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首次量子模拟马约拉纳零模的非阿贝尔几何相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1-10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在量子模拟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李传锋、许金时、韩永建等人与其合作者利用自主研制的光学量子模拟器研究马约拉纳零模的非阿贝尔交换特性,实现了具有拓扑特性的非阿贝尔几何相位,并演示了拓扑量子计算的普适量子门操作。该成果于10月19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

      马约拉纳零模是近年来物理学的研究热点。常见的玻色子和费米子具有阿贝尔统计特性,而马约拉纳零模的特异之处在于它具有非阿贝尔统计特性,可以用来实现拓扑量子计算。问题是怎么才能得到马约拉纳零模呢?很幸运,理论物理学家给出了答案:在一条Kitaev链的两端就蕴含着两个马约拉纳零模。通过测量两条Kitaev链上的四个马约拉纳零模交换时所产生的几何位相(Berry相位),就可以直接反映它们的非阿贝尔交换特性。而几何相位描述了量子系统经过绝热循环演化后初态与末态之间的相位差,在基础物理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均具有重要价值。

      李传锋研究组在前期量子模拟单个Kitaev链上的两个马约拉纳零模的交换操作[Nature Communications 7,13194 (2016)]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主研制的光学量子模拟器的性能,实现了对两条Kitaev链上四个马约拉纳零模交换操作的量子模拟。通过Jordan-Wigner变换,将支持四个马约拉纳零模的费米系统映射到一个六粒子的自旋系统,并利用光子的空间模式对自旋系统进行编码。而不同马约拉纳零模之间的交换则通过一系列耗散过程实现。这些耗散过程提供了对应自旋之间的有效相互作用。两条Kitaev链上的四个马约拉纳零模可以编码一个量子比特。利用交换过程,研究组成功地模拟了编码比特上具有拓扑保护特性的Hadamard门和相位门。并且这两个量子门是非对易的,从而验证了几何相位的非阿贝尔特性。

      马约拉纳零模系统的交换操作并不能实现普适的拓扑量子计算。为实现普适量子门操作,研究组通过将两个马约拉纳零模移动到同一位置并施加适当的实时演化,实现了相位门。Hadamard门和相位门组成了完备的单比特门操作。在通过交换实现的Hadamard门和相位门中,两个马约拉纳零模总是处于不同的位置,它们对局域的扰动是免疫的,具有拓扑保护特性。而在相位门中两个马约拉纳零模会处于同一位置,对此处的局域扰动无法免疫,因而,它不具有拓扑保护性(原则上,此处的局域扰动可通过纠错解决,不会破坏拓扑量子计算过程)。研究组通过在不同的位置施加相位噪声和反转噪声,实验验证了这一重要特性。实验搭建的16模式的空间级联干涉仪有很好的相位稳定性,各类门操作的保真度均大于92%。

      这项工作展示了马约拉纳零模的基本性质,验证了基于马约拉纳零模的拓扑量子计算的基本原理,并进一步拓展了光学量子模拟器的模拟能力。

      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是教授许金时和特任副研究员孙凯。

      上述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安徽省和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大首次观测到非厄米非阿贝尔拓扑转变和狄拉克奇异点》

    • 编译者:AI智能小编
    • 发布时间:2025-06-1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旋磁共振实验室的杜江峰、荣星等人在非厄米物理实验研究中取得了两项重要进展。他们首次在单自旋体系中观测到非厄米非阿贝尔拓扑转变和新型奇异点——狄拉克奇异点,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和《物理评论快报》上。 研究组首先发展了一种实现非厄米哈密顿量的普适方法,并观测到二能级非厄米系统中的手性模式转换现象,进一步在三能级系统中实现了三阶奇异线的观测。这些研究为此次新发现奠定了基础。第一项成果展示了非厄米非阿贝尔拓扑转变现象,实验表明不同类型的奇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该转变,并且能谱编织作为拓扑不变量可以完备刻画该过程。第二项成果为首次实验观测到狄拉克奇异点,这种奇异点附近的本征值为纯实数,且具有线性色散关系,并展示了本征态简并的特性。 这两项工作不仅为研究非厄米系统中的新奇拓扑物理现象提供了支持,还为未来在量子控制和非互异性传输等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研究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王亚教授课题组在高品质金刚石合成与制备上多年的努力,他们成功制备了碳-12同位素丰度高达99.999%的金刚石样品,有效抑制了核自旋热库噪声。 相关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安徽省的资助,并受到广泛关注和评价。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模拟实验中观测到“弦断裂”现象》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9-2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苑震生等首次使用超冷原子光晶格系统实现了对格点规范理论中“弦断裂”(String Breaking)现象的量子模拟,为理解强相互作用体系中的禁闭行为与相变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研究成果以“编辑推荐”(Editors' Suggestion)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并被美国物理学会《物理》(Physics)杂志以“Ultracold Atoms Simulate Breaking Flux Strings”为题作为研究亮点专门报道。 规范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核心框架,不仅是描述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基础,也广泛应用于理解凝聚态物理中的各类强关联多体现象。在高度可控的冷原子量子模拟平台上实现对规范理论的模拟,不仅能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其动力学过程,还能探索粒子对撞机难于达到的实验参数区域中的物理现象。因此,量子模拟器有望为高能物理问题提供新见解,并成为研究凝聚态拓扑相和低能多体物理机制的有力工具。 近年来,研究团队开发了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并对格点规范理论开展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2020年,该团队成功模拟了施温格模型,并实验观测到了局域规范不变性,验证了电动力学中的高斯定律[Nature 587, 392 (2020)];2022年,该团队进一步研究了规范理论中的热化动力学[Science 377, 311 (2022)];最近,该团队还对量子热化和量子相变之间的关联[Phys. Rev. Lett. 131, 050401 (2023)],禁闭-解禁闭相变问题[Nat. Phys. 21, 155 (2025)]等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该团队针对格点规范理论中的弦断裂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量子色动力学中,两个静止色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势随着距离的增加呈线性增长,这一特性使得单个夸克无法孤立存在。然而,当色荷间距超过某个临界值时,系统的能量足以生成一对夸克-反夸克对,进而导致弦的断裂。作为量子场论中的非微扰现象,弦态与双介子态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使得对弦断裂过程的研究极具挑战性。一方面,传统数值计算方法难以精确求解这一过程;另一方面,粒子碰撞实验中也难以对其进行直接观测。基于前期对格点施温格模型中禁闭动力学的研究,该团队搭建了可编程光学超晶格量子模拟平台,将格点施温格模型映射至光晶格超冷原子的玻色-哈伯德模型,通过精确控制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对系统初态的可控制备和多参数演化。通过调节系统演化参数(“费米子质量”与“弦张力”),体系从“弦态”演化至形成粒子对并发生弦断裂的“断裂弦态”,从而完整演示了弦断裂物理过程。更进一步,研究团队通过定量控制系统中费米子质量、弦张力和弦长度之间的关系,提取出了弦断裂发生时的能量共振条件,揭示了弦断裂现象的产生机制。 本工作展示了光晶格量子模拟器在揭示规范理论微观机制方面的潜力,为将实验研究拓展至更高维度和更高对称性的规范模型并深入探索伪真空衰变、非阿贝尔规范理论及拓扑量子相变等关键物理问题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刘颖、博士后章维勇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安徽省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ccepted/10.1103/mwy1-v9hk 《物理》报道链接:https://physics.aps.org/articles/v18/s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