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简菊芳报道 近日,经改造后的海洋气象水文探测太阳能无人艇在厦门附近海域至台湾海峡开展了一次海上探测试验。数据显示,此次试验探测数据获取率达92%,其获得的气温、气压、海温、风等数据与台湾海峡附近的浮标探测数据基本吻合。此举标志着智能化海洋气象探测的开始,也是气象探测由近海向远洋延伸的重要起点。
据悉,这是一次无人艇自主往返的航行,实现了海上探测的完全自动化,且航线偏差小于6米。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专家马舒庆介绍,此次为第二期探测试验,改进后的无人艇实现了其设计的全部功能,于试验当天13时15分准确到达目标航点,其到达航点的偏差不到10米,随即转向180度返航。
今年4月,受厦门市气象局邀请,气象探测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大气所、漳州市气象局等单位在漳州东山海域联合开展太阳能无人艇海洋气象水文探测试验。无人艇进行了第一期自动航行、自动探测、自动定位以及通过卫星链路远程操控无人艇、收集显示探测数据的试验。这是一次从近岸走向远海的准备性试验,验证了无人艇探测和航行的功能。
据悉,该无人艇由中国科学院设计,是具有自动部署、自动探测、自动传输探测数据、自动回收功能的智能化移动探测平台,可以灵活、机动地在海洋上移动观测,也可以部署到现有监测设施所不能及的指定海域像锚系浮标一样定点观测,进行气象要素和海洋环境要素的监测,例如台风或海雾等海洋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可获取所处海域的实况画面,为气象预报预测提供加密和特定的监测资料与信息,能够及时掌握突发性天气或海洋环境事件,为政府相关部门的防灾减灾指挥调度与应急处置决策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信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