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新能源倒逼能源融合发展》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7-30
  •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
    :巴西计划采取新策略解决接网容量不足的问题,以保障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增长势头,完成气候变化行动目标。
    巴西输配电基础设施发展速度较慢,未能匹配该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发展速度,成为阻碍巴西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巴西矿业和能源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巴西含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达到93%,成为电力供应的“领头羊”。然而,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持续增长,可再生能源电力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特征愈发凸显,巴西电网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空间告急。为此,巴西计划采取新策略解决接网容量不足的问题,以保障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增长势头,完成气候变化行动目标。
    绿电占比迅速提升
    接网容量面临管控
    路透社指出,巴西将发展可再生能源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举措。巴西承诺,在2030年之前将该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提升两倍,并逐步淘汰煤炭。加之巴西水、风、光资源得天独厚,发展可再生能源条件优越,近年来,巴西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快速提升。
    巴西矿业和能源部数据显示,水电是巴西的优势产业,截至2023年,巴西水电占比达58%,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巴西非水可再生能源发展也十分迅猛,生物质能、风电、光伏发电占比已提升至35%以上。
    然而,巴西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让该国电力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开始显现。全球能源智库Ember指出,巴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较高,远高于G20国家平均水平29%。另据国际能源署数据,巴西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从2014年的5吉瓦飙升至2023年的67吉瓦。
    据巴西媒体Livia Neves报道,巴西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接网面临管控,不管是分布式还是集中式,均被限制接入容量。若无法摆脱这一困境,甚至会影响未来巴西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世界银行分析,巴西海上风电装机潜力超1200吉瓦。到2050年,预计巴西可以开发总规模达96吉瓦的海上风电。不过,要尽可能开发巴西海上风电资源,就必须要解决电网并网容量的问题,促进电网升级。
    补贴让利发电企业

    电网建设
    被忽视
    巴西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带动该国能源转型进程提速。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与咨询企业埃森哲联合发布的《2024年促进有效能源转型》报告指出,在过去10年中,巴西能源转型进程远超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其他国家,排名全球前20名。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巴西在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包含输配电基础设施在内的相关产业。
    为可再生能源产业提供补贴是巴西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巴西电力监管机构Aneel透露,截至今年底,巴西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支出将超过对化石燃料的补贴。“预计今年全年,巴西政府对风电和光伏发电的补贴资金总额为23.2亿美元。”Aneel总经理桑多瓦尔?菲托撒说。
    路透社认为,虽然巴西政府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力度很大,但实际上这些都是由纳税人承担。巴西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补贴,来自普通居民电费单据上的一项税款。2022年至2023年间,Aneel批准的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均享受了资金支持。而根据预测,随着越来越多偏远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接入电网,补贴会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巴西电网可容纳可再生能源电力空间远低于所需。
    调节电源作用凸显
    融合发展途径可行
    上述背景下,巴西不得不开启能源融合发展之路。欧洲能源分析公司Enerdata称,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不断增长,巴西开始利用燃气电厂和火电厂应对电网高峰负荷,使其发挥调节电源及备用电源作用。
    不过,随着巴西能源转型力度不断加大,该国天然气需求量正持续降低。Enerdata数据显示,2023年,巴西天然气进口量为65亿立方米,同比下滑28%,较2021年的169亿立方米下降62%,是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为此,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也将目光转向储能、氢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领域,希望通过多种绿色能源融合发展来解决可再生能源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问题。
    巴西储能企业Casa dos Ventos高管吉列尔梅?卡斯特罗表示,风光储氢等多种能源融合发展为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开辟了新商业运营模式。为风电和光伏发电配置储能电池,可以最大限度发挥电力传输能力,促使电网接受更多可再生能源电力。
    吉列尔梅?卡斯特罗说:“值得一提的是,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融合开发也好处多多。比如,今年开工建造的Babilonia可再生能源发电站,光伏发电和风电共享连接传输系统,不仅可以节省相关费用,两种能源之间还能实现优势互补,减少波动性。这表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是可行的发展路径。”
  • 原文来源:http://www.chinasmartgrid.com.cn/news/20240729/655630.shtml
相关报告
  • 《巴西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29
    • 在巴西坎皮纳斯州,退休教师卢基尼一家每月缴纳的电费超过300雷亚尔(1美元约合5.4雷亚尔),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节省电费,去年12月,她购买了太阳能发电设备。仅两天,光伏面板等设备安装工作就完成了。“以后每个月的电费开支将大大减少,也更加环保。”卢基尼说。 在巴西,像卢基尼这样使用和投资太阳能的个人和公司越来越多。巴西国家电力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全国拥有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家庭和公司数量从2019年的12.3万增长至31.4万。 巴西光照资源充沛,近年来光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根据巴西光伏太阳能协会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字,全国光伏在运装机容量首次突破13吉瓦大关。2012年以来,光伏产业为巴西吸引了超过663亿雷亚尔投资,创造超过39万个就业岗位。 除了太阳能,巴西水力、风能资源也较为丰富。水电是当前巴西电力供应的主要来源,在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容量中占比76%。风力发电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互补作用,部分缓解了高峰期的用电压力。截至去年11月,巴西风电新增装机规模超过305万千瓦,是2014年以来的最大值。 近年来,巴西政府陆续推出一系列举措,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巴西国家电力局发布的《巴西太阳能发电技术和商业计划》承诺,对投入运行的太阳能光伏电站用户的收费优惠80%,优惠期长达10年。巴西国家开发银行承诺为相关企业提供长期优惠贷款等。 当前,中巴清洁能源合作稳步推进。去年11月,中广核巴西能源控股有限公司LDB风电扩建项目正式投产,总装机容量8.28万千瓦;新开工的TN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18万千瓦,计划于2023年6月建成投产。 巴西光伏太阳能协会主席绍瓦亚指出,发展清洁能源有助于巴西扩大能源供应来源,降低能源成本。巴西国家能源局预计,到2035年巴西电力产业总投资规模将超过300亿美元,其中70%用于太阳能光伏、风电、生物质能以及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
  • 《新能源电价市场化改革:产业发展的新起点》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27
    •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推动我国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通知》的出台实施不仅标志着我国新能源发电行业正式迈入“全面市场化”新阶段,也是我国推动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大市场的新举措,更是我国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新能源发电行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创举。 一、新能源上网电价向全面市场化转型 此次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改革新能源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实现市场在新能源电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一是改革目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传统的新能源电价由政府定价或补贴及部分市场定价,导致价格信号失真。企业更关注如何获取补贴而非技术创新,部分项目甚至出现“为补贴而建设”的扭曲现象。市场化改革后,电价由市场竞争形成,能够真实反映供需关系、技术成本与企业管理运营能力差异,有利于产业形成鼓励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实现产业企业优胜劣汰的正向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是改革举措:全电量入市,打破“保量保价”依赖。《通知》明确要求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彻底终结了以往“保量保价”的政策保障模式。之后,新能源电价由供需关系决定,项目开发企业须直面市场竞争,这将倒逼企业采用先进成熟技术,提高项目管理运营能力,提升项目整体发电效能,降低度电成本以提升竞争力。 三是改革保障:“四不准”划清行政干预边界。《通知》明确禁止地方将储能配置作为项目核准前置条件、禁止向新能源不合理分摊费用等,直指此前地方保护主义与行政干预乱象,为市场化改革扫清行政干预障碍。 二、市场机制下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此次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其显著特征之一即是产业可持续发展。任何改革,其实施过程中不免会带来一些阵痛,这就需要一些特殊安排以将改革影响降至最低,以最小代价最大化实现改革目标。 一是分类管理:保障改革措施平稳实施。《通知》不是一刀切,而是采用存量与增量项目分类管理,设置了过渡性机制以平衡改革带来的影响,推动改革平稳顺利落地实施。2025年6月1日前投产的项目为存量项目,执行过渡性差价结算机制,电价不高于当地煤电基准价,允许企业通过技术改造逐步适应市场竞争;2025年6月1日及之后投产的项目为增量项目,采用竞价机制确定电价,初期按技术类型分类组织,避免低价恶性竞争,同时设定竞价上下限稳定市场预期。 二是结算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安全垫”保障。政策设计了“差价结算机制”作为过渡性安排:当市场电价低于机制电价时,电网企业补足差额;反之则无需补贴。这一机制既避免了财政直接补贴的压力,又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了收益兜底,降低了全面市场化初期的经营风险。 三是分离定价:绿色价值显性化。《通知》首次提出在绿色电力交易中“分别明确电能量价格和绿证价格”,将环境权益从电力商品中剥离定价。此举不仅为绿证交易市场注入活力,也为新能源企业通过碳市场、绿证交易获得额外收益开辟路径,更增强了政策的灵活性。 四是动态调整:为政策退出预留空间。《通知》明确提出“条件成熟时择机退出差价结算机制”,显示出政策制定者对市场化进程的清醒认知。通过动态评估机制效果,避免长期依赖行政干预,确保改革最终回归市场本位。 三、新能源的“成人礼”与电力市场的“新起点” 此次电价市场化改革,既是新能源行业告别政策哺育的“成人礼”,也是中国电力市场迈向成熟的关键一步,是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大市场的新起点。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纸文件就能完成,需要持续渐进的改进,在实践中对现有政策及时修订完善。 一是加快完善电力交易市场。完善“容量电价”等多方机制,构建形成多层次价格体系,实现各电力品类各司其职、各取所得。构建完善跨省跨区交易成本分摊机制、收益分成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区域间省间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平衡和谐。 二是鼓励改革创新。完善创新管理激励机制,鼓励新技术应用,引入AI大模型、大数据、新型通讯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先进信息通信技术,提升交易数智化水平,提升效率和透明度,保障交易便捷透明可追溯。 三是鼓励金融创新。设立“转型基金”:从市场化交易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补贴存量项目技术改造或退出补偿,缓解企业转型压力。试点“电价保险”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电价波动的保险产品,对冲市场化改革风险,增强企业参与信心。 总之,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是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探索,是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大市场的新起点,是完善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方案”的新思路,值得期待。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 魏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