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T2是一种对病毒感染有双重功能的宿主蛋白,它在感染细胞的质膜上捕获新组装的包膜病毒颗粒,并诱导NF-κB活性,特别是在逆转录病毒装配的情况下。研究检查了埃博拉病毒蛋白是否影响BST2介导的NF-κB的诱导。埃博拉病毒基质蛋白VP40和包膜糖蛋白GP分别与BST2协同诱导NF-κB活性,当三种蛋白均表达时,其活性最高。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Vpu蛋白不同,它能够拮抗病毒颗粒的包埋和BST2对NF-κB的激活,即使它能够拮抗病毒样颗粒的包裹,埃博拉病毒GP也不能抑制NF-κB信号。来自雷斯顿埃博拉病毒(Reston ebolavirus,一种非致病性物种)的GP显示与来自扎伊尔埃博拉病毒(一种高致病性物种)的GP的表型相似,就NF-κB的活化和病毒粒子包埋的拮抗而言。虽然埃博拉病毒VP40和GP都能独立于BST2激活NF-κB,但VP40是更有效的激活剂。埃博拉病毒蛋白单独或与BST2一起激活NF-κB需要经典的NF-κB信号传导途径。从机制上看,GP、VP40和BST2激活的最大NF-κB需要BST2二聚化所需的胞外域半胱氨酸,BST2四聚化残基L70和潜在的半-ITAM基序的Y6在BST2的胞质结构域中。具有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定信号缺失的BST2(其不在细胞膜上表达并且不能够截留病毒粒子)与埃博拉病毒蛋白一起活化NF-κB至少与野生型BST2一样有效。 GPI锚突变体的信号传递也取决于BST2的Y6。在埃博拉病毒的情况下,BST2对NF-κB的激活与病毒粒子包埋无关。尽管如此,BST2可能在埃博拉病毒感染期间诱导或放大促炎信号传导,潜在地促成了作为埃博拉病毒病标志的细胞因子应答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