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正式运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10-31
  • 由中国和冰岛共同筹建的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18日正式运行。这是我国在北极地区除黄河站之外又一个综合研究基地。

    中国自然资源部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冰岛研究中心主任哈德格里米尔·约纳松以及冰岛教育、科学和文化部代表等人出席了当天的开站仪式。

    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位于冰岛北部凯尔赫,站区占地面积158公顷,现有建筑包括住宅、仓库和观测栋。站区分为生活区、实验区、空间与大气观测区、卫星接收区、无线电主动探测区等功能区。

    考察站能够提供15人住宿、生活、工作必需的各种后勤保障条件,具备多种科学考察能力,能够开展极光观测、大气监测、冰川、遥感等研究,部分建筑改造后还可扩展到海洋、地球物理、生物等学科的观测研究。

    2013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与冰岛研究中心决定共同筹建极光观测台。2017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提出将极光观测台升级为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的设想,在极光观测研究基础上,增加开展大气、海洋、冰川、地球物理、遥感和生物等学科的观测监测任务,冰方表示全力支持。

    目前中国已在南极建设了4个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在北极建立了黄河站,新建的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标志着中国极地考察能力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相关报告
  • 《中国第十三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抵达北极点》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9-10
    • 9月5日13时55分,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作业期间抵达北纬90度暨北极点区域。 考察队在北极点重点围绕大气、水文、生物及海冰情况开展了冰站调查和海洋综合调查作业,填补了我国北冰洋考察在北极点区域调查数据的空白,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区域海冰和洋流变化过程,加深对北冰洋快速变化及其生态响应的认识,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 此次科学考察是党的二十大后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的首次北冰洋科学考察活动,也是我国科考船第一次抵达北极点区域开展综合调查。考察队于今年7月12日从上海出发,预计9月下旬返回国内。
  • 《北极考察队进入冰站作业阶段》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8-17
    • “雪龙”船时8月11日10时,21名科考队员携带多箱仪器设备,乘“黄河”艇前往浮冰区域,开展首个短期冰站作业。这标志着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进入冰站作业阶段。8月12日、13日,考察队分别开展了第二个、第三个短期冰站作业。短期冰站作业共进行13天。   登上浮冰后,记者看到,考察队员有的测量冰面光照反射率,有的钻取冰芯,有的实施大气观测,还有的队员趴在冰雪上,测量融池的面积、温度、盐度等。据首席科学家助理、冰站作业组组长雷瑞波介绍,在11日8个小时的作业时间内,队员按计划完成了所有学科项目所需的现场观测和样品取样。现场布放了1个海冰物质平衡浮标和2个温度链浮标,开展了2个200米测线的航拍,获取了34根冰芯,观测了2个100米的冰厚剖面,获得冰站微塑料积雪样品1个,采集了50升积雪样品,获取了3个点的融池水。当天18时,队员安全返回“雪龙”船,继续向北挺进,寻找下一个适合短期冰站作业的浮冰。在12日进行的第二个冰站作业中,队员共布放了1个海冰物质平衡浮标和1个温度链浮标,获取了33根冰芯,采集了30升积雪样品、2个点的融池水和4个层位的冰下水。   据悉,依据《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现场实施计划》,本次考察期间,将设置长期冰站1个、短期冰站7个。冰站作业涉及海冰物理、冰面气象、水文、光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其间,队员将全面观测海冰融化过程中大气、海冰和上层海洋的多要素参数,为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及其机理获取完整科学数据,同时开展与冰下生态过程及其变化有关的化学、生物等参数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