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技术可将二氧化碳直接转化为乙烯,转化率高达26%》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29
  • 化石燃料一直是塑料的先驱,但目前新的研究已经详细描述了一种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乙烯时产量增加一倍的技术,而乙烯是世界上常见塑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石燃料长期以来一直是塑料的先驱,但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及其欧洲合作者的新研究将把化石燃料时代转向二氧化碳。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化前的0.0028%增加到今天的约0.0045%,这些CO2几乎完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这一趋势,再加上化石燃料的有限供应,促使研究人员要去够探索由CO2而不是化石燃料来生产塑料的方法——要像回收塑料那样回收CO2。

    内布拉斯加州的Vitaly Alexandrov及其同事详细介绍了一种基于催化剂的技术,该技术可以将CO2转化为乙烯,且产量增加一倍,而乙烯是最常见的塑料聚乙烯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学助理教授Alexandrov说:“CO2的转化非常重要,这有助于消除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环境中的其他有害物质。”

    铜已经成为将CO2转化为塑性聚合物分子反应中的主要催化剂,当其被施加电压时,便会发挥作用。但一些铜基装置都未能将超过15%以上的CO2转换成乙烯,因此产量太小,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威尔士斯旺西大学的研究人员决定,尝试用不同聚合物涂覆铜,以提高效率。他们发现用聚丙烯酰胺聚合物覆盖后,铜泡沫塑料的转化率从13%上升到26%。

    随后,Alexandrov和博士后研究员Konstantin Klyukin通过内布拉斯加州荷兰计算中心进行了基于量子力学的模拟,以此来解释为什么聚丙烯酰胺的效果会超越其它聚合物。他们发现,聚丙烯酰胺会分解CO2,并将其重新组装成一对键合的C-O化合物,然后稳定这个新分子,因为它驱动进一步的化学反应——最终生成乙烯。

    Alexandrov说:“CO2非常稳定,因为它有非常难断裂的双键,这是将其转换为其他结构时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你不想花太多精力来转换它,因为这是一种低效的权衡。即使研究人员期待进一步提高其效率,它们也着眼于一个更大的目标:将CO2直接转化为塑料袋、容器和薄膜中的聚乙烯。实验主义者想要的一件事就是从一个简单的分子(如乙烯)在一批反应中合成非常复杂的分子。 你放入二氧化碳催化剂,最终得到可出售的聚合物结构。 但是这些分子的结构非常复杂。这是了解我们如何创造它们的第一步。” 原文来自sciencedaily,原文题目:Technique doubles conversion of CO2 to plastic component。

相关报告
  • 《新颖的两步二氧化碳转化技术》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09-27
    • 特拉华大学催化科学与技术中心(CCST)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的两步法来提高二氧化碳(CO2)电解效率,这是一种由电流驱动的化学反应,可以帮助生产有价值的化学品和燃料。 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于8月20日星期一发表在《自然催化》杂志上。 研究小组由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副教授冯姣和研究生马修·朱尼和卫斯理·吕克组成,他们通过建造一种特殊的三室装置获得了研究结果,这种装置被称为电解槽,利用电力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更小的分子。 与化石燃料相比,电力是一种更经济、更环保的方法,可以驱动化学过程生产商业化学品和燃料。其中包括乙烯(用于生产塑料)和乙醇(一种有价值的燃料添加剂)。 “这种新型电解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反应速率获得更高的选择性,这是迈向商业应用的重要一步,”焦说,他同时也是CCST的副总监。 而直接的CO2电解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标准方法,焦的团队将电解过程分为两个步骤,将CO2还原为一氧化碳(CO),然后将CO进一步还原为多碳(C2+)产品。焦健说,这种分两部分的方法比标准方法有很多优点。 焦博士说:“通过将这一过程分为两个步骤,我们获得了比直接电解过程更高的多碳产品选择性。”“序贯反应策略可以为设计更高效的二氧化碳利用过程开辟新途径。” 焦健和他的同事、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助理教授徐秉俊也在推动焦健的研究。在天津大学的研究人员的合作下,焦和徐正在设计一个系统,通过使用碳中性的太阳能发电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焦说:“我们希望这项工作能让人们更多地关注这项有前途的技术,以便进一步研发。”“仍有许多技术挑战有待解决,但我们正在努力解决它们!” ——文章发布于2018年9月25日
  • 《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15
    • 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的封面文章 ,介绍了来自中国的重要成果:新型催化剂可把二氧化碳这一温室气体高效转化为清洁液体燃料——甲醇。该成果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杰教授研究团队完成。   二氧化碳是当今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一种“碳源”,如果能借助科技手段将其“变废为宝”,不仅能缓解碳排放引发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   据介绍,在这种新型催化剂中,铂以原子级别分散在载体表面,从而实现了最大化的贵金属原子利用率,有效降低了材料成本。实用化贵金属催化剂的负载量一般在5%以上,然而,过去的制备手段合成的单原子催化剂负载量很低,整体催化效率不高。该项工作中,科研人员将其负载量提高到7.5%,大大加快了单原子催化剂从实验室走向工业界的进程。   科研人员还发现,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反应中,两个近邻铂原子的催化活性远高于两个孤立的铂原子的活性之和。针对这种“1+1>2”的现象,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单中心近邻原子协同催化”这一新概念,颠覆了人们对单原子之间互不干扰的传统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