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CCUS实施现状及发展前景》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8-25
  • 我国钢铁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减排压力大。为了实现“双碳”目标,钢铁行业正在探索多种减排工艺,包括氢基直接还原铁—电弧炉、废钢—电弧炉和富氢碳循环高炉等。由于这些工艺未能完全脱碳,因此需要配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虽然我国CCUS技术起步较晚,但部分钢企已在尝试,如首钢朗泽利用工业尾气生产乙醇,包钢集团建设CCUS示范项目,宝武鄂城钢铁进行钢渣深加工。国外钢企如阿联酋AlReyadah和美国纽柯钢铁也在实施CCUS项目。然而,我国钢企面临政策与资金支持不足、成本高昂、技术难度大以及盈利模式单一等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创新。
  • 原文来源:https://news.mysteel.com/a/25080510/15B2217B5D4C80FF.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钢铁行业CCUS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4-28
    • 钢铁行业面临严峻的脱碳挑战,多数企业设定了2050年碳中和目标,但钢铁生产过程中高炉炼铁环节的碳排放占主要比例。减碳策略包括清洁能源利用、煤气循环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创新技术。CCUS通过分离和封存二氧化碳实现减排,是碳中和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重点关注中国CCUS技术发展及其在钢铁行业的应用。
  • 《海洋工程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12-04
    • 一、引言   古往今来,海洋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各国为了加强国家边防建设,无一例外地都对海洋工程建设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如今,海洋工程建设已经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进行集中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但是,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尽管有了计算机的自动操作,但还是要配合人类的管理理论方能实现人机的完美结合。在海洋工程船的建造中,项目管理的使用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真理。 二、海洋工程应用现状   ⒈海洋工作平台   在开发利用大陆坡、领海,特别是深海的各类丰富的自然资源时,首先必须具有进入海洋环境空间,驻留定位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开发建设海洋工作平台。张力腿式海洋工作平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进入1000m深水海域,且在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中能够平稳地定位于水面,从事海洋资源开采的永久性系泊深海工程。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正计划建设无人采油平台,这种无人采油平台是在GULLFAKESB混凝土重力平台上安装遥控监视器和控制程序,实现无人采油。英国正在研制一种300m水深的无人操纵平台,用于开发利用英格兰毗邻的北海水域深水中型油田。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就因海洋石油勘探开采的需要开始研制海洋工作平台,目前已在渤海、东海、南海等海域有上百座海洋石油工作平台,并且已经开始出口国外。 ⒉水下/海底工程   水下/海底工程包括海底隧道、海底管道、海底电缆、海底/存储实验工程、深潜器等。目前,全世界已建成和计划建设的海底隧道有20多条,著名的英法多佛尔海峡海底隧道,全长53km,海底部分37km,隧道由两股火车隧道和一股工作隧道构成,于1995年建成通车。海底管道工程是海洋底床及以下建设的各类管道工程的总称,建设目的是为海底油、气、水等物质和能量的输送提供通道。海底管道包括海底输油管道、海底输气管道、海底输水管道、海底油气混输管道、海底油水混输管道、海底水气混输管道等。当前,海底管道建设的主要作用是将海上油、气田所开采的石油或天然气通过海底管道输送到陆地上的油、气库站,或者将大陆的淡水资源通道海底管道输送到偏远海岛。海底管道工程主要是随着全球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海底管道主要分布在海洋油、气田分布区域,我国油、气管道主要有渤海油、气海底管道,东海平湖油、气通往上海的海底管道、南海北部至香港的海底输气管道等。海底输水管道在我国主要集中分布于浙江舟山群岛至大陆之间。 三、海洋工程发展展望   ⒈海上平台发展展望   随着信息化、工业化、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海洋资源开采的海上平台将向大型化、自动化、专用化方向发展,同时国际海事组织(MO)对海上平台的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目前,海上平台建设掀起了研究超大型浮式构筑物(VLFS)的热潮。超大型浮式构筑物(VLFS)不同于目前百米尺度的海上平台工程,它的尺度在千米以上,具有综合性、多用途的功能特征。超大型海洋浮式构筑物在开发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海上平台工程的理论问题和施工技术问题,包括:选型和概念设计、动力特性预报、设计和建造、耐久性和可维性、事故载荷与风险评估以及生态与环境影响等。  ⒉人工岛建设展望   进入21世纪,人工岛建设已由以前的海上油气、矿产开采平台向亲海、旅游休闲型的海上城市方向发展。人工岛建设规模也由以前的小型、单一人工岛向大型化、岛群化方向发展。在人工岛平面设计上多采用工程内部大水道分割的格局;在岸线形态上,大多采用曲折的岸线走向。这种人工岛工程的空间规划,虽然会增加人工岛建设成本,但可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区域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能力:第一,提升了人工岛临岸亲水效果,体现了海洋价值;第二,有效增加了海岸线长度;第三,减少人工岛建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第四,减缓用海矛盾和冲突。阿联酋迪拜棕榈岛是未来世界人工岛建设的一个新示范。目前,我国江苏启动规划建设的太阳岛、山东龙口规划建设的人工岛群都体现了这种人工岛建设的新趋势。  ⒊港口码头发展展望   港口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枢纽作用和产业集聚、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日显重要。港口码头建设将向大型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大型集装箱码头、大型原油码头、大型天然气码头、大型煤炭与矿石码头等专业码头共同构成超大型港口群。整合港口资源,优化港口布局,调整泊位结构,是我国港口码头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发展重点完善沿海港口集装箱运输系统、大宗散货运输系统,促进异地港口间的物资流动与合作,形成分工合理、竞争有序、优势互补的港口企业群体。港口发展在带动临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对所在城市带来交通、生活、环境、安全等诸多影响,这些都是未来港口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海洋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及促进对外发展的重要战略要地,一直以来,对于海洋建设方面的项目备受各个国家重视。其中,对于海洋工程船建造的管理一直就是世界各国在不断探求的命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管理科学中兴起的项目管理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在海洋工程船建造者方面的管理效率,不过具体的实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积极分析项目管理在海洋工程船建造中的应用,有助于全面掌握这一新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