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滴遇上柔性电子,让机器人实现“72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1-19
  • 《西游记》中孙悟空“72变”化身小虫,钻到妖怪肚子里大显身手的故事,表现了古人对于微观世界的大胆创想。近日,天津大学精仪学院黄显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全球首个液态全柔性智能机器人,能“72变”的“血管医生”让神话成为现实。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工程和自然科学领域权威期刊《尖端科学》,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天津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

      目前软体机器人存在“硬伤”

      如今机器人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各个领域,有一类机器人可以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由改变其结构和外观,具有运动能力、变形能力和传感测量能力,这类机器人被称为无定形软体机器人。

      “这类机器人是基于柔性电子器件所具有的超薄、柔性、可延展的类皮肤特性,利用柔性电子技术研发的微型软体机器人,不仅可以反复改变形状,还实现了运动、抓取、运输和触觉感应等功能。”黄显教授团队成员、博士研究生周明行介绍,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和安全领域有着自己独有的优势。在生物医学领域,无定形软体机器人在可控药物释放以及植入式医疗机器人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微型软体机器人可以通过注射方式随血液进入血管,借助传感元件和包载药物,对血液和血管进行测量,实现定点可控药物释放等功能。在安全领域,无定形软体机器人能进入人类无法进入或者危险的环境,并对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信号进行检测,环境适应能力强,在排险、探伤、侦查、军事安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不过现阶段,已有的或者在研的软体机器人依然存在着一些‘硬伤’。”周明行解释,这是因为,目前柔性电子器件主要贴附于或者集成在有机体、机器和电子产品上工作,依附物往往位置固定,活动范围受限。部分软体机器人虽然可以实现运动、抓取、运输和触觉感应等功能,但这些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刚性传感元件和电路,还没有做到机体和功能电路的全柔性构造,严重阻碍了性能的实现,比如普通软体机器人无法进入或者通过狭窄的血管、缝隙。这就需要全柔性、无固定形态,像液体一样的机器人出现,来满足这种需求。

      “智能液滴”有望成为血管医生

      怎么才能制成全柔性的机器人呢?黄显团队受自然界水母、轮虫等腔肠动物和浮游生物的启发,利用液滴的柔软无定形特性和柔性电子器件的超薄柔软特性,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智能液滴”——液态全柔性智能机器人,首次实现了软体机器人运动载体和功能测量器件的全柔性化和可编程控制。

      周明行介绍,团队基于微纳加工技术制作出超薄(厚度小于10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多功能柔性电子器件,利用液滴浮力和表面张力等特性,将柔性电子器件悬浮于液滴表面,通过改变液滴种类和器件设计,实现在不同环境和控制条件下“智能液滴”的运动、变形和传感测量等功能。

      这种“智能液滴”可以将电子器件投递至目标指定位置并完成功能组装。周明行说:“我们通过在水液滴中掺入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利用磁场控制,使‘智能液滴’可以以226厘米/分钟的速度进行可编程化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遇到细小夹缝、凸起表面时,‘智能液滴’可随意变形通过障碍物,到达指定位置后恢复原状。”

      当遇到需要多种功能的“智能液滴”的情况时,为了不增加整体大小,还可以把每种功能分别制作成“智能液滴”。一是这些“成员”到达指定地点,利用三维磁场操控,就能把它们组装集成起来。

      液滴和柔性电器器件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构建全柔性软体机器人的思路、方法,该方法为全面实现复杂环境下可独立工作的软体机器人奠定基础。周明行表示,这种方法给时间和劳动消耗型研究带来了便利。高通量可编程控制的特点,使其可应用于基因测序、化学合成、药物递送和微组装等需要精确操控和持续检测领域,有望成为能进入人体检测治疗的“血管医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9-11/18/content_434932.htm?div=-1
相关报告
  • 《液态全柔性智能机器人新突破》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11-19
    • 天津大学精仪学院黄显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出液态全柔性智能机器人,有望成为柔性电子产业和植入医疗器械的革命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工程和自然科学领域权威期刊《尖端科学》,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天津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 柔性电子器件具有超薄、可折叠、可延伸的“类皮肤”特性,在能源、医疗、通讯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机器人除了拥有良好的运动性和适应能力外,还搭载着多种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食品毒素传感器,无线能量采集模块,该机器人诞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市场。 黄显教授表示:理论上,利用柔性电子技术研发的微型“软体”机器人可以反复改变形状,实现运动、抓取、运输和触觉感应等功能。但现阶段“软体机器人”依然面临“硬伤”,需要依赖传统的刚性传感元件和电路,严重阻碍了性能的实现。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急切呼唤“全柔性”机器人的出现。
  • 《AI和柔性机器人——工业自动化未来的关键技术》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3-08-28
    • 人工智能(AI)和柔性机器人系统已成为工业自动化未来的关键技术,并在许多方面产生影响。 先进制造 机器人 研究所(ARM)的首席技术官Chuck Brandt指出,让机器人专家在房间里尖叫着跑出来的最快方法之一,是让 工业机器人 处理布料,这是一个出了名的疑难问题。 Brandt说:“这就是为什么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世界各地的服装设施中,看起来仍然和19世纪刚诞生时没啥两样,一排又一排由人操作的缝纫机。” 解决自动化领域的这一挑战,是ARM研究团队喜欢面对的问题。作为其开发未来制造技术承诺的一部分,ARM研究所促成了西门子、Bluewater Defense、Sewbo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合作,创造了一种新的机器人组装工艺,将织物与水溶热塑性聚合物层压来加固服装。 从那时起,ARM研究所开发了一种新的系统,可以实现底部折边(在T恤底部进行圆形缝合的过程)和个人防护装备(PPE)的自动化质量保证流程。 然而,ARM研究所的未来主义项目远远超出了服装加工的范畴。2023年,该研究所预计将完成多个领域的研究,包括高精度自适应加工、高能材料的安全机器人处理和人工智能(AI)辅助机器人编程。 Brandt说:“一旦你将 机器人技术 付诸应用,就可以提高每位员工的生产力,改善工作条件。” 随着 制造业 本身发生根本性变化,AI和柔性机器人系统已成为关键技术。 “制造业正在从传统的低混合/大批量装置,过渡到通过高混合/小批量制造流程实现更多的定制。这就需要机器人系统,因为它可以随着产品的不同而快速、智能地适应。从技术角度来看,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一目标,但总有一天会实现的。”Brandt说。 Apera AI公司的首席执行官Sina Afropise表示,制造业即将认识到AI对工厂的影响。Apera AI是一家总部位于加拿大温哥华,专门从事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视觉应用公司。 很多公司已经开始探索这个领域。但很多制造业的工作流程,如组装、箱内分拣、进料和机器维护等,传统上并不是基于AI应用的理想选择。因此,制造商还没有意识到将其完全实现自动化的潜力。 Apera AI开发了一种由人工智能驱动的3D机器人制导技术。Afropise表示,短期内该公司的工作重点是为客户提供一整套技术,包括远远超出传统工业自动化系统能力的高价值任务。 “我们希望将一系列任务带到桌面上,从定位和路径规划到智能抓取和手持检查,而不是传统的检查装置,即零件在传送带上移动,相机只在零件经过时拍摄快照。”Afruise说。 Apera AI正在开发第二代视觉智能,被称为“4D视觉”,还开发了运动和抓握规划解决方案。下一步,该公司将推出人工智能检测解决方案Apera Inspect。最终成果是一整套支持制造应用、类似人类的技能。 Afrooze说,再往前一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系统融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像箱内分拣这样的任务,对机器人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它们很难准确地从箱中抓取零件。但人类可以很容易地做到这一点。”这就是技术的发展方向。AI将真正接管运动规划、抓取规划,并提出学习政策,自动引导机器人应对不同的工况。 随着智能化的发展,工业机器人的成本也将同时下降。Afropise估计,“这为制造企业打开了各种应用的大门,在以前,或者因为太贵,或者因为无法证明投资的合理性,在这些应用上无法考虑使用机器人。但当成本真正下降时,它会彻底改变游戏规则。” ARM研究所的大部分工作,都集中在智能机器人领域。Brandt预计,未来几年将在这一领域实现快速增长。“每个人都看过这样的视频:汽车加工车间,一排工业机器人。这些技术都非常成熟。这些机器人往往只做一件事,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但做得非常好。但由于适应能力极为有限,它们不是你所说的‘智能机器人’。” 在一定程度上,Brandt受到了过去十年日益流行的协作机器人的启发,他设想了一种未来的制造业格局:人类和机器人可以使用自适应、灵活的机器人系统,安全有效地协作,这些系统可以轻松应对产品线的变化。尽管过去自动化应用可能是大公司的专利,但Brandt预计,未来几年中小型企业将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采用机器人技术。 Brandt认为,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改变我们看待制造业的方式,以及我们如何定义和实现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在劳动力方面也会经历新的方法和战略。 “这是无法回避的,”他说,“这并不是一个新的现象。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我们已经看到,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旧技术的退役,劳动力会发生变化并适应新现实。这将会很有趣。” 关键概念: ■ AI和柔性机器人系统已成为工业自动化未来的关键技术。 ■ AI已被用作机器人的关键开发工具,使其更灵活,能够处理更复杂的任务。 思考一下: 贵公司是否采用了AI和柔性机器人? ▲本文来自于控制工程中文版杂志(CONTROL ENGINEERING China)2023年6月刊《技术文章》栏目:AI和柔性机器人在制造业未来中日益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杨培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e-works本着传播知识、有益学习和研究的目的进行的转载,为网友免费提供,并已尽力标明作者与出处,如有著作权人或出版方提出异议,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果您对文章转载有任何疑问请告之我们,以便我们及时纠正。联系方式:editor@e-works.net.cn tel:027-87592219/20/21。 兴趣阅读 AI    柔性机器人    工业自动化 过程传感器的未来:基于AI和预测维护 . AI基础软件,在大模型时代讲出新故事 . AIGC技术赋能下,CRM市场格局将如何变化? . AI+机器人——实现更强大的自动化 . “AI+IoT”端云直连,海模智云赋能汽车行业模具资产数字化管理新模式 . 相关资料 Altair数据分析在制造业的应用 . 趋动科技:智造底座-AI算力池化的必要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