汛演练,多措并举确保水电站安全度汛。 进入6月份,广西全面迎来主汛期,每一场强降雨都是对水电站的一次考验。6月下旬,受强降雨影响,南丹县同贡水电站所在流域清水河水位不断上涨。面对“来势汹汹”的洪水,作为尾水直排清水河、已有建站30多年历史的老电站,同贡水电站按照预案启动应急响应,“作最坏的打算,做最万全的准备”,有序开展各项应急处置工作,经过超24小时的不懈坚守,平稳度过此次强降雨的严峻考验。 从容应对汛期强降雨过程同样也体现在其他水电站上。广西新电力集团容县供电公司发电管理所经理梁远秩介绍,早在汛前,容县供电公司就做足准备,编制“一站一预案”,提前安排设备技改、检修等各项工作,开展应急演练,为水电站安全度汛提供保障。广西新电力集团还开展了4轮汛前水电站安全风险隐患“大扫除”及其他各项隐患督查,累计发现隐患问题419项,并明确整改措施和时限,立行立改。 水电站安全管理重在日常。该集团持续完善发电业务“1+N”作业风险管控机制建设,细化安全管理颗粒度,抓好作业现场风险月、周、日管控工作,完善“线上+线下”“专业+安监”管控的安全工作氛围,并结合实际滚动梳理安全风险,增加了发电机组转子及大型设备吊装,大坝、水工设施高边坡的临边、临水作业,密闭空间作业等典型作业种类及风险等级划分,并制定相应管控措施,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提高水电站及水库大坝的安全管控能力。 数字化技术实现减员增效 走进玉林市容县容城电站集控室,透过显示屏,生产、安全、设备等关键指标一目了然,电站实现了集约化远程集控、安全智能调度。 站长严付勇介绍,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背景下,电站不断探索设备管理和人员整合的新思路,实施“少人值守、集中控制”的运行管理模式,在保证发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情况下,已由原来每班8人变为4人值守,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还实现了人机运行科学管理。 下一步,广西新电力集团还将对多座电站、水库实施集约化运行管理,进一步推进水电站安全生产和运营模式深度变革,实现本质安全型水电站的创建。 近年来,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和数字电网的建设,机组和电网之间协调配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进一步推动了水电站自动化逐步向传感数字化、设备智能化、通信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按照广西电网公司的统一部署,广西新电力集团正加快发电业务数字化转型的脚步,运用“智慧安监”管理平台开展线上安全管控,推进水电站光纤覆盖建设,启动“无人机建模”开展网格化自动巡检,开展所辖水电站综合管理数字化改造建设等,推进新一代数字技术和发电业务深度融合。 广西新电力集团副总经理彭庆良介绍,未来,集团将依托南网云、全域物联网平台和南网智瞰等实现生产巡维中心、监控中心等远程巡检和集中监控,逐步做到生产管理、运维人员实时掌握水电站最新运行状况。 此外,广西新电力集团还结合实际对50座水电站进行不同程度的设备、技术改造升级,通过更换或改造低效的水轮机、发电机等机电设备,提高了机组运行效率。 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广西新电力集团相继出台水电站规范管理的制度文件87份,水电发电量同比增长17%。 事实证明,只要推广数字化手段,强化科学规范管理,推进设备技术改造升级,老旧小水电也能焕发新生机,将一江清波转化为不竭的电力,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绿色动能。
  • 《湖北探索小水电发展新模式》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8-10
    • 安装水面漂浮式光伏 位于湖北省枣阳市熊集镇南3公里处的熊河水库,承雨面积为314.5平方公里,总库容2.45亿立方米,这里优质的水资源环境,孕育了湖北省首座水面漂浮式光伏电站。 目前,首座水面漂浮式光伏电站已经并网试运行一年多,开拓了农村小水电发展新途径,实现了资源充分利用,减少了投资成本,拓宽了水库产业,盘活了水库资产,开创了水库管理发展的新思路,发挥了人员、设备的最大效益,为社会奉献了清洁绿色、持续稳定的可再生电能。这些成功的、有益的探索,将助推和引领国家新能源的发展模式。 并网发电,彰显效益 记者了解到,经湖北省水利厅批准,由湖北省水利厅农电处主导,由湖北省地方水电公司、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襄阳市熊河水库管理处共同发起,出资新组建湖北方水光伏发电有限公司,负责“湖北省首座水面漂浮式光伏电站”试点项目的筹备建设和运行管理。 2015年10月20日,试点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总装机容量1200千瓦、占地占水面积约23亩,设计年平均上网电量120.96万千瓦时,年等效满负荷运行1008小时。2016年2月4日完成安装调试,通过枣阳市供电公司验收,并网发电,步入试运行阶段。 湖北方水光伏发电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郑辉对本报记者表示,试点项目规模虽小,但注重消化吸收国内外水面光伏发电建设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通过自主研发、创新设计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面漂浮式基础专利产品作为支撑。目前,试点项目采用了“陆地光伏支架基础、双船体浮筒基础、竹排漂浮式基础和跟踪式浮筒漂浮式基础”四种形式完全不同的光伏发电单元,实现了传统陆地、水面漂浮、竹排基础和水面逐日跟踪四种类型的有机结合,通过试验运行和对比分析,全方位、立体式探索水面漂浮式光伏发电技术。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水面光伏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前不久青海电网连续7天使用清洁能源供电,龙羊峡水光互补电站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龙羊峡水光互补电站虽说是利用空地建设,但与水面光伏相比更占地方。另外,由于太阳光反射点多,做到水面逐日跟踪难度大、造价高,湖北省首座水面漂浮式光伏电站做到水面逐日跟踪,可以大大提高光电利用效率,水面光伏电站前景广阔。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朱宜飞说,小水电和光伏电站的互补性非常强,两者结合可以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利用水电的快速调节性,可以将光伏的不稳定电源调控成相对稳定的电源,从而提高供电质量,在电网的装机容量上,提高了光伏发电的渗透率。 记者了解到,试点项目执行1元/千瓦的光伏标杆电价,湖北省按现行政策规定,至“十三五”末,可领取0.1元/千瓦的补助,试点项目电价可达1.1元/千瓦。经初步测算,年上网电量约120万千瓦时,年售电收入预计为132万元。自2016年2月4日并网以来,截至2017年6月底,累计运行发电190余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4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彰显。 湖北方水光伏发电有限公司经理乔连财介绍,水面漂浮式光伏电站与水电站智慧结合,通过统一的综合平台,进行远程监控和综合调度,实现光能与水能优势互补,达到保护生态、节约资源、提高电能质量的目的。 自主设计,技术领先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喻飞介绍,通过支撑扶梯,可以增加或者降低光伏板的高度来改变光伏水电组件的倾角,适应不同区域以提高发电量。 据了解,从技术应用角度来看,水面漂浮式光伏发电和水力发电互补技术有几个特点:第一是充分利用水电站已有设施和输电线路,减少投资成本;第二是充分利用水电站现有水面、滩涂以及屋顶等资源,水面漂浮式光伏电站可以减少对耕地、林地等土地资源的占用。投资成本虽然降低了,但产生的效益却得到增加;第三个技术特点便是水光互补发电促进稳定性较差的光伏发电电量为电网消纳,并保持日内水量平衡,尽可能追求水电站以及光伏电站发电效益的最大化。 “打个比方,当日内光伏发电出力大而系统需求小时,水电站可减少出力,进行水库蓄水;在系统需求大而光伏发电出力小时,水库放水发电,这个时候水电光电同时送出,以满足电力系统需求。”郑辉解释,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面漂浮式基础专利产品作为支撑的水光互补发电智慧应用技术,可通过统一的综合平台进行远程监控和综合调度。 据悉,该试点项目在远程监控主站内添加自带有VPN组网功能的路由器和安装有电站通道管理终端后台主机一套。该系统可提供综合全面的运行状态监测、运行告警的通知、数据查询分析、设备运行管理,为水电站提供智能互补方案。 从经济效益来看,共用水电站已有设备,水光互补发电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降低了投资建设成本;从营运方面讲,水光互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供电质量,减少电网旋转备用容量,提高了电网的安全性稳定性。此外,水面光伏电站还对水电站具有辅助调峰的作用,它打破了电网对光伏容量的限制。 据了解,水面漂浮式光伏发电试点项目的自主创新,摆脱了依靠国外引进的高成本设备,填补了国内水面漂浮式光伏发电技术的空白,目前水光互补发电技术也得到了能源、水利、电力等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认可。2017年4月,水光智慧互补发电技术成功入选《第十四届国际水利先进技术(产品)推介会推荐技术(产品)名录》。 起步初期,期待规范 湖北省积极探索水面漂浮式光伏发电与水力发电智慧互补技术应用极具引领意义。 记者从湖北水利厅了解到,湖北省境内面积100亩以上的湖泊共有728个,水面总面积300万亩;湖北省大中型水库电站53座,水电装机355.59万千瓦,水面总面积约80万亩,大部分水库电站具备开发水面光伏的条件。 从全国来看,我国湖泊众多,总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湖泊有2700多个,建设水面光伏的条件得天独厚。 不过,水面光伏尚属起步初期,目前尚无归口管理单位,“规划、审批、许可、建设、验收等,更无相应的规划规程可循,因此建议明确行业主管部门并颁布相应的管理办法。”郑辉对记者表示,另外,水面浮式基础使用期限有待验证,水面光伏电站设计的生命周期为25年,浮式基础必须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低密度、抗冻胀、抗风浪等特性与之匹配,试点项目浮筒基础选用的PE材料,经专业测算,其抗紫外线、抗应变及抗老化只能满足15年左右的周期,浮式基础的经济性与耐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张博庭建议,水面光伏建设选址上要避免在饮用水源区、风景名胜区等区域,尽可能选在面积较大、径流稳定、风速低、光照条件好、开发条件较好、无大规模航运、非生态敏感区等水域。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和张博庭观点一致,他认为,“开发水面光伏项目时,首要任务是保护好水体”。水光互补宜采用“先易后难,先小后大”的发展思路。在水位变幅较小的中小型水电站水库,建设容量较小的分布式水上光伏发电项目,通过水库电站调节,实现水光互补,提高枯期出力和电能质量。 郑辉建议,由水利部主导开展水面光伏资源普查,摸清可建规模和地区分布,以保护水生态和水环境安全为前提,会同国家能源局编制水面光伏发电专项“领跑者计划”。 “相关部门尽早组织编写水面光伏发电技术规范规程,进一步明确可建的范围、占用水面比例、浮体架台力学参数、浮式基础的材质材料选用、水面光伏倾角设计、并网条件等。”郑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