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呈现十个新变化》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8-12-17
  •  五年来,山东省临沂市各级农业部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临沂重要讲话精神及关于“三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牢记总书记“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殷切嘱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奋发有为、砥砺奋进。2018年临沂农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80亿元,较2013年增加42.4亿元、增长15.14%;临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650元,较2013年增长19.8%。

      一、品牌农业实现新跨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产品消费已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转变。临沂农业部门紧跟时代变化,严格按照总书记要求。一是塑品牌。扎实开展“产自临沂”品牌提升行动,制定了临沂市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发布了山东省首个地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产自临沂”,在全国首次引入“以德务农”的概念。“三品一标”累计认证农产品达到1916个,较2013年增加456个、增长31.23%,数量居全省第一。山东省级标准化园区从无到有,2018年发展到130家;市级农业标准化园区较2013年的203家,增加到2018年的507家、增长149.75%。“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扩大。二是强监管。临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所有乡镇街道全部设立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8.5%,较2013年提高0.5个百分点,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

      二、生态农业迎来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临沂各级农业部门严格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导向,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是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到2018年,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超过53.2万亩,较2013年增加29.1万亩、增长120.74%。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超过84%,完成农作物统防统治面积520多万亩次,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均呈负增长态势。二是扎实推进农膜回收利用。全市农膜回收3.1万吨,较2013年增加5000吨、增长19.23%。三是扎实推动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坚持疏堵结合、以用促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5900万元,先后在兰陵、平邑、郯城、河东、沂南5个秸秆大县(区)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在加大秸秆直接还田、秸秆青贮氨化、秸秆养殖食用菌等传统利用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开辟秸秆利用新技术、新途径、新方法,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主要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91%,较2013年提高7个百分点。

      三、设施农业迈上新台阶。一是以扩面、提档、增效为目标,实施了设施农业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全市设施蔬菜、水果、茶叶种植面积超过150万亩。二是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突出抓好名、优、新、特等品种的推广种植,打造了南部粮食蔬菜、北部林果畜牧、西部林果药材、东部粮油茶畜四大农业产业板块。全市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到101处、市级优质农产品基地(园区)达到939个。水果园种植面积166万亩、总产量310万吨,种植面积较2013年增加34万亩、增长25.76%,产量增加84万吨、增长37.17%;蔬菜产量达1700万吨,较2013年增加503.8万吨、增长42.12%;茶园面积发展到12万亩,其中采摘面积8.3万亩、干毛茶总产量4700吨,种植面积较2013年增加5万亩、增长71.43%,产量增加2249吨、增长91.76%。三是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在河东、莒南、郯城、兰陵、沂南、临沭、沂水7个产粮大县划定不少于320万亩的粮食功能区,在全市划定总数不少于465万亩的粮食功能区,通过发展种粮大户实现规模经营,加大高产创建项目建设,注重农技服务等方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400万吨。

      四、休闲农业取得新成效。充分挖掘生态自然优势和特色品牌农业资源,进一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实现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2018年,市委、市政府将农业“新六产”作为8大新兴产业之一,着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各县区提报乡镇现代农业重点项目169个,其中过亿元项目94个,总投资共计562.91亿元。创建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全国最美休闲乡村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

      五、智慧农业开创新局面。一是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具有临沂特色的“互联网+”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二是加快建设“网上农业服务大厅”,推广成熟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适度扩大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范围,在应用前景广阔的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设施农业、种业等领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六、开放农业汇聚新动能。加快农业科技“走出去”。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推广临沂先进适用和实用的农业技术资源、优良动植物品种和农业设施设备,增加合作产能。加快农业科技“引进来”。加强与美国、以色列等农业科技领先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加大国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经营管理和现代服务的引进力度,尽快将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临沂的产能优势,延伸产业链条、补齐产业短板。2018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32∶1。

      七、规模经营迈出新步伐。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5万家,较2013年增加7176家、增长53.86%;发展家庭农场7300家,较2013年增加6681家、增长10.79倍;培育种养大户1113户,较2013年增加1040户、增长14.25倍,均居山东省前列。高标准规划建设朱家林、尹家峪等30个田园综合体。兰陵县被列为“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临沭县金丰公社通过聚资源、建网络、做服务,搭建农业服务平台,在有效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和现代工商资本规范进入农业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八、农业科技创新达到新高度。临沂农业部门扎实开展科技兴农工作,切实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努力发展新业态,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三大农民培训”。临沂创造的新型职业农民“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培训模式和“六统一”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5%,较2013年提高0.5个百分点,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较2013年提高5个百分点。全市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6万人,年均培训2.15万人,认定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9157张,其中2018年培训2.8万人,认定4000人,较2013年增加2.77万人、增长92.33倍,多认定3765人、增长16.02倍。

      九、农村改革取得新进展。坚持以推动农村改革为重点,着力释放现代农业发展新潜能。一是扎实推动农村土地承包地确权颁证。到2018年,完成确权颁证6800个村,较2013年多完成4793个村,占全市涉农有地村的95.8%。二是以“放管服”为中心,扎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进“一次办好”改革落实到位。三是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6年10月到2017年底开展两轮试点,完成746个村。到2018年全面铺开,到年底前完成8000个村,占全市经济独立村的85%。

      十、乡村产业振兴谱写新篇章。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也是临沂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全市农业部门坚持项目带动、科技驱动、督导推动,全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全面推动全市优势特色“粮、油、果、菜、茶、菌、药、畜、渔、加”十大产业提质增效和新品种、新技术、新业态“三新”农业发展。明确每个产业的任务目标、主要措施和重点项目,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新六产”蓬勃发展和农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相关报告
  • 《《2025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我国生态低碳农业呈稳中有进发展格局》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04
    • 5月17日,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会暨第十八届农业环境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了《2025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有序推进,生态低碳农业稳步提升,减排固碳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农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不断完善,低碳农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农业农村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成效显著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综合实验室主任梅旭荣表示,报告基于稳产保供、资源利用、生态服务、低碳发展和经济发展5个维度、26项指标,构建了生态低碳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明确2016-2022年31个省(区、市)生态低碳农业发展基本态势,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关键攻坚阶段,区域间发展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和不均衡性,东、中部地区发展较快,西部地区提升潜力较大。 报告指出,2022年我国发布《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以来,先后发布和实施了数十项政策、措施,我国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畜牧业领域,截至2023年,全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73.2%,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9.4%。 在渔业减排中,我国鼓励建造新材料新能源渔船,研制节能环保装备,研发了适用于养殖期间调控底质的池塘底质改良机;结合紫菜养殖模式,相关科研单位联合研发了节能环保型紫菜采收作业工船等。 在农田和草地固碳扩容方面,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秸秆资源数据平台,2022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的秸秆产生量为8.65亿吨,可收集量7.31亿吨,综合利用率达88.1%,肥料化利用率为57.6%。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2023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021.7万吨,且连续8年保持下降趋势。此外,自2020年实施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3年以来,东北四省(区)已累计在223个项目实施县实施保护性耕作2.01亿亩次,2022年实施面积达到8300万亩。 在农机节能减排方面,报废更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淘汰高耗能及落后农机,促进新型、高端、智能、绿色农机推广应用,提升了农机装备作业质量、作业效率、可靠性和适用性,有效减少了化石能源消耗。 在可再生能源替代方面,积极推进农村沼气转型升级,截至2023年底,以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各类中小型沼气工程、大型和超大型沼气工程分别为6.22 万处和5518 处。大力推进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辽宁、黑龙江、山西、河北等地开展了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试点示范。有序扩大秸秆成型燃料推广范围, 2023年全国固化成型燃料工程1919处,年产量1239.45万吨。大面积推广应用太阳能利用技术,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推广太阳房37.38万处,安装太阳能热水器4101.9万台,推广太阳灶73.57万台。 科技创新助力农业低碳取得新进展 农业既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脆弱行业,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之一。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固碳能力,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 在农业减排方面,报告指出,2015年是我国作物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转折点,2015-2020年作物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水平下降了16%。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能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可提高作物生产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传统淹水灌溉相比,浅层灌溉和间歇灌溉可分别节水44%和67%,降低了37%全球净增温潜势和44%温室气体净排放强度。精准施肥技术可合理调整施肥量和时机,避免因过量施肥导致的氧化亚氮排放。相比普通氮肥处理,秸秆还田配施缓控施肥处理显著提高小麦和玉米产量14.6%和13.2%,减少年平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10.7%。轮作与间作种植技术可有效提高养分和光温水利用效率,降低氧化亚氮排放。 在农业固碳方面,通过保护性耕作、免耕、降低土壤密度、深松、局部施肥等措施,改变根系形态和结构、根际沉积物质量和数量、根系碳的分解和稳定、微生物生物量和活动,从而增加碳固存,影响土壤碳固存。 “当前,新的科技成果不断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不断助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梅旭荣介绍,“如基于监测与自动控制的智慧农业技术,可实现生产管理与化肥农药投入以及动植物生长过程、需求精准匹配,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水、光照、热量等气候资源变化。” 多种农产品碳足迹稳步下降 报告还发布了油菜、柑橘、鸡蛋等农产品的碳足迹。梅旭荣介绍,按照《2019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核算方法和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框架,采用从“摇篮到大门”的系统边界,也就是从生产资料准备到农业生产过程,去核算种植农产品油菜和柑橘,以及养殖农产品鸡蛋的碳足迹。 2015年至2022年,我国油菜生产中,每千克油菜碳足迹均值为0.84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也就是说,从“摇篮到大门”,每千克油菜生产中,会产生相当于0.84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一数据,接近全球平均水平,并且这一数据呈波动下降趋势。 2015年至2022年,我国柑橘生产中,每千克柑橘碳足迹为0.17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梅旭荣表示,“这一数据低于全球其他国家,甚至可以说是全球最低的。” 报告还核算了2024年不同生产模式下,鸡蛋的碳足迹。梅旭荣介绍,大型养殖场的碳足迹比较低,每千克鸡蛋的碳足迹为1.02千克二氧化碳当量,而中型养殖场则为1.25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不同规模养殖场鸡蛋碳足迹存在明显差异,中型养殖场的鸡蛋碳足迹高于大型养殖场。饲料种植加工环节碳足迹贡献最大,其次为饲料运输环节、粪便管理环节和养殖场能源环节。但总体来说,我国鸡蛋的碳足迹,低于全球大部分国家。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进行更多的检测和核算,精准识别出减排潜力的关键环节和区域,这有利于促进绿色消费和低碳生产的良性互动,更好地践行大食物观。”梅旭荣说。 报告还对未来“十五五”时期的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提出了战略方向建议。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将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纳入全口径核算范围;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推动以碳强度控制为目标的低碳发展模式;加强生物、信息、材料科学与农业减排固碳科技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探索人-地-粮-生态协同发展路径,创建农业农村低碳发展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
  • 《发展节水农业》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