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放大镜】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联合清华大学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7-14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食物营养与功能性食品创新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发展了一种基于杂环的动态共价化学策略(H-DCC),成功制备出可回收利用、快速自修复并具备卓越光学性能的新型动态功能聚合物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JCR一区,IF=15.7)。加工所王博助理研究员和清华大学陶磊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动态共价化学(DCC)技术被认为是提升塑料降解能力、解决塑料污染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DCC方法制备的聚合物通常功能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复杂实际应用的多功能需求。本研究创新性地以杂环化合物二氢嘧啶-2(1H)-硫酮(DHPMT)为底物,通过与缺电子烯烃的可逆氮杂迈克尔加成反应,成功构建了新型动态功能聚合物材料体系。这种材料突破了传统动态共价聚合物功能单一的局限,不仅拥有显著的动态可逆特性,在受到损伤后能够通过动态共价键重组,实现室温条件下的快速自我修复;并且具备卓越的光学性能,可在高效屏蔽紫外光和高能蓝光的同时表现出可精准调节的荧光与磷光特性。此外,该材料在降解后单体可以被回收再聚合,实现循环使用,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可再生材料的迫切需求。 该聚合物材料不仅具备可回收、可降解的优良特性,还具备出色的光学性能、自我修复特性、机械稳定性等,能够较好满足食品包装领域多功能需求,有效延长食品货架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研究成果为开发下一代功能性食品包装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和重要技术支撑。 基于杂环的动态共价化学构建动态功能材料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9027-3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DQxNjM3MQ==&mid=2247627450&idx=1&sn=44e64850f045e7c83ed5b6737b76ee18&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食品放大镜】IF=11.3!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粮油减损团队研发了粮油霉变程度及黄曲霉毒素含量的精准量化监测预警技术》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10-09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粮油减损与真菌毒素防控创新团队基于高灵敏全细胞生物传感器阵列和AI机器学习回归模型,成功开发了一种玉米花生霉变程度及黄曲霉毒素B1(AFB1)含量的量化监测预警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CR一区,IF=11.3)。加工所2022级中比博士研究生孙露和博士后马俊宁为并列第一作者,邢福国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中国农科院重大科研任务(CAAS-ZDRW202414)和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资助。 粮食和油料收储及加工过程中的霉变是导致产后损耗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霉变过程中产生具有强毒性和致癌性的真菌毒素,特别是剧毒并且可诱发原发性肝细胞癌的AFB1,严重危害食品安全和人类生命健康。粮食和油料霉变程度、AFB1含量的精准定量监测预警技术一直是产业难题。 该研究针对黄曲霉侵染玉米、花生后产生的特征性有机挥发物,采用转录组学方法筛选到8个全新的特异性诱导表达基因,应用其启动子序列构建了8个大肠杆菌发光菌株,组成全新的全细胞生物传感器阵列。该阵列结合包括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XGBoost、CatBoost、随机梯度提升(SGB)、支持向量机(SVM)以及稀疏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SPLSDA)等多种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回归模型,实现了对玉米和花生霉变天数及AFB1含量的精准定量预测。其中,XGBoost作为一种基于梯度提升框架的高性能集成学习算法,在众多模型中表现尤为突出。在玉米的内部验证中,XGBoost模型对霉变天数与AFB1含量的预测准确率分别达到94%和98%,并在采用独立黄曲霉菌株的外部验证中保持了强大的泛化能力,显著优于此前基于通用应激启动子的全细胞传感器。在花生中亦取得类似结果,XGBoost在内部验证中对霉变程度和AFB1含量的预测准确率分别达到94%和97%,证实了该模型在不同基质和真菌菌株中的稳健性。特征重要性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早期宿主响应机制。 本研究为粮油真菌及毒素风险监测提供了一套创新解决方案,为保障国家粮食与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利技术支撑。 图文摘要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0438942502802X?dgcid=author
  • 《【食品放大镜】IF=8.0!中国农科院加工所毕金峰研究员团队探究了葡萄糖氧化酶对桃热加工过程“蒸煮味”相关成分的潜在影响》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10-24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果蔬加工智造与营养健康创新团队探究了葡萄糖氧化酶对桃热加工过程“蒸煮味”相关成分的潜在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JCR一区,IF=8.0),加工所2024级博士生刘格格为论文第一作者,毕金峰研究员与陈芹芹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CARS-30-5-02)项目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创新工程(CAAS-ASTIP-2024-IFST)的支持。 浓缩桃浆是桃味饮料生产的重要原料,但在传统热加工过程中易产生“蒸煮味”,导致产品香气偏离鲜桃特征,严重影响消费者接受度,制约了加工产品香气品质的提升。因此,研究外源添加葡萄糖氧化酶对热加工浓缩桃浆中“蒸煮味”相关香气成分及其前体的潜在影响,成为实现桃饮料特征香气高保留的关键方向。 本研究明确了热加工浓缩桃浆中关键香气变化的特征属性,并解析了葡萄糖氧化酶对相关成分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1-辛烯-3-酮浓度高于1.25 μg/g时,“蒸煮味”成为影响热加工浓缩桃浆香气的核心属性。分子动力学模拟与荧光光谱分析进一步表明,葡萄糖氧化酶能够自发与“蒸煮味”相关成分(1-辛烯-3-酮、1-辛烯-3-醇、亚麻酸和亚油酸)结合,其中与亚麻酸的结合能最低(?126.57 kJ/mol),二者通过范德华力、氢键、盐桥及疏水作用形成稳定复合物,酶活性实验也验证了该结合稳定性。 该研究通过识别热加工浓缩桃浆中引起香气劣变的核心气味属性——“蒸煮味”,揭示了葡萄糖氧化酶对该气味的潜在调控机制,为开发香气更优的桃汁产品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提升桃加工产品的香气品质奠定了科学基础。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foodres.2025.117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