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9十大国际科技新闻:超导材料最高临界温度刷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2-30
  • 29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人士共同评选出的2019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入选的2019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分别是:中国“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高度扩展的仿生物细胞机器人诞生;人类获得首张黑洞照片;3D打印出会“呼吸”的人造器官;超导材料最高临界温度刷新;新癌症疫苗让CAR-T疗法高效攻击实体瘤;全球首座浮动核电站正式启航;“量子霸权”实现:200秒完成万年计算;“基因魔剪”升级,新基因编辑系统问世;“万物DNA”材料让存储无处不在。

    1、中国“嫦娥四号” 实现 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 月球之背,宁静之地。 此处屏蔽了来自地球的各种无线电干扰信号,可以监测到地面和地球附近的太空中无法分辨的电磁信号,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所以天文学家一直希望利用这片寂静去监听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信号,但长久以来,从未有航天器登陆过月球背面。 今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12月21日,着陆器受光照自主唤醒,按计划继续对月表线性能量转移谱、综合粒子辐射剂量及月表低频射电特征开展有效探测工作。 静静的月背,太阳光照射在“嫦娥四号”着陆器上。繁忙的地面,在月背刻上中国足迹的青年人团队,平均年龄仅为33岁。

    2、高度扩展的仿生物细胞机器人诞生 地球生物皆由细胞构成,而细胞集体运作能力的强悍与复杂,至今人们也不能说完全了解。可如果能够在智能领域模拟出一定程度的细胞组合运动,并能轻易扩展,那么理论上,便可以利用大规模机器人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麻省理工的科学家3月份报告了一种能模拟生物细胞集体迁移的机器人,25个物理机器人“粒子”,能移动、搬运物体以及向光刺激移动。 有意思的是,单个机器人“粒子”并不能移动,但如果其中一个或几个成员“丧失行动能力”,也不会对整体有大影响——在20%粒子失效的情况下,其仍能以完整状态一半的速度运行。而在传统机器人,单独个体的缺失,往往会导致满盘崩溃。 25个松散的“粒子”,可以轻易扩增为十万个,这比此前传统机器人和仿生系统具有更高的可扩展性,也为开发有预先确定性行为的大规模群体机器人系统,提供了全新途径。

    3、人类获得首张黑洞照片 在我们所有人头顶,在几乎每个大星系的中央,黑洞无声无息地盘踞、吞噬、辐射。当天体物理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可以对黑洞视而不见。 天文学家们为此搭建了一张行星级观测网——“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它比任何独立设备都更了解黑洞,它还能达到足够分辨率来区分光被拉入黑洞时的状况。拜其成全,从来都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黑洞,此次“眼见为实”。 北京时间4月10日21时7分,全球6个城市(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中国上海和台北、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在同一时间公布了首张黑洞照片,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7中心的黑洞。黑洞这一神秘天体,终于展露真容。 黑洞“现身”的同时,其中的物理现象还很可能为我们阐明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间的巨大矛盾——众所周知,这二位“不和”已久,皆因我们找不到一种既是宏观又是微观的东西。而黑洞,恰好兼具大尺度宏观形态和小尺度微观量子理论的特性。 这就是科学的进步,既不会忽略小到无法体验的粒子,也不会避开大到超乎你我想象的物体。

    4、3D打印出会“呼吸”的人造器官 “上上世纪的思想,上世纪的技术,本世纪的市场”,说的就是3D打印。 但在今年,这项已然不再新鲜的技术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5月,《科学》杂志封面报道了美国莱斯大学与华盛顿大学主导的研究,该团队克服了3D打印器官的一大障碍,创造出一个由水凝胶3D打印而成的肺气囊模型。 这个模型,具有与人体血管和气管结构相同的网络结构,在体外模拟肺气囊生理学功能,实现了往周围血管输送氧气,完成了“呼吸”过程。而通常认为,只有3D打印的组织能像健康组织一样“呼吸”,且构建出可与其他组织交互的管路系统,才可以说它在功能上已经接近一个健康组织。 这项成果被认为代表了3D生物打印可实现的最强生理功能,它也意味着,未来的器官移植以及人类寿命延长等许多问题,都将可能得到解决。

    5、超导材料最高临界温度刷新 应用物理界有一个终极使命,就是寻找能在室温下具有超导性的材料并将其用于生活中。 一般的材料在导电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量,而超导体在传输中几乎没有耗损,还能在每平方厘米上承载更强的电流。但目前,超导材料只有在低温环境下才会具有超导性。 今年5月,美德两国科学家团队在《自然》上发文称,其所观察到的3个特征已可证明,在250K(约为-23℃)的温度下,氢化镧在超过100万倍地球大气压下会变成超导物质。 而250K,是迄今为止超导材料中证实的最高临界温度,其距离室温的295K已并不遥远。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已有两个独立研究小组同时发布对压缩氢化镧化合物超导性的理论预测,并指出了其临界温度范围值。这一从“预测”到“验证”的过程表明,人类对超导材料的研究可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靠经验规则、直觉或运气发现超导体,向由具体理论预测指导研究过渡。

    6、新癌症疫苗让CAR-T疗法高效攻击实体瘤 誓要向癌症进军的CAR-T疗法,还缺一副铠甲。现在,“抗癌疫苗”可做其铠甲。 在人类与癌症抗争的历史长河中,CAR-T疗法独占鳌头。这名字中的T,是指从患者体内分离出免疫T细胞,再在体外对这些细胞进行基因改造,给它们装上识别癌细胞表面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即名字中的CAR。 该明星疗法被认为彻底地改变了癌症治疗格局,但却有一定局限——仅能治疗某些类型的白血病。但今年7月,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们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利用疫苗增强CAR-T细胞治疗实体瘤的疗效”的研究。他们开发出新型“抗癌疫苗”,可以让CAR-T细胞对实体肿瘤进行攻击,极大提高CAR-T疗效,最终可清除60%的小鼠体内的实体瘤,此外还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记忆T细胞,防止肿瘤复发。 这项开创型的研究,不啻于为千万人带来希望,而对研究者来说,它为对抗实体瘤的攻坚战提供了新思路。

    7、全球首座浮动核电站正式启航 20870型“罗蒙诺索夫院士”号浮动核电站,是移动式低功率核电机组的首型号,也是世界上最北端的核装置。 浮动核电站本质上就是一个建在船上的核电站,因其安全性和经济性获得各国广泛持续关注,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海洋能源开发保障。8月23日,“罗蒙诺索夫院士”号从俄罗斯北极不冻港摩尔曼斯克港启航,9月抵达楚科奇地区的佩斯韦克市,随后连接到电网。 12月份,浮动核电站开始试运行。等正式运营后,它将能替代当地一座陆上核电站和火力电站的发电产能。这座浮动式核电站在设计时留有了很大的安全余量,两台KLT-40S反应堆能产生高达70兆瓦的电功率,可以满足一个10万人口城镇的能源所需。 “罗蒙诺索夫院士”号启航,标志着俄罗斯在该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现在,俄国家原子能公司正在研制第二代浮动式核电站,将成为解决北极等特殊地域能源供应的重要选项。

    8、“量子霸权”实现:200秒完成万年计算 当量子计算在某些任务上拥有超越所有传统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就是“量子霸权”。

    9月,谷歌发表题为《使用可编程超导处理程式的量子优势》的文章,宣布其实现“量子霸权”:一台可编程量子计算机超越了最快的经典超级计算机。该量子系统只用了约200秒,就完成了经典计算机大约需要1万年才能完成的任务——而这里惨败的对手,是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级计算机、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Summit”。 秒杀经典计算机业界翘楚,这一成就被视为量子计算的重大里程碑事件,“对世界领先的超级计算机实现量子霸权,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但也要看到,从实用的量子计算系统再到通用可编程的量子计算机,其路漫漫。在量子计算机投入实际应用前,还需开展更多工作,譬如,实现可持续的容错运算。 9、“基因魔剪”升级,新基因编辑系统问世 CRISPR-Cas这把“基因魔剪”的潜力,一直受到难以进行精确修饰的限制。 近年来,我们看到基因组编辑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已知的约75000个人类病理性遗传变异体,大部分仍无法得到有效修正——受到复杂细胞过程的影响,CRISPR-Cas在精度和效率上并不完美。 但现在,许多研究工作正集中将不完美平衡为一种精确的编辑。今年10月,美国博德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在《自然》发文称,他们开发出新型多功能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精确地编辑基因,而不造成DNA双链断裂。其比传统Cas9效率更高、副产物更少、脱靶率更低。 这项新技术名为“先导编辑”,原则上,其可以修正约89%的已知与疾病相关的人类遗传变异体。 基因组编辑的最终目标,就是能够对生命蓝图做出任何特定的改变。而一种用于基因组编辑的“搜索和替换”方法,使我们朝着这一宏伟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10、“万物DNA”材料让存储无处不在 人们随口就说“数据暴涨”这个词,但你我只是转手去买块新硬盘,但对技术人员来说,数据量的不断增加、既有存储架构的不足,是恐惧之源。 传统存储方式难以为继。幸好,我们还有“更传统的”——依靠自然界神奇而精巧的生物存储。有人研究过,DNA信息储存密度为一千万TB/立方厘米。在这种密度下,一个大约一米长的DNA立方体,就能满足目前世界上一年的信息储存需求。而且,它如此稳定。 今年12月,哥伦比亚大学著名专家、以色列计算遗传学家亚尼夫·埃尔利赫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报告了一种运用“万物DNA”特殊材料3D打印出来的“兔子”,该材料包含了用以合成DNA编码的兔子蓝图。之后,原始兔子所含的DNA被解码,并稳定复制了五代兔子。这种新的存储架构,意味着DNA存储的潜力又被进一步拓展。 而今年稍早时间,美国微软与华盛顿大学也联合公布了全球首个全自动DNA数据存储和检索系统。这是人类首次采用全自动手段去进行DNA存储。全自动的合成和读取,不但有助于推动规模化并降低成本,还将是DNA存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数据中心的关键步骤。

相关报告
  • 《零下23℃ 超导材料最高临界温度刷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24
    • 超导材料能无损耗传输电能,但其应用却因超导态严苛的低温要求而受限。因此,实现室温超导成为科学家的重要目标,如今他们离这一目标越来越近。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美德两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发表论文称,他们实验证实,高压下的氢化镧在250K(K代表绝对温标开尔文,250K大约为-23℃)下中具有超导性。而250K,是迄今为止超导材料中已证实的最高临界温度。 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科学家一直在寻找能在室温下具有超导性的材料,随着越来越多的超导材料被发现,最高临界温度的纪录也在不断刷新,逐步向室温目标迈进。在2018年,两个独立研究小组几乎同时报告称,压缩的氢化镧化合物可能在更高的温度下表现出超导性,其临界温度范围从215K—280K不等。这一理论预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 此次,美德两国研究人员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理论预测。他们使用一种被称为金刚石压腔的设备,利用两颗金刚石挤压一小块儿镧样品,使其在170吉帕的高压下转化为氢化镧化合物——LaH10,然后用X射线探测其结构和成分。研究人员观察到LaH10具有零电阻、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临界温度会降低、同位素效应(临界温度依赖于同位素质量的现象)这3个超导材料特征,但因样本量太小而无法对超导材料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迈斯纳效应(一种超导体对磁场的排斥现象)进行观测。他们表示,其所观察到的3个特征已可以证明,在250K的温度下,氢化镧在超过100万倍地球大气压下会变成超导物质。 250K,是目前人类高温超导的最新纪录,比此前的最高临界温度增加了50K左右。研究人员称,这是向实现室温超导目标迈出的令人鼓舞的一步。而同期《自然》杂志上刊发的评论文章则指出,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科学家对超导材料的研究可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始从靠经验规则、直觉或运气发现超导体向由具体理论预测指导研究过渡。 总编辑圈点 百年时间里,人类已实现数万种材料的超导,但室温超导一直还是“终极目标”。这是因为,目前大多数超导体仍然仅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下工作。其意味着实际应用中需要依赖昂贵的低温液体——例如液氦等来维持低温环境。也因此超导应用的成本急剧增加,甚至维持低温的成本,都要远超材料本身的价值。如今诞生的又一全新纪录,标志着科学家实现室温超导的步伐正在加快,也代表着我们距离跨入无电力损耗的全新时代更进了一步。
  • 《202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2-28
    • 高潮迭起的2021年,将在中国科技史上格外闪亮。   这一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为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无数攻关者挑灯夜战,迎难而上;这一年,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事业,无数劳动者殚精竭虑,血脉偾张。   踏着自信的步伐,我们伸展双臂,拥抱曙光。新时代的挑战,让生命迸发出异常的能量。   2021,奋斗孕育辉煌。 ◎本报记者 陆成宽   1 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驯化获突破   一株自生自灭的野生稻成为农民手中的粮食,需要7000年到1万年的驯化。而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在全球首次提出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可能将这个驯化过程缩短到几十年,甚至更短。研究成果2月4日发表于《细胞》杂志。   当前,田间的栽培稻由“祖先”二倍体野生稻经过数千年的人工驯化而来,驯化过程在改良其重要农艺性状的同时,也造成了遗传多样性的大量减少、优势基因资源的缺失。   除了二倍体栽培稻,稻属还有其他25种野生植物,按照基因组特征又可以分成11类,包括6类二倍体基因组和5类四倍体基因组。其中,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具有生物量大、自带杂种优势、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但同时也具有非驯化特征,无法进行农业生产。   为攻克培养多倍体水稻新作物的难题,研究人员首次提出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按照这条技术路线,他们成功创制落粒性降低、芒长变短、株高降低、粒长变长、茎秆变粗、抽穗时间不同程度缩短的各种基因组编辑异源四倍体野生稻材料。这项研究开辟了全新的作物育种方向,是该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性进展。   2 “祖冲之号”“九章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   5月8日,中科大团队制造的“祖冲之号”,打破了量子计算机最大量子比特数的世界纪录。它以一个62比特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10月,它又升级到了“祖冲之二号”,可以操纵66个比特。   10月,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等构建了113个光子的“九章二号”,处理“高斯玻色取样”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024倍,进一步提供了量子计算加速的实验证据。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目前唯一同时在两种物理体系都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实现用光量子作为计算载体,要攻克诸多难关,包括制造高品质光子源、实现高精度锁相和规模化干涉等等。比如说,光子源每次只放出1个光子,且每个光子一模一样,这是巨大挑战。同时,锁相的精度相当于100公里距离的传输误差不能超过一根头发直径。高品质的光量子比特和逻辑器件,维持不了100毫秒,就要抓住这一瞬间让量子计算机完成任务。相关技术要达到操纵光的极致。   近年来,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取得了诸多世界第一。中国科学家正在进一步提高量子计算机的稳定性和纠错能力,让量子计算机在物理和化学仿真、分子模拟构建、人工智能等方面大显身手。   3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着陆火星   历经9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火星着陆“黑色九分钟”,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   6月11日,国家航天局举行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揭幕仪式,公布了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影像图。首批科学影像图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其科学目标主要是实现对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火星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质组成、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等研究。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21年2月10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2月24日探测器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了为期约3个月的环绕探测,为顺利着陆火星奠定了基础。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使我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4 “拉索”发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   5月17日,《自然》发表的一项最新成果,改变了人们对银河系的传统认知:位于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2个能量超过1拍电子伏特(PeV,1000万亿电子伏特)的光子,这2个超高能光子分别来自天鹅座和蟹状星云,其中1个光子能量高达1.4PeV。   “这是人类迄今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的时代。”中国科学院高能所研究员、“拉索”首席科学家曹臻说。   此前,银河系内的宇宙线加速源存在能量极限是个“常识”,过去预言的极限就在1PeV附近,导致伽马射线能谱在0.1PeV以上有“截断”现象。“拉索”的发现完全突破了这个“极限”,确定了银河系广泛存在的天然高能加速器,可以把宇宙线加速超过PeV,甚至于10PeV以上。   7月9日,《科学》报道“拉索”精确测量了高能天文学标准烛光的亮度。科学家们确认,这个标准烛光就是由宋朝记录的“天关客星”经千年演化形成的著名天体——蟹状星云。“拉索”测量了标准烛光在2400倍的能量范围内的亮度,尤其是在能量最高的超高能伽马波段测定了新标准。   5 神舟两次成功发射中国人长期驻守太空   仰望冬夜,常能看到一枚亮星划过中天。那是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的“天宫”,还有三位坚守岗位的中华儿女。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完成对接。9月17日三位宇航员回到地球。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将另外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他们要驻留半年,这也是空间站航天员乘组一般的驻留周期。这意味着,中国的载人航天迈过试验阶段,实现太空往返常态化。中国的空间站即将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主力阵地。   还记得几十年前,美国拒绝中国人参与国际空间站;如今,中国白手起家,建成了自己的空间站,三年后还将成为人类唯一的太空前哨。天宫的存在,让十几个国家向中国提出申请,合作探索外太空。天宫骄傲地宣示地球人的智慧和力量。   最近两年,航天事业捷报频传,北斗组网,火星探索,空间站常驻,紧锣密鼓,目不暇接,离不开中国航天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和登攀。今年两艘神舟飞船成功执行任务,更让许多年轻人热血沸腾,拍手叫好,就像有网友的留言“只想大呼666!”大家期待天宫一号上诞生更多科学成果,更多有趣的探索,书写更辉煌的中国故事。   6 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   世界第二大水电站,开始工作了!6月28日,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白鹤滩水电站位于云南和四川交界的金沙江干流上,是当今世界在建的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它的最大坝高289米,排名世界第三;总装机容量达1600万千瓦,仅次于三峡水电站。   白鹤滩水电站拥有16台世界最大的10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全部实现国产化。12月19日,最后一台机组发电机组转轮完成吊装。转轮被称为水轮发电机组的“心脏”,过流能力、水力效率及运行稳定度能看出技术高低。重达338.2吨的9号机组转轮创新性采用15个长叶片和15个短叶片相结合,达到各方面的最优。   白鹤滩大坝的总库容和防洪库容,均为金沙江下游4个梯级电站中最大,可提高宜宾、泸州、重庆的防洪标准,并支援三峡以下长江各城市防洪。它还可以实现枯水期均匀下泄,让下游原本半年不能通航的江段,全年都能通航。   习近平总书记为此致贺信指出:“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7 “十四五”开局之年科技体制改革举措密集出台   2021年在中国科技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亲临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现场参观,对科技创新取得的重大成就给予充分肯定。过去一年,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系列科技改革任务,包括科技发展规划、各领域科技行动计划、重大改革举措工作方案,全面形成了“十四五”的开局部署。   2021年的科技体制改革全面而深刻。相关政府部门持续改革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赋能,为人的创造性服务,让科研人员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成就感与获得感;在具有战略性的项目管理上探索新机制,实施“揭榜挂帅”机制;支持不同技术路线并行攻关,在关键性应急性重大任务中安排“赛马”攻关项目。启动颠覆性技术专项,积极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大范围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   国务院办公厅8月接连发布《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引起科技界的普遍关注。   科技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重点围绕科技创新团队、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做工作,真正把优势科技资源配置到最紧迫最急需的地方,切实提高科技创新效能,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   8 首次实现淀粉全人工合成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看似科幻的一幕,在实验室里真实地发生了。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淀粉制备方法,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成功生产出淀粉,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取得原创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9月2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长期以来,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改进光合作用这一生命过程,希望提高二氧化碳的转化速率和光能的利用效率,最终提升淀粉的生产效率。”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直言。   为解决这一难题,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从头设计了11步主反应的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与人工合成淀粉新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这一合成生物学领域重大原创突破,有望对粮食生产产生革命性影响,对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9 凯勒几何两大核心猜想被证明   11月初,媒体报道,《美国数学会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物理中心创始主任陈秀雄教授与合作者程经睿在偏微分方程和复几何领域取得的“里程碑式结果”。   他们解出了一个四阶完全非线性椭圆方程,成功证明了“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这两个国际数学界60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解决了若干有关凯勒流形上常标量曲率度量和卡拉比极值度量的著名问题。   凯勒流形上常标量曲率度量的存在性,是过去60多年来几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关于其存在性,有三个著名猜想——稳定性猜想、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经过近20年众多著名数学家的工作,强制性猜想和测地稳定性猜想中的必要性已变得完全清晰,但其充分性的证明在陈-程的工作之前被认为遥不可及。   求出一类四阶完全非线性椭圆方程的解,就能证明常标量曲率度量的存在性。陈-程的工作恰恰就是在K—能量强制性或测地稳定性的假设下,证明了这类方程解的存在。这类方程的研究极为困难,此前,对此类方程几乎没有合适的处理工具。陈-程最重要的突破是给出了这类方程的先验估计以及成功实现了陈秀雄提出的新的连续参数的策略。   10 我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获批上市   12月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应急批准腾盛华创医药技术公司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安巴韦单抗注射液及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注册申请。这是我国首个获批的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   此获批标志着中国拥有了首个全自主研发并经过严格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明有效的抗新冠病毒特效药。   这款药物的用途包括:接种了疫苗也产生不了中和抗体的人,比如一些老年人和免疫低下群体;感染了绕过疫苗的新突变毒株的病人;需要预防的密接人群。   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在实验中有非常好的表现。与安慰剂相比,国产新药治疗能将中轻度新冠患者转为重症和死亡的风险降低80%。国产新药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应对新冠变异株的有效性问题,这一对抗体最大可能地避免了变异株对中和抗体的逃逸。   今年,科技抗疫支撑保障了中国经济平稳运行。全国科研精锐力量聚焦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等5大方向持续开展应急攻关,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硬核科技力量”。科技保驾护航,战疫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