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打造全球算力产业新高地》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11-13
  • 5G产业联盟、智慧杆塔产业联盟、5G联合实验室、川崎机器人北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华为创新中心、中国算谷扬帆起航……

      最近,济南数字经济与实体制造业不断碰撞融合,产生的一个个行业组织、研发机构,重新定义着“工业强市”,解读着“智造济南”。

      智能机器人背后是计算在支撑。图为山东德晟机器人公司生产的机器人。

      企业一次收获9个牌子

      机器人订单已过亿元

      作为企业,位于济南新材料产业园的山东德晟机器人公司有些另类,在日前举行的济南市首届5G赋能智能制造暨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该企业一次性收获了川崎机器人北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中国联通与德晟机器人5G联合实验室、山东大学实习教学基地等9个“牌子”,同时与7所高校及职业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

      “数字经济时代,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工业互联网赋能智能机器人和高端装备快速成长,必须拥抱这个时代。”该企业董事长赵胜林说,2019年,企业在国内建设了15条智能生产线;今年以来,在全球冶金石油钢管加工领域,率先研发了智能套管加工生产线,其中接箍预拧机器人、丝扣自动检测等技术属全球首创,填补行业空白。

      拥抱数字经济的效果是显著的。赵胜林透露:“今年我们设定了销售收入实现一亿元的目标,目前合同、订单已达到亿元以上。未来4年,我们将在钢铁行业、石油钢管行业、汽车行业、碳素行业、食品饲料行业、包装行业、教育行业等持续发力,达到2023年在创业板上市的条件。”

      赵胜林说这话是有底气的。济南市工信局总工程师岳双荣介绍,日本川崎是国际一流机器人企业,如今川崎机器人北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落户济南,将由德晟机器人与川崎机器人共同运营,建设面积3000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元,现场包括激光切割、焊接、雕刻等15种机器人应用场景及智能定制化生产线,未来经济效益可以期待。

      打造中国算谷

      引领全国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个冰冷的钢铁机器之所以能变得智能,是因为背后的软件大脑,操控着它能做很多事情。这意味着,济南要实现工业强市,必须还得具备提供大脑的能力,才会让制造业变成智造业。人工智能的背后是大量的计算,因此,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工智能水平。目前,济南正打造中国算谷,抢占未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制高点。

      济南建设中国算谷是有基础的。首先在算力方面,国内领先,服务器产销量全国第一、全球前三,AI服务器产销量全球第一,超算制造全球第二,国内超过50%的AI计算力均来自济南;通信、5G、超算、量子等算力基础设施国内领先,已累计建设5G基站1.6万处,实现了主城区5G网络的连续覆盖;还拥有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建有中国首台全部采用国产CPU和系统软件构建的千万亿次计算机系统。

      算力高,还得有好的算法,济南算法支撑能力优势突出,软件产业基础优势明显。济南是中国软件名城,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高于全国和副省级城市平均增速,规模总量、创新平台、资质资格、重点企业、优秀产品等10项关键指标连续16年居全省首位。

      此外,济南数据应用水平国内领先,2019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39%,高于全省全国水平,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两大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3600亿元、3400亿元,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位居全省首位。

      目前,济南提出通过3-5年的努力,将中国算谷打造成全球算力产业新高地、数据汇聚共享新典范、未来智慧产业新航标,形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提升的产业发展生态新蓝海,支撑和引领全省乃至全国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济南日报 记者:刘彪)

相关报告
  • 《上海: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打造实体经济新高地》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9-01-08
    • 2018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充分依托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优势及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新引领驱动,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打造实体经济发展新高地。 2018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上海制造”品牌统筹推进。实施《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53家“上海制造”企业获首批“上海品牌”认证。发布上海市产业地图,引导产业加快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全面开展“技术改造焕新计划”。智能制造“十百千”工程加快推进。推动20家智能车间/工厂试点建设,3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进入第一批国家推荐目录。开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上海),松江成为国家首个新型工业化(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聚焦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特斯拉超级工厂签约并开工。华力二期12英寸生产线项目建成投产,中芯国际集成电路14nm工艺具备量产能力,和辉光电柔性AM-OLED显示屏量产出货。 产业集群发展、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大对重大产业项目全程服务。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累计达20个。12家绿色工厂、1个绿色园区、10项绿色产品、2条绿色供应链获国家绿色制造示范。 (二)聚焦落实科创中心战略,强化产业创新能级 加强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加强高端装备首台套支持,加快机器人、高端医疗装备、高端能源装备自主化发展。38项高端智能首台装备实现国内外突破。 加快实施产业创新工程。深入实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工程,提升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软硬件测试能力。制定集成电路产业行动计划,推动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布局。 完善产业创新生态。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两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挂牌成立。率先在国内开放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累计发放7张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 (三)深化智慧城市建设,支撑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制定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布电子政务云平台基础设施层应用和数据迁移(部署)指南,形成政务云服务管理办法。深化信息化应用推广,一批重大惠民项目建成投入运行。 落实大数据战略。完成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试点任务,浦东、静安、徐汇三个试点区实现市区开放数据互联对接。成立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认定能源、交通、旅游等领域7家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布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千兆宽带网络基本全覆盖。发布《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建设导则(2018版)》。 2019年工作思路 2019年,上海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主旋律,聚焦稳增长、抓创新、促融合、强统筹、优制度,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提高城市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增强创新策源力上下功夫,加快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一)坚持稳中求进,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确保工业经济稳定运行。围绕产业提质增效,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综合协调,维护产业经济运行安全平稳。 加快产业创新工程建设。深化实施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创新工程,加快一批战新重大项目在沪落地。实施工业强基工程,聚焦“补短板、强链补链、一条龙”项目,突破产业技术“卡脖子”瓶颈。 搭建创新平台激发企业活力。加快工业互联网、工控安全等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支持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大力推动创新产品市场化应用,编制2019年度创新产品推荐目录。 统筹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深入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优化专项政策,实施智能制造提升、人工智能赋能、企业内涵增强等六大技改专项行动,加快推进一批示范项目。 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加快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完善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推进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推动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建设,完善配套功能,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推进中芯国际、华力二期、和辉光电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产业生态集群,推进汽车电子、智能硬件、超高清视频、物联网、医疗电子、增强现实等产业发展。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搭建一体化基础软硬件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安全可控软硬件应用解决方案试点应用,落实“推进企业上云行动计划”。培育发展智能软件、区块链、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边缘计算、异构计算、数据保护等新兴增长点。支持互联网在民生、社会治理、实体经济等方面的跨界融合进程。推动市西软件信息园等建设,支持重点园区能级改造提升。 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建设。聚焦千亿元级大品牌培育,新增3~5个百亿元级品牌重点企业,培育200家品牌示范企业,推进上海品牌数据库建设。举办中国品牌经济(上海)论坛、上海设计周、上海长三角品牌博览会等。 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大力实施节能攻坚,持续提升用能效率,发布上海工业效能白皮书。建立全市绿色工厂、产品、园区、供应链储备培育库,发布一批创建单位名单,实施一批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 (二)优化统筹协同,促进智慧城市高效率运行 加强大数据深度应用。推动数据资源创新应用,发布《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办法》,制定《上海市公共数据资源开放2019年度工作计划》,加快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建设,完成国家社会治理示范项目建设任务。加强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加速打造若干大数据集聚区。研究建立大数据统计分析指标体系,试点大数据产业统计及评估。 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编制《上海智能制造标杆工厂建设专项行动方案》,实施智能制造标杆工厂建设工程;建立智能制造综合标准体系研发、试验、验证及检测的一体化公共综合服务平台。启动长三角智能制造“百千万”工程,推动智能制造“十百千工程”深入实施。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落实标识解析建设和推广;推动研发与成果转化等通用型、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创建和认定一批国家级和市级工业互联网实践示范基地,实现重点产业领域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全覆盖。深化工业大数据应用,聚焦重点产业,支持工业大数据的全产业链打通和协同,实现业务模式创新。 加强新型智慧城市总体框架顶层设计。推动建设教育、卫生等行业云集约建设,全面完成政府部门信息系统上云迁移。健全数据共享、数据安全、物联感知等标准规范,进一步完善智慧上海评估体系。拓展电子证照在社会领域的应用,完善电子印章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进电子印章实施应用。 深化智慧上海重点领域应用。智慧公安建设,按照“一中心、一平台、多系统、多模型、泛感知、泛应用”总体架构,加强数据汇聚、深化智能应用。智慧城管建设,加强城建、交通、应急、环保等领域信息系统整合。智慧健康建设,优化“健康云”,推进医疗便民服务项目建设。智慧文教建设,深化大规模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智慧农业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 《河北力挺机器人产业 打造千亿级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新高地》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3-08-02
    •    近期,唐山市出台《唐山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提出以健全发展生态为导向,以壮大产业规模为目标,着力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种机器人研发总部基地、机器人应用创新高地。其中包含16项具体措施,涵盖了招商、技改、研发、人才引进等各个方面,旨在加快推进唐山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凭风好助力。今年3月份,河北省也出台了《河北省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提出聚焦重点区域、优势领域,坚持错位发展、项目引领、打造生态,以市场推广带动产业布局的思路,推进河北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那么,河北省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如何?未来,又面临着哪些机遇? 自然资源禀赋 好风来助力   河北是京畿重地、沿海大省,地域文化厚重、区位独特、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当前,河北省正处在产业智能化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机遇期,机器人产业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作为传统工业大省,也是中国第一钢铁大省。河北在钢铁、汽车、医药等行业的战略优势地位,有利于带动全省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河北主动破解“一钢独大”困局、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工业迈向中高端势头强劲。   一直以来,河北省的机器人产业聚集地以唐山市、廊坊市为主。   唐山市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钢铁、装备制造等产业发达,拥有河北省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焊接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全国领先,建成国家火炬唐山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产业基础良好。   而廊坊廊则充分发挥了地理位置条件优势,借助资源承接和转化北京天津资源,帮助场地空间不能满足需求、生产能力受限的企业扩大再生产,实现了机器人产业的集聚,形成了以富士康、华为、润泽、中国联通华北数据中心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精雕数控机床、航天振邦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 用“机器人兵团”抢占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新高地   近年来,唐山市把加快机器人产业发展作为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和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要抓手,在国内率先布局机器人产业基地,尤其在高新区培育了开元集团、中信开诚、百川智能等75家企业,打造了国内第一个以机器人产业命名,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特色基地和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同时,围绕机器人上下游产业,唐山市设立50亿元的机器人产业子基金,从政策措施、融资租赁、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助力机器人产业发展。   如今,唐山正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种机器人研发总部基地和机器人应用创新高地。2022年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57亿。“机器人兵团”正在成为唐山动能转换、转型升级的创新先锋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高地。 锚定逻辑 抓住机遇   布局集中、优势突出。唐山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早,近年来呈现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迅猛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的发展趋势,高新区也成了国内第一个以机器人产业命名的特色基地和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龙头带动、竞争力强。唐山机器人产业以焊接机器人和消防特种机器人最具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焊接机器人领军企业开元集团,市场占有率30%,成为中国最大的焊接与切割设备制造基地。   特种机器人领军企业中信开诚在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上创造多项第一,填补国内空白,多项核心技术持有先发优势,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特种机器人产业基地。百川智能研发铁路巡线机器人等一系列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234项,市场占有率50%以上。   各具特色、潜力巨大。经过多年培育发展,唐山形成了以开元、开诚、百川、思尔闼等领军企业为核心,汇中、小池、英莱、鹰眼等企业为关联,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并呈现出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协同推进、迅猛发展的态势。 结语与未来   机器人产业作为智能制造业的核心代表,已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引领世界新一轮制造业革命的重要力量,引起了发达国家和国内各地区的高度重视。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于推动我国产业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用市场逻辑、国家力量推动技术创新。在政策极端利好的背景下,我国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未来,机器人产业的终点在哪里?只有发展,才能给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