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制造出最薄的非线性量子光源》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李衍
  • 发布时间:2023-01-10
  • 据中国科学院1月10日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任希锋教授等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仇成伟、博士郭强兵等合作,在二维材料非线性量子光源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1月4日,相关研究成果以Ultrathin quantum light source with van der Waals NbOCl2 crystal为题,发表在《自然》(Nature)上。

      小型化、集成化是解决空间光学量子系统稳定性差、不可扩展等问题的理想方案,也是光学量子计算、量子通讯等走向大规模和实用化的必经之路。量子光源作为量子光学系统必不可缺的部分,其小型化一直是研究重点。任希锋教授前期与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将超构表面引入到量子信息领域,集成超构透镜阵列与非线性光学晶体,实现了100路径参量下转换,制备了超高维量子纠缠态和多光子源【Science 368, 1487 (2020)】。

      为了进一步提高量子光源的集成化程度,任希锋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单位合作,首次利用新型二维材料NbOCl2的非线性过程实现了超薄的量子光源,厚度可低至46nm。

      二维材料的层内晶体结构稳定,而原子层间的相互作用力要弱很多。基于这种特性,单层二维材料可以在保持原子尺度厚度的同时保持物理性质的稳定,使得二维材料可以稳定且灵活地与各种微纳尺度光学器件直接耦合,因而被广泛应用在集成光子芯片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中。常见的二维材料(WS2、WSe2等)虽然具有很大的二阶非线性系数,但是单层厚度太薄(<1nm),导致整体产生的非线性信号强度很低。如果增加材料的层数,又会因多层堆叠造成的空间对称性使得二阶非线性过程减弱甚至消失。

      本研究采用了一种新型NbOCl2材料。它具有常见单层二维材料所特有的高二阶非线性系数,更重要的是,它的层间电子耦合弱且空间结构非对称。这种特性使得它的二阶非线性信号强度会随着二维材料的层数的增加而增加,可超过单层二维材料WS2倍频强度两个数量级以上。

      该研究进一步测试了多层NbOCl2二维材料的自发参量下转换过程。实验采用404 nm波长的连续激光器(最大泵浦功率59 mW)泵浦二维材料,收集下转换过程所产生的808 nm附近波长参量光。二阶关联函数g(2)测试结果远远超过2,证明该过程产生了非经典关联的光子对。同时,该研究对参量光信号强度随二维材料厚度的变化关系进行测量,实验结果和理论预期完全吻合。值得注意的是,实验证实厚度低至46 nm的该材料也可制备量子光源,这是目前国际报道的最薄的非线性量子光源。这一研究为光学量子信息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集成的量子光源,并为二维材料的非线性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393-7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301/t20230109_4860385.shtml;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393-7
相关报告
  • 《中国科技大学构建出基于铌酸锂芯片的上转换单光子探测器》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李衍
    • 发布时间:2023-05-25
    • 在过去十年里,光子集成芯片被广泛地应用于量子信息研究。在绝缘体上半导体材料中,铌酸锂绝缘体(lithium niobate on insulator, LNOI)由于其宽阻带、杰出的光电性能、高光学非线性效率等特性而深受青睐。在芯片尺寸的量子信息应用中,LNOI上的低噪声量子频率转换器至关重要,但迄今为止尚未探索。同时,虽然量子频率转换(QFC)已经在量子信息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超高噪声会破坏量子状态,使单光子级别QFC难以实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研究团队设计并制造了一个应用于LNOI芯片上的低噪声的QFC纳米光波导器件,由此构建了一个上转换单光子探测器[1]。纳米光波导器件采用1950纳米单频激光泵浦,将通信波段的单光子上转换到近可见光波段,实现了73%的内部转换效率和900 cps的芯片内计数率(NCR)。通过比较通信波段引发的单光子源在经过QFC前后的二阶关联特性,验证了LNOI平台上的量子态保持。研究团队构建的上转换单光子探测器,平均探测效率(DE)为8.7%,NCR为300 cps,证明了基于LNOI芯片的上转换单光子探测器的可行性。该研究成果有望在量子信息的铌酸锂集成电路中得到广泛应用。 [1] Xina Wang, Xufeng Jiao, Bin Wang, et al. Quantum frequency conversion and single-photon detection with lithium niobate nanophotonic chips[J]. npj Quantum Information, 2023, 9, Article number: 3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34-023-00704-w
  • 《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发太阳能电池技术 使功率转换效率达到23.6%》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25
    • 据外媒报道,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研究团队,使由钙钛矿和有机材料制成的太阳能电池在能量转换效率方面创下了新纪录。这项技术突破为制造柔性、轻量、低成本和超薄光伏电池铺平了道路,有望为汽车、船舶、百叶窗和其他应用提供动力。 (图片来源:新加坡国立大学) 主要研究人员、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的Hou Yi教授表示:“太阳能电池的高功率转换效率,对于在有限面积内产生更多的电能,具有重要意义。这反过来又降低了产生太阳能的总成本。” 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研究员 Dr. Chen Wei表示:“这项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提高钙钛矿/有机串联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organic tandem solar cells)的功率转换效率。在最新的工作进展中,研究人员已证明其功率转换效率可达到23.6%,这是目前此类太阳能电池实现的最佳性能。” 目前,其他关于钙钛矿/有机串联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报告,大约可达到20%的功率转换效率。相比之下,这一研究成果实现了重大飞跃,接近传统硅太阳能电池26.7%的功率转换率,这是当前太阳能光伏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技术。 这项研究是与香港大学(University of Hong Kong)和南方科技大学(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研究人员合作进行的。 太阳能领域新趋势 近年来,作为一种可持续性能源,太阳能电池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太阳能电池的可靠性、效率、耐用性和价格,对全球太阳能项目的商业潜力及大规模实施具有重要影响。 太阳能发电厂中使用的传统太阳能电池基于单结架构。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单结太阳能电池的实际功率转换效率被限制在27%左右。推动太阳能生产的前沿发展,需要新型太阳能电池解决方案,以提供更好的功率转换表现。 为了将太阳能电池的功率转换效率提高到30%以上,需要堆叠两个或多个吸收层(多结电池)。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光伏材料制造串联太阳能电池,是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在最新项目中,该团队在钙钛矿/有机串联太阳能电池领域开辟了新天地。其发现为制造轻巧且可弯曲的薄膜串联太阳能电池打开了大门,这种电池可能具有广泛的应用。 电力转换效率的突破 串联太阳能电池包括通过互连层(ICLs)电连接的两个或多个子电池。ICL在决定设备的性能和再现性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有效的ICL应该具有化学惰性、导电性和光学透明性。 虽然钙钛矿/有机串联太阳能电池对下一代薄膜光伏很有吸引力,但其效率落后于其他类型的串联太阳能电池。为了解决这项技术挑战,该团队开发了一种新颖而有效的ICL,可降低串联太阳能电池的电压、光及电损耗。这一创新可明显提高钙钛矿/有机串联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实现了23.6%的功率转化率。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展现了钙钛矿基串联太阳能电池在未来光伏技术商业应用中的巨大潜力。在这项新发现的基础上,希望进一步改善串联式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并扩大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