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西安光机所在表面功能化光纤传感器研究方面获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4-10
  • 近日,西安光机所在表面功能化光纤传感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基于通信单模光纤开发出一种免标记、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法布里-泊罗(Fabry-Perot)型干涉探针,该探针具有测试便捷、成本低、温度稳定性高等特点,在生物大分子光谱检测方面具备广泛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Analytica Chimica ACTA(中国科学院分析化学一区Top期刊,IF=6.911@2021)。论文第一作者是西安光机所光子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室特别研究助理王瑞多博士,共同通信作者是西安光机所孔德鹏研究员和西北大学光子所江曼副教授。西安光机所为第一完成单位及通讯单位。

    胆固醇是细胞膜、脂蛋白、神经细胞和脑细胞中的一种重要脂质大分子,其浓度与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中风等疾病密切相关。因此,胆固醇水平检测备受关注。与目前常用的电化学法、酶分析、液相色谱、质谱等检测方法相比,光纤光谱检测方法具有体积小、抗电磁干扰、成本极低、免标记等突出特点,近年来在生物化学检测领域备受关注。

    传统的光纤光谱检测器件(如长周期光栅、倾斜光栅、表面刻蚀布拉格光栅等)受到制备仪器要求严格、温度及形变交叉敏感等困扰,在实用性上有很大局限。针对上述问题,该团队成员从光纤干涉理论及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理论出发,采用单模光纤和光纤插芯制备光纤光谱检测器件,通过范德瓦耳斯力在光纤插芯端面依次贴覆环氧树脂-氧化石墨烯(GO)-β环状糊精多层功能膜,基于最外层β环状糊精的疏水型空心分子结构与胆固醇的靶向性吸附结合原理,实现对胆固醇分子的高灵敏度光谱浓度检测,并在尿素、葡萄糖、抗坏血酸、人体血红蛋白等生化分析领域常见干扰物作用下可以呈现出强选择性,具备可重复制备和可重复检测特性,检出限达到3.5M, 灵敏度为3.92 nm/mM。该成果为表面功能化光纤器件在生化光谱分析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图1(a)为实验装置,(b)、(c)为干涉结构

    图2 (a)胆固醇检测光谱;(b)参杂/未参杂样本检测波长的Langmuir拟合;(c)选择性;(d)器件制备重复性测试

    此外,作者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探究EDC/NHS活化GO羧基对分子间键合相互作用影响以及β环状糊精和胆固醇分子的成键作用特性,对检测机制进行了验证分析。

    图3 XPS结果。(a) EDC/NHS未活化/活化羧基传感器的XPS光谱;(b)活化羧基传感器的N 1s光谱;(c)和(d)分别为经过/未经过EDC/NHS活化羧基传感器的C1s光谱,(e)和(f)分别为其O1s光谱EDC/NHS处理的传感器;(g)EDC/NHS活性羧基示意图

相关报告
  • 《前沿 | 上海光机所在光学元件多表面面形测量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8-21
    •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元件技术与工程部在光学元件多表面面形测量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Surface profile measurement of transparent parallel plates by multi-scale analysis phase-shifting interferometry (MAPSI)”为题发表于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在光学元件的多表面面形测量中,传统的傅里叶相移干涉术(FTPSI,ZygoCorp.)主要通过利用傅立叶变换精确地重建光学表面轮廓。该测量方式也存在诸多局限,如对激光器指标的要求较高,大量干涉图的长时间采集使测量结果受环境振动影响较大,需要用户输入精确腔长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的多尺度分析相移干涉术(Multi-scaleAnalysis Phase-shifting Interferometry,MAPSI)展现出了出色的性能。该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精心设计的移相步长和采样数,在波长调谐移相期间实现精确的频率分析和高精度波前重建,有效避免了传统多表面面形干涉测试中常见的采样不足和频谱移动问题。实验结果显示,与FTPSI相比,MAPSI仅需更少的图像采样(约为FTPSI的1/6~1/4),即可实现波前重构的高测量重复性。其PV测量重复性和RMS测量重复性分别优于0.055λ和0.012λ。MAPSI不仅显著降低了对激光器调谐范围的要求,减少了干涉图的采集数量,而且其测量结果与用户输入的腔长准确性无关,极大地提高了测量的便捷性。该工作在光学元件多表面面形测量中具有重要意义。 图1 配备MAPSI的恒迈光学4英寸波长调谐移相干涉仪 图2 MAPSI在不同腔长下的测量结果对比
  • 《突破 | 西安光机所在超短激光脉冲光场测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4-24
    • 近日,西安光机所阿秒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在超短激光脉冲光场测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创新性提出基于微扰的三阶非线性过程全光采样方法,该方法的可测量脉冲脉宽短至亚周期,波段覆盖深紫外到远红外,具有系统结构简易稳定、数据处理简单等优点。相关两项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Optics Letters。论文第一作者为特别研究助理黄沛和博士生袁浩,通讯作者为曹华保研究员、付玉喜研究员。 超短激光脉冲作为探索物质微观世界以及产生阿秒脉冲的重要工具,其完整的电场波形诊断尤为重要。目前普遍采用的表征技术广义上可分为频域测量、时域测量两类。在频域,具体有频率分辨光学门控(FROG)、光谱相位干涉法 (SPIDER)和色散扫描(D-SCAN)等主要方法,通过测量非线性过程产生的光谱信息来间接获取超短脉冲脉宽及相位。此类方法因装置简单易于搭建而被广泛采用,但通常需要复杂的反演迭代算法,并且难以获得光电场信息,而且受限于相位匹配机制,比较难以应用于倍频程以上的激光脉冲测量。 而基于时域采样的测量方法通常不受严格的相位匹配限制,并且对电场波形很敏感,可用于直接测量光电场,近年来发展势头较好。研究团队提出基于微扰三阶非线性过程的全光采样方法是一种基于时域采样的测量方法,在实验中分别应用瞬态光栅效应(TGP)和空气三倍频效应(Air-THG),准确的测量了钛宝石激光器输出多周期脉冲(750-850nm,25fs)、基于充气空心光纤后压缩技术(600-1000nm,7.2fs)和双啁啾光参量放大系统(1300-2200nm,15fs)产生的少周期脉冲,实现了覆盖可见、近红外到中红外波段的超短脉冲测量,可以满足不同波段超短脉冲测量的需求。 未来此项进展可以在阿秒驱动源快速诊断、超短激光脉冲测量装置国产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图1 实验装置示意图 图2 可见波段周期量级脉冲测量结果 图3中红外波段周期量级脉冲测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