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再添利器!固定扒杆起重船“三航翔安”试航归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26
  • 近日,由中国船级社(CCS)检验的单吊起重能力为5000吨的扒杆式起重船——“三航翔安”轮,在经历突如其来的热带低压台风“贝碧嘉”的严峻考验后顺利试航归来,稳稳地停靠在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长兴岛基地的坚实怀抱中。“三航翔安”轮是目前国内单吊起吊能力较强的固定扒杆起重船,配备了DP-1动力定位系统和锚泊定位系统,实现了自主航行与精确定位的双重目标,无论是近海航区的精细作业,还是无限航区的深远海施工,均能在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中游刃有余。随着“三航翔安”号即将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在海上风电施工及升压站建设、大型海上钢结构安装等海洋工程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

    试航期间,CCS江苏分社泰州办事处与试航团队并肩作战,以专业的技术能力和优质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支持。他们克服台风天气带来的困难,顺利完成了包括航速精确测定、操舵系统灵敏性验证、高效抛锚试验、主发电机组极限性能测试、推进器动力效能评估、DP系统精准导航、全集成自动化系统集成测试以及无人机舱智能管理等在内的超过20项关键海上试验项目。

    “三航翔安”轮即将交付,它将为推动我国海上清洁能源开发、践行海洋强国战略提供重要支撑,为中国海洋工程事业的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99268.html
相关报告
  • 《筑牢海上风电安全防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8-05
    • 7月2日凌晨,海上风电场项目施工浮吊船“福景001”轮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走锚遇险。近年来,风电行业安全事故呈上升态势,尤其今年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风电抢装使得原本就很紧迫的施工周期不断压缩,一些深层次的安全隐患逐渐暴露出来,例如,低价竞争、施工质量不稳定、运维脱节、管理严重缺位等。安全是生命之本,总结海上风电安全事故的过往教训,防微杜渐,进一步筑牢安全防线,才能让海上风电乘政策之风远航。 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 高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市场规模高速增长。风电产业属于国家重点鼓励的领域,利好政策不断,行业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远超其他国家,高居世界第一。2021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1690万千瓦,同比增长4.5%。据国际能源署预测,我国2040年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或将超过整个欧盟地区,减排能力也将随之进一步提升。 海上风电具备受限小、发电量高等多项优势。一方面,我国海上风电资源量充足。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海上风电能量密度大于陆上风电,年发电量较陆上风电可多出20%—40%。同时,海上风电的波动性相对较小,不会因为昼夜问题造成发电量“清零”。另一方面,海上风电更少涉及占用土地、噪声污染等制约因素,能够连片开发。同时,就资源禀赋来看,我国经济重心在东南沿海,耗电量最大的往往是沿海发达城市,而传统能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发展海上风电有利于缓解能源供应与经济重心逆向分布的问题。 但同时,海上风电工程技术还存在资源测量的全面性和精确度欠缺、岩土和结构技术成熟度不足等阻碍。一是近海风资源普查和详查不够细致全面,不能支撑高分辨率的近海风能资源图谱,使得风电场的选址、机位布局、风电机组选型等系列工作精准度不足。二是岩土工程技术缺少具有针对性的原位测试手段,极有可能因为测试过程执行不到位造成相关土体参数缺失。三是对大功率风电工程的风电机组叶片和耐久性、防冰冻、抗腐蚀、耐火性海洋材料的研发投入不足,研发不到位。 三重隐患威胁风电产业安全 随着我国风电产业的迅猛发展,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据初步统计,自2020年以来,我国风电产业共发生超35起相关事故,主要表现为火灾和倒塔,其次集中于吊装和运输环节。海上风电产业链安全管理涉及面广、安全隐患点位较多,包括零部件制造、技术研发、整机组装、投产运营、检验认证、电场退役,以及配套服务等环节,需要保持各环节连接畅通,否则极易埋下安全隐患。 风电产业的特殊性对人员技术提出较高要求。风电机组体积、重量庞大,有些部件重量达数吨,甚至数十吨,靠人力无法移动,只能由相关机械设备或工装解决。同时,风电机组的桨叶、轮毂、主轴、齿轮箱轴系、联轴器、发电机转子等部件的转速高达1800转/分钟,极易引发安全事故。而固定部件和转动部件的连接处更是引发安全事故的高危区。这些都对机械设备的质量、可靠性,以及操作人员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给施工增加了难度。 目前,造成风电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自然灾害。恶劣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是造成风电事故的首要因素。为吸收更多质高量大的风能,风机的高度随着轮毂高度和叶轮直径的加大不断增高。雷击是自然界对风电机组安全运行的最大危害之一。雷电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极可能造成风电机组叶片损坏或发电机绝缘击穿、控制元器件烧毁等毁灭性灾害。所处区域不同,风电项目受到的自然灾害程度也有所差异。北方地区主要是陆上风电场,常会遭受风沙、洪水等自然灾害侵袭;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海上风电场,场址往往远离陆地或处在潮间带地区,面临更险恶的自然环境或不够完善的自然条件,极易受到台风、海啸或盐雾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承担的风险系数更高。 二是设备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开发商一味追赶工期,无法保证海上风电建设的技术含量、品质要求及施工人员的水准,致使早期投产的部分老旧机组破损严重,大大降低了安全可靠性,甚至引发倒塔事故。市场的恶性竞争导致风电设备质量参差不齐。在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中,低价中标、原材料管理不善、使用劣质设备保市场占有率等行径尚未根绝,其结果就是产品质量问题频发。特别是在 “抢装”潮期间,为了赶工期、控成本,一些风电企业对于供应商提供的存在质量的零部件,甚至部分不符合出厂条件的零部件,都是“抢”字当头,“先装上了再修”,这无疑加大了风电建设和运营的风险,埋下了安全隐患。 此外,有些在役多年或延迟退役的风机,其关键部件的性能处于老化边缘,导致运行故障频出。有些风电机组由于早期工艺水平不够先进,发电机、齿轮箱、控制系统、电气系统等部件存在故障隐患。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机组接近或超过质保期。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超出质保期的风电机组有近10万台,规模达1.2亿千瓦。 三是部分从业人员技能不足,易导致操作失误。当前,风电行业部分从业人员无上岗资质,缺乏足够的相关技能水平,安全操作意识薄弱,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遇到风电机组运行发生错误或偏差时,不能按规章程序要求操作,仅凭主观意识盲目处理,措施失当,易造成“二次犯错”。 风电“抢装潮”埋下诸多安全隐患。2020年起,风电业主为获得高补贴电价,短期内仓促上马了大量工程,致使近两年项目施工需求大增。部分开发商一味追求建设进度,忽视了风电场建设的质量与本质安全。特别是部分位于边远地区的电场,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对安全认识不到位,安全管理松懈,现场作业人员流动性大、安全防护措施缺乏针对性,不乏违规操作、上岗人员培训流于形式等漏洞。 四措并举防患于未然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从产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等方面加强海上风电产业安全生产管理。落实海上风电场重大事故上报、分析评价及共性故障预警制度,定期发布海上风电机组运行质量负面清单。合理规划,统筹开发。重视对海域风资源的精准评估,提炼汇成高精度数据集,整合海洋相关态势重点要素,搭建汇总风能观测与捕捉、海洋气候变化规律、自然灾害预警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平台。 其次,建立适应海上风电行业特点的安全标准和规范。当前,风电场项目施工一般通过转包或外委的形式操作。探究安全事故发生的源头,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外委合作单位的管理制度,包括风电机组大部件运输车辆及吊装工序的审查,风电场吊装车辆、操作人员的日常记录检查和审核等,确保工序合规合理,从源头消除安全隐患。 再次,加大力度研发本质安全型海上风电设备。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提高海上风电机组的本质安全设计水平,重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风电机组、零部件、海装船、运维一体化,加快主轴承和控制系统、大型化和轻质化叶片、高压直流海底电缆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应用进程,在确保安全性、可靠性、时效性的基础上,提高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加大力度推进10兆瓦等级机组的性能提升与规模化应用,继续深入开展抗台、抗冰以及更大容量机组技术的论证探讨,增强抗击外部恶劣环境的能力,为开发深海项目做好储备。推动科技创新和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广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与预警技术,从源头降低事故风险。 最后,加强员工培训和从业人员管理。定期开展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专业技能水平,增加应急演练频次,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一要确保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尤其是塔吊司机必须经过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风机关键岗位,特别是高处安装人员必须持有高空作业证和低压电工证。二要严格规范检查制度,施工作业前,严格把关吊装车辆的检验合格证是否在有效期内,吊装作业工具是否完好无损,作业现场环境是否合乎要求,做到防患于未然。
  • 《需求倍增 海上风电安装船身价暴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9
    • 近日,从中国招商工业传出消息,该公司与挪威风电服务商Awind签订了2艘风电运维船(CSOVs)。此前,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凭借在风电船和起重船等领域丰富的设计经验和优秀的技术方案,成功中标长江三峡设备物资有限公司海上风电关键施工船机项目开发设计项目,中标价达2183.6万元。 海上风电安装船市场日益热络起来,源于海上风电市场的火爆。 海上风电需求倍增 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近日发布的最新数据,目前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已经超过35GW,几乎是五年前的三倍。英国依然是海上风电装机最多的国家,总装机量超过10GW,中国则超过德国,成为全球海上风电装机第二多的国家。 而2020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超过6GW,为历史最高水平。中国连续第三年成为海上风电最大市场,2020年新增海上风电并网容量超过3GW,占到全球增量的一半。欧洲市场保持稳定增长,荷兰以近1.5GW的新增装机排在全球第二位,比利时、英国、德国排在第三到五位。 此前,欧洲风能协会WindEurope发布了2020年度欧洲海上风电统计数据。2020年欧洲海上风电新增装机291.8万千瓦,比2019年减少了70多万千瓦的新增规模,但累计装机仍超过了25GW大关,最终达到2501.4万千瓦的规模。 统计显示,欧洲2019年新增并网风机356台,涉及12座海上风电场,5个国家。其中荷兰以149.3万千瓦,超过一半的新增装机首次占据欧洲新增装机榜首,这得益于Borssele1-5的风电集群陆续投产;排在第二位的是拥有70.6万千瓦新增规模的比利时,占新增容量的24.2%,比上一年增加一倍;而常年稳居欧洲新增装机老大地位的英国滑落到第三位,只有483MW并网;德国219MW的新增装机也创造了十年来的最低水平;虽然葡萄牙只有新增17MW的容量,但给整个海上风电圈带来了惊喜,WindfloatAtlantic并网了2台维斯塔斯8.5MW浮式风机,把浮式风电向商业化又推进了一步。 从国内市场看,在“3060”碳排放目标的指引下,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近期陆续发布“十四五”新能源规划,重点推进海上风电发展,仅上述三省新装机容量就超过32GW,海上风电迎来发展“黄金期”。 国信证券认为,粤苏浙三省积极推进海上风电发展,扫清海上风电龙头企业的估值障碍,全球海上风电市场是具有10年5倍成长性的黄金赛道,国内龙头企业凭借与国际比肩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基础,有望在“十四五”期间顺利打开国际市场。 租金创历史新高 在市场巨大需求预期和当前供应能力的失衡下,海上风电安装船的身价,已经像断了线的风筝,遥遥飞上了九霄云外。 目前世界各地的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商,都在争抢这些安装船的使用,海上风电安装船的租金,也已经从原来的400万元/月涨到1000万元/月以上,甚至在美国近岸的风电项目,安装船的租金已经暴涨到18万美元/天。 “现在的价格非常惊人,甚至有钱也租不到船,这种情况比前段时间中美航线上集装箱船一船难求的局势更甚。”一位业界人士如是说。 “和陆上风电吊车租赁价格暴涨现象一样,海上风电施工船涨价幅度更甚之,不仅价格高,甚至有钱租不到船,价格非常吓人。”苏龙源振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小星说。 据了解,目前国内在役的海上施工船总共有40条左右,且短时间内无法生产,按照一条船年均吊40台风机,理论上我国一年最多也只能吊1600台。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实际上是无法达到这个吊装台数的。 “每条海上施工船基本都被提前预订出去,现在想要租施工船的话,至少要排到后年。甚至有部分企业因为施工装备缺少施工船,不得不将已经中标的海上风电项目转交给别家去做。”冯小星说。 不仅如此,当前,国内海上风电项目造价成本比以往平均每单位千瓦提升了2000到3000元,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施工成本暴涨。海上施工成本上涨的背后是资源抢占。 算一笔很简单的账,如果没有抢到电价,按照一个海上风电场30万千瓦来算,电价下降1分钱,一年将亏损1000多万,并持续亏损20年,这是很多业主不愿意接受的,也是业主单位宁愿提高成本抢占施工资源的原因。 在抢装潮的刺激下,海上风机吊装价格租价也被推至有史以来的最高点。 根据调研,以江苏海域为例,一台风机吊装价格已经从抢装前的400万元/台左右,上涨到去年底的800多万元/台。广东的吊装价格也从过去的500-800万元/台,涨到了如今1000-1300万元/台的历史高位。 从整体来看,各地吊装价格几乎翻倍。根据不完全统计,到2019年底,中国海上风电突击核准规模超40GW,这些项目都希望在2021年底前并网,以进入补贴大盘。但大部分项目很难如期建设、并网。因为中国目前的施工能力和设备很难支撑起如此大规模的海上风电开工建设。包括2020年出事故无法运行的“振江号”和“宇航58号”在内,中国现阶段拥有各类施工船仅有30多艘,其中,能吊装大较大单机容量风机的自升式平台仅有20余艘。 造船订单迅速增长 快速增长的海上风电板块新签订单已成为低迷的海工市场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据Clarksons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05年至今,全球海上风电相关船舶及平台的新造和改装订单总计达783个,2005年以来海上风电板块的船舶新签订单数量已占整体海工市场订单的10%以上。 预计到2040年,海上风电安装船市场保有量将增长到170艘左右。这对于船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市场也非常诱人。已经有船东快速嗅到商机,并从干散货航运市场全身而退,投入到了海上风电市场,最典型的就是原摩洛哥散货船大船东ScorpioBulkers,已经更名为EnetiInc.正式亮相。 克拉克森研究拿到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至今,全球海上风电相关船舶及平台的新造和改装订单总计达841个,若不包括风电运维船(因为尺度较小且数量较多),2005年以来海上风电板块的船舶新签订单数量已占整体海工市场订单的11%。 此外,在全球范围内,风力涡轮机安装船已经供不应求。 根据挪威Rystad能源公司最近的一项分析,2020年全世界只有32艘这样的风力涡轮机安装船。根据Rystad的推算,即使全球造船厂开足马力建造安装船,全球的船队也不足以满足2025年以后的海上需求。 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12艘船能够安装像HaliadeX这样的下一代风力涡轮机,现有船只完全无法满足全球的需求。 克拉克森研究分析师幸月表示,受额外成本、风险因素等影响,基于中国海上风电抢装需求导致的海上风电安装船紧缺现象可能将持续一段时间,价格也会继续居于高位。(本文综合自中国水运网、风电快讯、GWEC、凤凰网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