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开发多材料喷射系统:陶瓷、金属、聚合物一块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03
  • 9月1日,弗劳恩霍夫陶瓷技术和系统研究所(Fraunhofer IKTS)宣布其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多材料喷射系统,可以将不同的材料组合成一个单独的附加制造部件。这使得可以创建具有组合属性或功能的产品。新系统可用于陶瓷和金属等高性能材料。 

     

    微量加药系统示意图(Fraunhofer IKTS)

    逐层打印而不是逐个成型的增材制造技术使得精确定义产品特性并高精度制造成为可能。过去IKTS研究人员开发了基于热塑性材料的多材料喷射(Multi Material Jetting,MMJ)工艺,此次则更进一步,“我们可以一次处理多达四种不同材料”,研究员Uwe Scheithauer说。

    系统工作步骤

    首先,将制造零件的陶瓷或金属粉末均匀分布在热塑性粘合剂中。以这种方式生产的泥浆被装入微计量系统(MDS),以便开始实际的制造过程。然后,这些泥浆在MDS中在大约100摄氏度的温度下熔化,产生一种可以以非常小的液滴形式释放的物质。IKTS的研究人员还开发了相应的软件程序,以确保在制造过程中液滴的精确定位。微投加系统以高精度、计算机控制的过程运行,将液滴一个一个精确地沉积在正确的位置。这将以每秒高达60毫米和1000滴的速度逐渐累积零件。   

    多材料喷射系统实物图(Fraunhofer IKTS)

    该系统的工作液滴尺寸在300至1000μm之间,形成高度在100至200μm之间的沉积层。目前可制造的最大零件尺寸为20×20×18厘米。“这里的关键因素是金属或陶瓷泥浆的定制剂量。正确的配料是确保额外制造的最终产品在随后的炉内烧结过程中具有所需的性能和功能的关键,包括强度、热导率和导电率,”Scheithauer说。

    应用举例

    系统可用于制造高度复杂的部件,如卫星推进发动机中陶瓷制成的点火系统。卫星发动机燃烧室温度极高,陶瓷的耐热能力使其成为理想的材料选择。MMJ可用于生产直接集成在发动机内的点火系统。该点火系统将导电和绝缘区域结合在一个非常坚固的部件中。在这种情况下,MMJ工艺需要三个加药系统:一个用于在炉内热处理过程中分解的支撑材料,第二个用于导电部件,第三个用于电绝缘部件。

    MMJ在消费品市场也有很多可以想象的应用,例如一个双色调陶瓷表圈为个人客户一次性生产。此外,它也可以用硬质合金制造零件,由于加药系统的极高精度,坯料的轮廓已经非常接近最终产品的轮廓。因此,与传统方法相比,它们只需要很少的后续研磨。当你在处理碳化物时,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 原文来源:http://www.360powder.com/technology_details/index/6884.html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开发出太阳能电池用新型聚合物材料》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17-08-18
    • 在俄罗斯科学基金会资助下,以俄科院化学物理问题研究所科学家为首的国际团队开发出以有机半导体材料(共轭聚合物和富勒烯衍生物)为基体的高效稳定的薄膜太阳能电池,这是一种光化学和热稳定性较高、且具备可有效适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最佳性能的新型光敏材料。有机太阳能电池由于光电转换成本比化石燃料价格更低,因而有望彻底改变全球能源产业。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杂志材料上。 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一是创建了适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新的共轭聚合物组,并发现使用单体单元在主链中无序排列的不规则共聚物,其光电特性明显优于链节以严格顺序交替排列的常规结构聚合物。研制开发的以共轭聚合物为基体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大于7%,这是国际上面积大于1平方厘米的同类装置中能得到的最好结果之一。 二是开发出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以富勒烯衍生物为基体的新型电子受体材料,这种新型材料能够保证有机太阳能电池在140℃高温下运行稳定。这是实现有机太阳能电池类设备长期稳定运行并得到实际应用的重要步骤。 俄科学家在以色列内盖夫沙漠中对若干类型的有机太阳能电池进行了实地试验,研究了影响太阳能电池操作稳定性的最重要因素。结果发现,采用电子顺磁(自旋)共振法可以轻松完成材料的光稳定性筛查并找出最具前景的结构。 上述研究工作是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研究所、巴伐利亚能源产业应用研究中心和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完成的。
  • 《新型聚合物材料 能拉伸13000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9-12
    • 人们生活中常常见到的、具有良好可拉伸性的皮筋、弹力丝、胶膜材料,其拉伸倍数不超过数十倍。然而,中国科学家创造了一个奇迹:研制出了一种可以拉伸13000倍的聚合物。相关文章于近日刊登在材料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先进材料》上。 材料究竟能够拉伸多长?这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对材料研究人员却是巨大的挑战。陶瓷材料的拉伸倍数通常较小,金属材料的拉伸倍数通常不超过10倍(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超塑拉伸也可达到千倍),而迄今为止,聚合物本体可拉伸倍数最高纪录约为180倍,凝胶材料拉伸倍数也不过210倍。 现在,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创出了一个新纪录:首次使聚合物材料的最大拉伸倍数提升至13000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赵宁研究员/徐坚研究员课题组设计和制备出一种聚合物网络结构,通过强、弱动态键的协同作用,成功地把聚丁二烯(PB)材料的可拉伸倍数提高到了1万倍以上。这种聚合物材料含有离子型氢键和亚胺键交联网络,在特定条件下,网络中动态交联点通过可逆断裂或者动态交换耗散能量,有效防止材料发生不可逆破坏,因此,在拉伸过程中少量的亚胺键用于维持网络结构,大量的离子型氢键则耗散能量,两种机制之间的协同作用使聚合物材料成功地获得超级拉伸性能。 良好的可拉伸性能是聚合物材料能够用在柔性电子器件、驱动器以及能量存储等领域的必备条件。 据了解,此项工作是与西南交通大学崔树勋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王建平研究员、向俊锋研究员及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史安昌教授合作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