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再添利器!固定扒杆起重船“三航翔安”试航归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26
  • 近日,由中国船级社(CCS)检验的单吊起重能力为5000吨的扒杆式起重船——“三航翔安”轮,在经历突如其来的热带低压台风“贝碧嘉”的严峻考验后顺利试航归来,稳稳地停靠在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长兴岛基地的坚实怀抱中。“三航翔安”轮是目前国内单吊起吊能力较强的固定扒杆起重船,配备了DP-1动力定位系统和锚泊定位系统,实现了自主航行与精确定位的双重目标,无论是近海航区的精细作业,还是无限航区的深远海施工,均能在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中游刃有余。随着“三航翔安”号即将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在海上风电施工及升压站建设、大型海上钢结构安装等海洋工程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

    试航期间,CCS江苏分社泰州办事处与试航团队并肩作战,以专业的技术能力和优质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支持。他们克服台风天气带来的困难,顺利完成了包括航速精确测定、操舵系统灵敏性验证、高效抛锚试验、主发电机组极限性能测试、推进器动力效能评估、DP系统精准导航、全集成自动化系统集成测试以及无人机舱智能管理等在内的超过20项关键海上试验项目。

    “三航翔安”轮即将交付,它将为推动我国海上清洁能源开发、践行海洋强国战略提供重要支撑,为中国海洋工程事业的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99268.html
相关报告
  • 《筑牢海上风电安全防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8-05
    • 7月2日凌晨,海上风电场项目施工浮吊船“福景001”轮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走锚遇险。近年来,风电行业安全事故呈上升态势,尤其今年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风电抢装使得原本就很紧迫的施工周期不断压缩,一些深层次的安全隐患逐渐暴露出来,例如,低价竞争、施工质量不稳定、运维脱节、管理严重缺位等。安全是生命之本,总结海上风电安全事故的过往教训,防微杜渐,进一步筑牢安全防线,才能让海上风电乘政策之风远航。 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 高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市场规模高速增长。风电产业属于国家重点鼓励的领域,利好政策不断,行业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远超其他国家,高居世界第一。2021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1690万千瓦,同比增长4.5%。据国际能源署预测,我国2040年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或将超过整个欧盟地区,减排能力也将随之进一步提升。 海上风电具备受限小、发电量高等多项优势。一方面,我国海上风电资源量充足。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海上风电能量密度大于陆上风电,年发电量较陆上风电可多出20%—40%。同时,海上风电的波动性相对较小,不会因为昼夜问题造成发电量“清零”。另一方面,海上风电更少涉及占用土地、噪声污染等制约因素,能够连片开发。同时,就资源禀赋来看,我国经济重心在东南沿海,耗电量最大的往往是沿海发达城市,而传统能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发展海上风电有利于缓解能源供应与经济重心逆向分布的问题。 但同时,海上风电工程技术还存在资源测量的全面性和精确度欠缺、岩土和结构技术成熟度不足等阻碍。一是近海风资源普查和详查不够细致全面,不能支撑高分辨率的近海风能资源图谱,使得风电场的选址、机位布局、风电机组选型等系列工作精准度不足。二是岩土工程技术缺少具有针对性的原位测试手段,极有可能因为测试过程执行不到位造成相关土体参数缺失。三是对大功率风电工程的风电机组叶片和耐久性、防冰冻、抗腐蚀、耐火性海洋材料的研发投入不足,研发不到位。 三重隐患威胁风电产业安全 随着我国风电产业的迅猛发展,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据初步统计,自2020年以来,我国风电产业共发生超35起相关事故,主要表现为火灾和倒塔,其次集中于吊装和运输环节。海上风电产业链安全管理涉及面广、安全隐患点位较多,包括零部件制造、技术研发、整机组装、投产运营、检验认证、电场退役,以及配套服务等环节,需要保持各环节连接畅通,否则极易埋下安全隐患。 风电产业的特殊性对人员技术提出较高要求。风电机组体积、重量庞大,有些部件重量达数吨,甚至数十吨,靠人力无法移动,只能由相关机械设备或工装解决。同时,风电机组的桨叶、轮毂、主轴、齿轮箱轴系、联轴器、发电机转子等部件的转速高达1800转/分钟,极易引发安全事故。而固定部件和转动部件的连接处更是引发安全事故的高危区。这些都对机械设备的质量、可靠性,以及操作人员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给施工增加了难度。 目前,造成风电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自然灾害。恶劣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是造成风电事故的首要因素。为吸收更多质高量大的风能,风机的高度随着轮毂高度和叶轮直径的加大不断增高。雷击是自然界对风电机组安全运行的最大危害之一。雷电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极可能造成风电机组叶片损坏或发电机绝缘击穿、控制元器件烧毁等毁灭性灾害。所处区域不同,风电项目受到的自然灾害程度也有所差异。北方地区主要是陆上风电场,常会遭受风沙、洪水等自然灾害侵袭;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海上风电场,场址往往远离陆地或处在潮间带地区,面临更险恶的自然环境或不够完善的自然条件,极易受到台风、海啸或盐雾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承担的风险系数更高。 二是设备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开发商一味追赶工期,无法保证海上风电建设的技术含量、品质要求及施工人员的水准,致使早期投产的部分老旧机组破损严重,大大降低了安全可靠性,甚至引发倒塔事故。市场的恶性竞争导致风电设备质量参差不齐。在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中,低价中标、原材料管理不善、使用劣质设备保市场占有率等行径尚未根绝,其结果就是产品质量问题频发。特别是在 “抢装”潮期间,为了赶工期、控成本,一些风电企业对于供应商提供的存在质量的零部件,甚至部分不符合出厂条件的零部件,都是“抢”字当头,“先装上了再修”,这无疑加大了风电建设和运营的风险,埋下了安全隐患。 此外,有些在役多年或延迟退役的风机,其关键部件的性能处于老化边缘,导致运行故障频出。有些风电机组由于早期工艺水平不够先进,发电机、齿轮箱、控制系统、电气系统等部件存在故障隐患。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机组接近或超过质保期。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超出质保期的风电机组有近10万台,规模达1.2亿千瓦。 三是部分从业人员技能不足,易导致操作失误。当前,风电行业部分从业人员无上岗资质,缺乏足够的相关技能水平,安全操作意识薄弱,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遇到风电机组运行发生错误或偏差时,不能按规章程序要求操作,仅凭主观意识盲目处理,措施失当,易造成“二次犯错”。 风电“抢装潮”埋下诸多安全隐患。2020年起,风电业主为获得高补贴电价,短期内仓促上马了大量工程,致使近两年项目施工需求大增。部分开发商一味追求建设进度,忽视了风电场建设的质量与本质安全。特别是部分位于边远地区的电场,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对安全认识不到位,安全管理松懈,现场作业人员流动性大、安全防护措施缺乏针对性,不乏违规操作、上岗人员培训流于形式等漏洞。 四措并举防患于未然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从产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等方面加强海上风电产业安全生产管理。落实海上风电场重大事故上报、分析评价及共性故障预警制度,定期发布海上风电机组运行质量负面清单。合理规划,统筹开发。重视对海域风资源的精准评估,提炼汇成高精度数据集,整合海洋相关态势重点要素,搭建汇总风能观测与捕捉、海洋气候变化规律、自然灾害预警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平台。 其次,建立适应海上风电行业特点的安全标准和规范。当前,风电场项目施工一般通过转包或外委的形式操作。探究安全事故发生的源头,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外委合作单位的管理制度,包括风电机组大部件运输车辆及吊装工序的审查,风电场吊装车辆、操作人员的日常记录检查和审核等,确保工序合规合理,从源头消除安全隐患。 再次,加大力度研发本质安全型海上风电设备。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提高海上风电机组的本质安全设计水平,重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风电机组、零部件、海装船、运维一体化,加快主轴承和控制系统、大型化和轻质化叶片、高压直流海底电缆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应用进程,在确保安全性、可靠性、时效性的基础上,提高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加大力度推进10兆瓦等级机组的性能提升与规模化应用,继续深入开展抗台、抗冰以及更大容量机组技术的论证探讨,增强抗击外部恶劣环境的能力,为开发深海项目做好储备。推动科技创新和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广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与预警技术,从源头降低事故风险。 最后,加强员工培训和从业人员管理。定期开展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专业技能水平,增加应急演练频次,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一要确保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尤其是塔吊司机必须经过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风机关键岗位,特别是高处安装人员必须持有高空作业证和低压电工证。二要严格规范检查制度,施工作业前,严格把关吊装车辆的检验合格证是否在有效期内,吊装作业工具是否完好无损,作业现场环境是否合乎要求,做到防患于未然。
  • 《海上风电推动造船热》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31
    • 海上风电行业的高速发展将大幅带动全球海上风电专业船舶产业。在业界看来,海上风电行业的繁荣已经成为海上工程领域发展的最新动力,海上风电专业船舶领域预计将迎来更多参与者。   近日,船运行业研究机构克拉克森发布最新研究报告称,海上风电行业的高速发展将大幅带动全球海上风电专业船舶产业。2022年,全球海上风电专业船舶领域投资规模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预计到2030年,全球更是将有260亿美元投入到与海上风电相关的造船领域。在业界看来,海上风电行业的繁荣已经成为海上工程领域发展的最新动力,海上风电专业船舶领域预计将迎来更多参与者。 多类船舶需求都将提升 据克拉克森发布的研究数据,到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项目数量将在当前基础上增长160%以上,快速的行业发展将吸引大量资金投入到海上风电专业船舶领域。尤其在亚洲、北美和欧洲地区,海上风电市场蓬勃发展带来的海上风机安装船和运维船舶需求将更为突出。其中,中国市场将主导全球海上风电船舶市场,同时也将是船舶领域新增投资最为火热的市场。 克拉克森研究董事总经理史蒂文·戈登表示,欧洲西北部区域也将是海上风机安装船的主要需求地区,从现在起到2030年期间,该区域至少需要安装7000座海上风机,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安装船舶需求。另外,美国海上风机安装船需求同样值得关注。 金融机构国际金融公司同样发布数据称,在亚洲、东欧和北美地区,海上风电行业需要至少200艘海上风电专业船舶,种类包括海上风机安装船、海缆铺设船、海上风电场运维船只,以及海上运维人员运输船。尤其是海上风电场运维人员运输船,所需数量至少有120艘。该机构指出,如果新造船只不够,将无法完成目前各国制定的海上风电装机目标。 产业繁荣吸引更多入局者 克拉克森的预测显示,在2022年到2028年期间,全球新增的海上风电船舶投资中,将约有210亿美元将用于建设海上风机安装船,同时需要50亿美元用于打造约90艘专业运维船舶。目前,全球在运的海上风机安装船为78艘,同时有32艘运维船。为满足行业需求,2022年,全球对海上风机安装船和专业运维船的投资已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共有25艘海上风机安装船宣布开建,总投资规模达到41亿美元;另有24艘海上风电场运维船投建,同样刷新历史纪录。 针对海上风电相关专业船舶的投资主要来自于各大船东,除了传统海上风电船舶制造商外,更有新的企业选择入局。据了解,跨国船舶生产商Eneti就已经拥有5艘在役海上风电专业船舶,同时,旗下子公司Seajacks也新增了两艘相关船舶订单。去年3月,丹麦航运巨头马士基宣布与能源公司Equinor合作,计划投建首艘海上风机安装船。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风电整机制造市场竞争愈加充分的情况下,中国多家风电整机制造商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样开始与造船企业进行合作,加入了造船行列。截至2022年底,电气风电、中国海装等整机制造商纷纷开始与造船企业合作,建设适配最新海上风机的专业船舶。 行业研究机构国联证券在其报告中指出,专业运维船舶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海上交通船窗口期短、效率低、停机成本高、恶劣海况适应性差等问题。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运维能力成为海上风电场性价比的决定因素之一,专业运维船舶也成为深远海风电场运维的最佳解决方案。 产业链协同合作成关键 克拉克森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730座海上风电场,在役海上风机总量将超过3万台;到2050年,海上风电在全球能源供应体系中的占比将达到7%至9%,远高于目前的0.4%。不过,与此同时,未来十年内全球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大多将达到百万千瓦级,应用的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功率也大多在15兆瓦及以上,可适应大兆瓦风机的海上风机安装船可能存在供应短缺,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协同合作成为关键。 过去十年里,全球范围内主流的新增海上风机单机容量从3兆瓦提升至10兆瓦以上,但仅有很少部分海上风机安装船可用于吊装10兆瓦以上机组。截至2022年底,尚没有海上风机安装船可适配于14兆瓦及以上风机。市场研究机构睿咨得能源曾预测称,目前在建及规划的海上风机安装船预计到2024年前后将投入市场,在此之前大兆瓦海上风机的安装可能面临无船可用的局面。 为确保海上风电场建设顺利推进,欧洲风能协会表示,海上风电专业船舶的发展需要大量新增投资,各国政府应创造一个投资友好的营商环境,为投资者以及船舶公司提供清晰的招标流程、建立明确的国家支持政策,确保海上风电装机按照预期发展。同时,各国政府应尽可能避免“负补贴”招标,避免为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商增加额外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