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脆秆水稻新品种推动破解秸秆还田难题》

  • 来源专题: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6-10-27
  • 中国科学院技术生物所和地方种业公司共同选育出的“脆秆”水稻新品种科辐粳7号,近日通过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组织专家完成的收获期脆秆特性鉴定。专家组认为,这一水稻新品种不但秸秆易粉碎、适合还田,还兼具丰产、抗病虫和“脆而不倒”的特性。

    来自农学、栽培、土壤、农业机械等领域权威专家近日在安徽怀远县龙亢农场,考察了科辐粳7号及对比一般品种天协1号的实验示范田。两品种均处黄熟期,生长正常,无病虫害发生。对比发现,科辐粳7号秸秆刚性较强、折断相对较脆,田间生长整齐一致无倒伏。现场利用奇瑞重工“谷王”收割机(已卸载粉碎装置)进行田间收割作业显示,科辐粳7号秸秆粉碎效果好,长度10厘米以下的秸秆占六成左右,是天协1号的4倍多。

    许多地方仍然被秸秆还田难题困扰。农业专家表示,由于茬口紧、秸秆不易粉碎,农民只能一烧了之。中国科学院技术生物所专家通过离子辐照诱变技术研发了脆秆水稻。近年来,他们不断通过广泛筛选不同抗折力的水稻突变体,育成前期不脆、成熟期表现茎秆脆性、脆而不倒的新品种科辐粳7号,并在一些农业大县开展了农田试种。

    农田种植情况显示,科辐粳7号具有优良的农艺生产性状,正常栽培条件下亩产可达600公斤左右,对稻瘟病表现抗性好,米质优。由于秸秆木质纤维素变化,其秸秆降解时间比正常水稻秸秆缩短约1/4。此外,作为牛羊等反刍动物饲料,脆秆水稻秸秆纤维素减少,营养价值高、口感好、易消化,拓宽了秸秆的利用途径。

    目前科辐粳7号正参加安徽省农委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在全省多地进行产量比较试验、抗病虫鉴定和生产试验示范,旨在更全面评价该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品质、脆秆和抗倒伏性能,为早日进入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 原文来源:http://www.biotech.org.cn/information/143628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再添凡纳滨对虾新品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5-11
    •  近日,农业部公布了2017年通过审定的14个水产新品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海南广泰海洋育种有限公司合作培育的凡纳滨对虾“广泰1号”榜上有名。这是海洋研究所自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后又一通过审定的凡纳滨对虾新品种。   凡纳滨对虾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上世纪末发起并成功引进我国,引进后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研究工作。自2002年开始,海洋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相建海研究员课题组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开始凡纳滨对虾的自主选育工作,并于2009年培育了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新品种,目前已在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海南、广东等多个地区进行了推广养殖,为提高国内良种覆盖率做出了重要贡献。   凡纳滨对虾“广泰1号”是在“科海1号”基础上,运用品系繁育和配套系育种理论,历经7个世代连续培育,获得了快长系、高存活/高繁系、高存活/快长系和高繁系四个具有典型性状特征的专门化品系,进一步利用四系配套技术培育出的兼具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的凡纳滨对虾新品种。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广泰1号”与进口SIS虾苗比较,120日龄虾的生长速度提高16.0%、成活率提高30.0%。该品种适合在全国各地人工可控的海水及咸淡水水体中养殖,在南北方养殖地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培育的3个水产新品种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1-03
    • 近日,农业农村部第863号公告发布了2024年审定的23个水产新品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选育的凡纳滨对虾“广泰2号”(登记号为GS-01-009-2024)、牙鲆“圣航1号”(登记号为GS-02-004-2024)及作为第二完成单位完成的新品种福建牡蛎“前沿2号”(登记号GS-02-005-2024)榜上有名。 凡纳滨对虾“广泰2号”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富花团队联合信邦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渤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培育,是依托团队建立的对虾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针对近年来严重危害对虾产业的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AHPND)培育的专门化抗病新品种,也是国内首个应用全基因组育种技术培育的对虾新品种。该品种历时6年培育而成,抗病能力强、养殖成活率高。我国的对虾养殖产业近年来饱受以AHPND为代表的弧菌性病害困扰,“广泰2号”的培育将为降低对虾养殖弧菌性病害风险、提高养殖成功率提供重要种质支撑,也为推动对虾分子育种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起到重要作用。 牙鲆“圣航1号”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尤锋团队与威海圣航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培育。团队以山东威海海域收集的野生牙鲆为基础群体,以耐高温和生长为目标性状开展群体选育获得子代,再分别以生长为目标性状经连续2代雌核发育获得的生长快群体为母本,以耐高温为目标性状经连续2代雌核发育获得的耐高温群体伪雄鱼为父本,杂交获得。与未经选育的牙鲆相比,其耐温上限、高温期成活率和14月龄体重等都有显著提升,适宜在全国牙鲆主养区水温16℃~27.5℃和盐度20~32的人工可控海水水体中养殖,将为提高牙鲆夏季养殖成活率、扩大养殖范围、促进其产业良性发展提供有力的种质和技术支撑。 福建牡蛎“前沿2号”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撑单位,与青岛前沿海洋种业有限公司联合培育。“前沿2号”以福建诏安群体的福建牡蛎为基础群体,以壳高为目标性状,以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制备四倍体后经连续群体选育获得的四倍体选育系为父本,与经过连续选育的二倍体母本杂交而获得的三倍体。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母本、父本和未经选育的二倍体福建牡蛎养殖群体相比,其壳高、体重以及软体重的生产性能获得显著提升。该品种适宜在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养殖。目前“前沿2号”在以上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在30%以上,有望成为在我国东海等南方海域具有行业统治力的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