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郑南峰院士和秦瑞轩副教授团队在多相催化选择性加氢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11-20
  • 导读:近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郑南峰院士和秦瑞轩副教授团队在多相催化选择性加氢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Oxygen Vacancy-Enriched Alumina Stabilized Pd Nanocatalysts for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Phenols”为题,发表于J. Am. Chem. Soc. (DOI: 10.1021/jacs.4c11726)。

    氧化铝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催化领域的载体材料,作为一种难还原氧化物,其电子缺陷的构筑及其应用尚未得到深入研究。研究团队在近期工作基础上(Chem. Sci. 2024, 15, 3140;Sci. China Chem. 2024. DOI: 10.1007/s11426-024-2260-2),通过在惰性气氛下煅烧氧化铝前驱体(碱式乙酸铝),成功制备出富F-center(含自由电子的氧空位)的黄色非晶态氧化铝(F-Al2O3),其表面电子密度达~0.35 mmol·g-1。这些位于氧空位的电子可还原Pd前驱体,形成具有丰富界面的超小Pd纳米颗粒。Pd/F-Al2O3催化剂在苯酚加氢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实现苯酚高活性、高选择性转化为环己酮。实验与理论计算研究表明,加氢反应中少量残余空气中的O2可在Pd-F-Al2O3界面处生成羟基自由基,助力苯酚高效活化,而所生成的苯酚自由基在Pd位点则逐步加氢得到目标产物环己酮。该研究为新型富电子缺陷的难还原氧化物的合成与研究,以及选择性加氢催化剂的设计和构筑提供了新思路。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4c11726

  • 原文来源:http://www.huaxuejia.cn/huaxuejia/news/html/news_9404.html
相关报告
  • 《大化所多相酸碱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8-15
    •   在纳米和原子水平上研究酸碱催化是多相催化领域颇具挑战性的课题,其难点在于既要考虑活性中心的几何结构和位置,也要考虑活性位点的酸碱强度。日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生物能源研究部生物能源化学品研究组( DNL0603 )王峰研究员团队在多相酸碱催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其结果印证了上述酸碱催化研究中的难点问题。   该研究团队在二氧化铈稳定的钌簇多相催化剂( Ru-clusters/ceria )的研究中发现,在部分氧化的钌簇( 1 nm )与二氧化铈界面处存在由氧空位与界面氧( )构成的路易斯酸碱对,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界面路易斯酸碱对”( interfacial Lewis acid-base pair )的概念( J. Am. Chem. Soc. )。其进一步研究发现, Ru-clusters/ceria 催化剂可催化烯烃、 CO 和胺的三分子反应,生成新的 C-C 、 C-N 和 C=N 化学键,从而合成出喹唑啉酮类化合物。该工作现已在线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Angew. Chem. Int. Ed. ),并被该刊遴选为热点文章( Hot Paper )。   上述研究认为,烯烃、 CO 和胺的三分子反应首先经历烯烃的胺羰基化反应生成中间产物酰胺,然后中间产物酰胺在 CeO 2 路易斯酸位点的催化作用下脱去一分子水,得到产物喹唑啉酮类化合物,其分离收率最高可达 99% 。由于烯烃的胺羰基化反应必须在酸性条件下进行,而胺作为碱性分子不利于反应的进行,因此中间产物酰胺的生成为该反应的难点。本研究则克服了这一困难:利用 Ru/CeO 2 中的界面路易斯酸碱对成功实现了对胺的活化解离,在界面氧处原位形成布朗斯特酸( )。该研究为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条环境友好的新路径,也进一步扩展了“界面路易斯酸碱对”概念的应用。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资助。(文 / 图 安静华)
  • 《P450酶催化糖肽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6-11
    • 近日,南海海洋所张长生研究员团队和厦门大学王斌举教授团队合作在P450酶催化糖肽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Discovery and Biosynthesis of Cihanmycins Reveal Cytochrome P450-Catalyzed Intramolecular C−O Phenol Coupling Reactions”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南海海洋所博士方春艳、副研究员张丽萍和厦门大学博士生汪永超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南海海洋所研究员张长生、研究员朱义广和厦门大学教授王斌举为共同通讯作者。 在化学生物学领域,细胞色素P450酶因其独特、多样的催化能力而备受瞩目。P450酶催化的分子内C−O和C−C苯酚偶联反应在天然产物生物合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广泛存在于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中。虽然糖肽类抗生素中多个催化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P450酶的功能和晶体结构相继被解析,但底物复合物结构的缺失导致该类反应的催化机制一直是未解之谜。 研究团队从放线菌Amycolatopsis cihanbeyliensis DSM 45679中发现了C−O连接的新型双环糖肽类化合物cihanmycins。CHM A (1)的结构通过X-ray单晶衍射确定为双环糖肽,包含肉桂酰基团和两个稀有的D-阿拉伯呋喃糖。研究团队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异源表达实验,在DSM 45679的基因组中定位了CHM的基因簇,并通过体内基因敲除和体外生化实验证实了3个P450酶的功能:Cih26负责肉桂酰基团的环氧化和羟化,Cih32负责三个氨基酸的羟化,Cih33及其同源蛋白DmlH和EpcH催化分子内C−O苯酚偶联反应形成CHM的双环骨架。 为揭示Cih33及其同源蛋白催化C−O苯酚偶联反应的机制,研究团队开展了晶体学研究并解析了DmlH和DmlH−7复合物的晶体结构,首次揭开了分子内C−O苯酚偶联P450酶与大环肽结合模式的神秘面纱。同时,单环底物7的柔性结构使其NMR信号裂分复杂,难以解析结构,而DmlH−7的结构获取提供了通过复合物晶体鉴定小分子结构的经典案例。值得注意的是,底物7与DmlH的辅因子血红素(heme)平面之间有一个水分子,可能在苯酚偶联反应的攫氢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为验证这一推测,研究团队开展了分子动力学(MD)模拟和量子力学/分子力学(QM/MM)计算,揭示了DmlH催化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由水介导的双自由基机制,首次提出了水分子在双自由基苯酚偶联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基于生信分析,从数据库中挖掘到81个含有Cih33同源蛋白的肽类基因簇。对这些基因簇的P450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催化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的Cih33/DmlH/EpcH和糖肽类抗生素的P450酶都聚集在同一分支,表明该分支中的其他P450酶可能具有相似的功能和机制,编码这些P450酶的基因簇有望产生新颖的双环肽类化合物。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双环糖肽类化合物CHM生物合成中3个P450酶的功能,并利用酶学和计算化学等方法首次揭示了DmlH催化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由水介导的双自由基机制,为深入理解P450酶催化的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为发现和开发更多新颖的双环肽类化合物奠定了研究基础,有望为抗生素研发提供更多物质基础。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王宽诚率先人才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Chunyan Fang†,Liping Zhang†,Yongchao Wang†,Weiliang Xiong,Zier Yan,Wenjun Zhang,Qingbo Zhang,Binju Wang*,Yiguang Zhu*,and Changsheng Zhang*. Discovery and Biosynthesis of Cihanmycins Reveal Cytochrome P450-Catalyzed Intramolecular C−O Phenol Coupling Reactions. J. Am. Chem. Soc. 2024. DOI: 10.1021/jacs.4c02841.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21/jacs.4c0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