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亚纳海沟深渊微生物生态角色研究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9-0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生物学研究室王勇团队报道了马里亚纳海沟深渊微生物生态角色研究的新进展。海斗深渊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深海区域,以低温和超高静水压为典型环境特征。由于受采样技术的限制,目前对深渊微生物的研究仍旧极为有限。研究人员利用一套自研原位富集装置收集了序列深度的深渊原位水体微生物样品,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对深渊原位条件下的水体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了解析。

    基于新的基因组分析技术,研究人员成功获取了30个深渊微生物类群的高质量基因组序列,阐明了与氮硫相关的元素循环过程和转录活性特征,并重点阐释了Chloroflexi和Marinimicrobia分别在深渊难降解型有机物和蛋白类有机物的代谢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该论文是迄今为止对挑战者深渊微生物基因组的最全面解析和对其原位代谢活性的首次报道,揭示了深渊特殊极端环境对微生物种群分化的驱动作用。另外,此研究还表明深渊特定微生物类群可能通过氧化CO来获取能量,拓展了CO氧化菌的生存空间范围。

    此项研究近期在线发表于国际微生物学期刊《Environ Microbiol》(Gao ZM, Huang JM, Cui GJ, Li WL, Li J, Wei ZF, Chen J,Xin YZ, Cai DS, Zhang AQ, Wang Y*. 2019. In situ meta‐omic insights into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s and ecological roles of hadal microbes in the Mariana Trench. doi:10.1111/1462-2920.14759. 影响因子5.147),深海所副研究员高兆明为本文第一作者。

    同月,该研究团队的另一篇论文对挑战者深渊水体中最大类群Marinimicrobia门的基因组学特征和进化进行了专门报道,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Mar Genomics》(Huang JM, Wang Y*. Genomic differences within the phylum Marinimicrobia: From waters to sediments in the Mariana Trench. doi: 10.1016/j.margen.2019.100699),深海所博士研究生黄娇媚为论文第一作者。

  • 原文来源:http://www.idsse.cas.cn/yjjz2015/2019/201908/t20190828_5371683.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马里亚纳海沟存在食油细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4-23
    • 马里亚纳海沟位于西太平洋,水深约11000米,是目前所知地球上最深的海沟。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研究人员对海沟中的微生物种群进行了最全面的分析。主持这项研究的中国海洋大学张晓华教授说:“我们对火星的了解比对海洋最深部分的了解还多。”截至目前,只有少数探险队调查了生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 东英吉利大学(UEA)生物科学学院的Jonathan Todd博士说:“研究小组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大约11000米深的地方收集微生物样本,并对带回的样品进行研究,发现了一组新的碳氢化合物降解细菌。碳氢化合物是由氢和碳原子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在很多地方都能找到,包括原油和天然气。所以这类微生物吃的化合物类似于石油,且这种细菌在马里亚纳海沟底部非常丰富。”事实上,研究小组发现,海沟中碳氢化合物降解细菌的比例是地球上最高的。 为了了解“喂养”这种细菌的碳氢化合物的来源,研究小组分析了从海沟表面采集的海水样本以及一直到海沟底部的沉淀物。东英吉利大学环境科学学院的Nikolai Pedentchouk博士说:“我们发现碳氢化合物存在于海洋表面以下6000米深处,甚至更深。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来自海洋的表面污染层”。 “令我们惊讶的是,我们还在海沟底部的海洋沉积物中发现了生物产生的碳氢化合物。这表明,在这种环境下,一种独特的微生物群正在生产碳氢化合物。这些碳氢化合物与构成柴油的化合物类似,在海洋表面的藻类中发现过,但从未在这些深部的微生物中发现过。”东英吉利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David Lea-Smith博士说:“这些碳氢化合物可能帮助微生物在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超强压力下存活下来。它们也可能是其他微生物的食物来源,这些微生物也可能消耗掉任何恰巧沉入海底的污染物碳氢化合物,但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张晓华教授表示:“识别产生这些碳氢化合物的微生物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之一,了解人类活动向这个孤立的环境排放的碳氢化合物的数量也至关重要。” (刘思青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
  • 《马里亚纳海沟南部“挑战者深渊”附近的岩石圈变形和地震相关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4-1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张江阳副研究员、张帆研究员和孙珍研究员,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杨宏峰教授团队等,在马里亚纳海沟南部“挑战者深渊”附近的岩石圈变形和地震相关性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Tectonophysics(《构造物理》)上。 俯冲带作为汇聚型板块边界,是大地震最活跃的区域。俯冲带地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生在上下板块之间的逆冲地震,另一类是发生在俯冲大洋板块内部,由岩石圈弯曲变形而引起的伸展型地震。由于板内地震深度较浅,容易引起海啸等自然灾害,造成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是人们关注度比较大的地震。 马里亚纳俯冲带位于太平洋的西边界,其最南端的“挑战者深渊”深度接近11000米,是全球最深的点。但相比于其它海沟,如智利、日本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南端远离大陆,缺乏近场观测,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海底地形数据显示该区域的板块挠曲变形巨大,如此大的变形对板内地震有什么影响不清楚。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通过对“挑战者深渊”附近的海底高精度地形的分析和解释,统计板块挠曲断裂的走向,确定了板块挠曲的主方向。利用新开发的三维板块挠曲模型,重现了马里亚纳海沟最南端的岩石圈挠曲形态,采用粒子群人工智能算法(PSO)反演了俯冲板的弯曲参数。 研究发现挠曲应力沿海沟走向变化最大的区域,与外缘隆起区及地震群集中区一致。结合前人研究发现板内地震所刻画的断层面与磁异常条带近似平行,本研究认为地震群与海底先存断裂的重新活化有关。 基于上述认识,研究提出了一个三维弯曲模式,即沿海沟走向的载荷增加会引起板块挠度的横向变化,以及最大弯曲应力方向的改变,这可能导致先前存在的弱断层重新激活和非均匀分布的板内地震。 本研究揭示了马里亚纳海沟南端“挑战者深渊”俯冲板块变形、应力状态与地震分布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理解俯冲带地震的力学过程,对于地震海啸的预警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tecto.2023.22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