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绘侨乡善治新篇》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科技信息服务
  • 编译者: 刘 悦
  • 发布时间:2025-06-19
  • 福建泉州洛江区双阳街道的南山社区,是一个具有600多年侨乡历史的闽南社区,主要安置印尼峇厘省回国的归侨。在中国电信泉州分公司的技术帮助下,该社区利用DeepSeek大模型,整合侨文化资源,创建了新时代侨乡治理的典范。通过技术训练,全国首个侨乡特色AI助手“小侨”入驻社区公众号,掌握106项政务服务流程、侨文化地标和印尼特色餐饮商户信息,构建了“民生政策库”“企业服务库”“侨乡文化库”三大知识图谱。 “小侨”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通过“语音+文字”双模交互,能够精准解析复杂咨询,如“华侨子女就学”和“归侨安置补贴”等政策。AI助手上线后,成为社区的“数字网格员”,深化了“党建+”邻里“1+6+X”模式,对接便民、文旅、志愿3类数据库,衍生出助老送餐、家电维修、纠纷调解等民生应用。例如,独居老人王阿婆通过智能手环呼叫送药,志愿者迅速响应;烟雾传感器触发预警,“小侨”立即推送定位,微型消防站迅速抵达现场。 从手写侨批到智能交互,南山社区用科技促进了侨乡治理现代化,加强了与海外侨胞的联系。AI助手“小侨”以科技温暖人心,共叙乡情,共谋发展,架起了连接泉州与海外侨胞的心灵桥梁。
  • 原文来源:https://www.cnii.com.cn/rmydb/202506/t20250617_665825.html
相关报告
  • 《农智观察 | 渗入乡土,AI是一粒怎样的种子》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6-06
    • 0 1 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AI)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性技术,不断加速突破并重塑着农业新格局。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应用科学开发,人工智能与科学的融合催生出第五科研范式AI for Science(AI4S,即AI驱动的科学研究),能够突破传统农业研究的认知边界,引领作物育种、病虫害预测等领域实现颠覆性创新。同时,AI与智慧农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生产向数据驱动、智能决策转型,加速构建科技兴农的新生态,进而驱动乡村振兴蝶变。 AI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智能分析及模式识别等能力,能够打破领域科学家的认知局限,正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为助力农业科学研究智能化、高效化与协同化发展注入新的动能。近年来,基因编辑育种、基因组选择育种、设计育种等重要育种技术快速发展,智能育种成为种业发展新兴前沿,育种范式正从“试验选优”向“计算选优”转变,迈入了“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育种“4.0时代”。 我国目前在农业领域的AI4S应用已有一定进展,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与阿里巴巴达摩院共同研发的智慧育种平台,集成了育种数据管理、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预测等功能,提升了育种效率和精准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多个单位共同研发的基于大数据和AI的智能育种系统,可对环境型、基因型和表型等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并基于机器学习和AI技术构建预测模型,用于预测表型和指导育种决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与同方知网联合研发了我国首个农业通用大语言模型——农知大模型,主要面向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生产服务、农业知识科普、辅助农业决策等多领域应用场景,提供涵盖农业全产业链专业知识的智能化知识服务,可高效服务于农业管理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农业企业、农技人员等,提升农业智能知识服务能力,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助力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 除了农业科技,AI在智慧农业乃至乡村振兴的应用中,也展现出强大动能与巨大潜力。 AI与农业生产数据广泛融合应用于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赋能农业多场景、多环节、多领域科技创新。例如,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搭载,联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作物表型数据收集与分析、杂草识别、畜禽和作物整体生长情况判别等;智能种植、作物侦查、智能灌溉、智慧采摘与管控、自主导航运输等农业机器人大军集结迸发,架构起“无人农场”生产模式。 在赋能智慧农业的同时,AI逐步渗透到农业农村多元化发展路径中,形成互联网与乡村治理网格化、数字乡村和公共服务、智慧乡村等乡村治理模式。有效促进智慧旅游、农村电商、农村种养殖等农村数字化产业延伸;加强了智慧村务、平安乡村、人居环境等综合数字化治理;丰富了乡村数字化服务,如互联网医疗、远程教育、生产知识服务、市场行情、农业金融服务接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以缩小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差距。 应该说,AI切实提升了农业生产质效,面向农业生产流程的监测与管理更快速化、智能化与精准化;促进现代农业迭代和升级,在突破传统农业边界同时,进一步强链延链补链,提升农业产业韧性;持续赋能乡村可持续发展,联农带农益农作用更加凸显,为农业增收提供更多可能性。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目前,AI在智能科学研究与智慧农业的产业落地进程中仍面临许多挑战,如缺乏高质量、长周期、全要素动态农业数据与知识语料,高价值应用场景的落地瓶颈,农业AI模型可解释性与科学可信度的矛盾,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应用滞后,农村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从数据壁垒到认知鸿沟,从“技术黑箱”到场景孤岛,AI与科学范式的协同创新尚未形成完整闭环,“AI+农业”的多场景融合纵深发展也还需进一步加强。 长远来看,我国需要强化“抓规划、强基础、攻技术、创产品、建生态、育人才”全方位布局和顶层设计,超前部署并启动支撑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重点项目,搭建面向智能科研的数字科研协同创新平台,高度重视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深化交叉学科体系建设及交叉型人才队伍培养,坚持需求导向,深化“AI+农业”应用场景,打造高水平“AI+农业”的行业创新基地,构建完整的智能农业生态体系,助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作者:赵瑞雪,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中国农科院信息所,光明日报 识别小程序 速来体验吧~ 农智云平台以大数据智能技术为依托,以农业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构建面向农业农村场景的农业智能知识服务云平台,支持线上线下交互、生产销售业务自适应协同、个性化信息推荐、农情预测、知识问答、病虫害诊断、产业专题等智能服务,满足不同场景对农情信息智能知识服务的需求。
  • 《AI驱动智能制造新升级 开启城市发展新篇章》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高楠
    • 发布时间:2025-03-26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渗透千行百业,其应用落脚正不断从产业链向城市全域加速融入。3月19日,全国首个城市级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东莞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正式开服,标志着东莞全域智能化进程加速。同期,“2025华为云城市峰会·东莞”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在会上指出,人工智能进入大模型时代,产业界要重视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算法,重视软件优化,构建国产万卡系统虽然艰难但很重要。他说“我一路见证东莞智能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今天大模型中心的成立,我相信对东莞的制造业和其他方面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希望这个经验能复制到全国各个地方去。” 在峰会期间的人民网《人民会客厅》圆桌对话环节中,来自政产学用等各领域的多位嘉宾就人工智能和制造业如何深度融合进行了探讨和分享。多位嘉宾认为,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为城市的制造业、工业企业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良机,是整个生产力跃迁的核心关键,也为落实“人工智能+”行动提供了示范。 以人工智能驱动“世界工厂”生产力跃迁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加速向智能化,作为世界工厂、国际制造业名城,东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1万家,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具备全球影响力,其产业链完整度在全球市场中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业内分析认为,AI转型是企业实现效率与质量提升、城市向智能化跃迁的必然选择。 “进入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就是真正的生产力引领。”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认为,东莞拥有的大体量制造业产业集群,是利用好人工智能牵引、实现生产力整体跃迁的重要对象,也是推动“人工智能+”行动的重要着力点。 据了解,作为全国首个面向制造领域的城市级大模型中心,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依托华为坚实的软硬件基础底座,基于制造企业共性需求,为企业提供充足AI算力、AI开发平台和大模型算法服务,让企业用少量数据和低成本便可快速提高模型精度。 在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助理教授韦业看来,制造业场景丰富,AI和制造业的结合是未来非常重要的趋势,也是中国AI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契机,这对算力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速,发展人工智能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迫切需求。”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张志云表示,东莞拥有15家千亿、百亿级制造业龙头企业,1.4万家规上企业,20万家中小企业,具备发展人工智能的场景优势、规模优势。 今年2月5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在构建“1+1+N”算力供给体系上,要求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算力服务平台、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统筹调度市内外N个智算资源等,全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张志云表示,东莞将以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试点为契机,从“找场景、搭平台、供数据、促产业”四方面重点布局,推动建设城市可信数据空间等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快公共平台的搭建为东莞制造业的发展赋能。 城市级赋能平台与地方产业实现深度融合 企业在AI转型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重点难点问题?东阳光集团战略规划总经理周林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他表示,公司从事的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健康养生三大产业具有高投入、长周期的特征,提高效率、减少风险是公司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挑战。 据周林介绍,面对挑战,东阳光与华为云展开合作,通过深度整合AI技术与医药研发,构建强大的AI+医药研发核心技术体系,公司以创新为驱动,以科技为支撑,引领医药行业迈向智能化新时代。 与此同时,生态伙伴也在依托行业经验与AI技术,为产业提供更多数字化解决方案。依柯力信息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可杰表示,通过与华为合作全面打通研产供销服,覆盖工艺、生产、质量、供应链等生产制造场景,实现制造领域实际落地的制造运营智能助手应用,助力企业打造自主创新的“工业智慧大脑”。 这些案例证明,城市级大模型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区域产业升级的“操作系统”。其成功不仅依赖于政策精准度,也离不开普惠化的技术支持。 华为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总裁尤鹏介绍,凭借近2年来在华为云在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建设贵安、花都、宝安等区级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经验积累,加上多模态盘古大模型加持、算力供给能力的持续提升,东莞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提供智能算力集群为东莞企业提供了开箱即用、高效、长稳、更高性能的AI算力服务。 据了解,华为云提供全栈技术底座构建和即开即用的智能算力,支持DeepSeek等主流开源模型部署,支持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和产业各主流开源大模型部署。此外,在开放模型方面,为了解决通用大模型专业能力不强的问题,除上线自然语言、计算机视觉与预测分析三个基础大模型外,还提供了制造知识和制造视觉两大行业大模型,以便覆盖通用+行业专业知识,满足东莞制造产业需求。 尤鹏表示,长期以来,东莞以制造业为主,制造长尾需求场景丰富,这与华为悠久的制造业基因相契合。“我们把这些经验和能力带给东莞智能制造企业,帮助客户解决智造领域AI落地问题,通过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的创新模式,大模型的应用开发周期缩短90%,创造了AI时代的‘东莞速度’。” 以“东莞样板”打造产业智能化可复制标杆 东莞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标杆城市,其城市级大模型的战略布局不仅服务于本地产业升级,更成为国家“人工智能+”行动的地方实践样本。同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城市之一,东莞的智能化升级已超越单一城市范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AI创新生态的关键枢纽,让城市级大模型成为区域协同创新的“技术中台”,推动大湾区从分散的产业集聚向智能化集群跃迁。 在业内看来,今年是人工智能从千行百业真正落地应用的元年,如何让东莞城市级AI大模型驱动产业转型的好案例从“1”向“100”复制,对全国制造业转型意义重大。 “通过集约、高效、先进的方式,以城市为载体,提供一个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公共性人工智能平台是科学的路径,东莞实践是能够向全国复制的。”单志广说。 据了解,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汇聚算力资源、开放模型、AI工程化能力三类服务,连接产业、人才、科研和生态,推动产城学研与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深度融合,计划2025年打造50个以上AI+先进示范应用场景,力争到2027年打造135个以上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 张志云表示,人工智能将对城市的产业空间、数据空间等整个城市数字化转型方面带来革命性变革,东莞将拥抱AI浪潮,让这场空间重构的热潮为整个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定会在东莞这片产业的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华为云提供了AI算力的云服务,也提供了大模型的云服务,同时将一城一云一模型的模式落地实践,这种集约化、高效化快速落地AI的路径,值得花时间去总结并变成一个最佳实践。”尤鹏认为,大模型真正在行业落地还不久,还有很多新的模式、新的场景、新的技术亟待开发和完善,需要行业不断、总结和复盘,探索出AI落地可复制的最佳实践。 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AI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韦业表示,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需多方发力,不仅要通过课程设置、实践结合来填补人才缺口,还要创造跨学科环境和深化终身学习理念,助力高质量“人工智能+X”人才培养。                                (责编:郝帅、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