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团队在抗赤霉病毒素积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4-26
  • 该研究针对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及其造成的严重真菌毒素污染问题,以及小麦抗赤霉病种质资源匮乏现状,通过在微生物中鉴定赤霉病毒素高效脱毒代谢路径,并利用遗传转化、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方法,解析微生物来源的毒素脱毒基因显著提高小麦抗赤霉病毒素积累的作用及机制,为小麦抗赤霉病毒素生物育种及毒素源头防控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和更有效的策略。

    赤霉病是由病原镰刀菌引起的全球性真菌病害,是目前影响我国小麦高产稳产的首要病害。小麦中抗赤霉病种质资源匮乏,抗病机理复杂,严重阻碍了抗病育种进程。赤霉病的大流行,不仅造成粮食减产,同时导致严重的镰刀菌毒素污染问题,威胁食品和饲料安全。已知的小麦赤霉病菌,都能产生对人、畜有毒的镰刀菌毒素。其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俗称呕吐毒素,是小麦及其制品中最主要的真菌毒素。基于酶催化的C3-异构化是目前已知消除DON毒素危害最为彻底的方式。同时,DON毒素作为关键毒力因子,是镰刀菌在小麦中扩展性侵染所必须的。因此,DON 毒素可作为控制赤霉病的关键靶点,而毒素脱毒基因是具有直接应用价值的抗赤霉病基因资源。

    该研究首先通过对高效脱毒菌Devosia sp. D6-9基因组分析,鉴定了参与DON毒素异构化脱毒的完整代谢路径。通过计算机模拟和位点突变,揭示了脱毒酶通过严格立体选择实现DON异构化的潜在分子机制。毒性分析结果表明,DON毒素异构化脱毒产物3-异构-DON对小麦没有明显毒性,且不能作为毒力因子促进镰刀菌在小麦中的扩展。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小麦中同时表达细菌中参与异构化脱毒两步反应的基因,能够显著提高小麦抗赤霉病扩展和抗毒素积累的能力,连续多代的温室和田间抗性鉴定结果一致,且没有影响受体品种农艺性状。生物学和化学实验证据表明,细菌脱毒基因赋予了小麦通过异构化脱毒DON毒素的能力,从而减少了DON毒素在植株中的积累,相应减缓了镰刀菌在植株中的扩展蔓延,使植株表现出赤霉病抗性。

相关报告
  • 《抗植物病毒先导化合物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0-29
    •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针对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防御体系,探索其化学本质,就有可能发现和研制出靶点更加精准、高效、无毒副作用的先导化合物和新型绿色农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20余年来,一直从事具有化学防御功能的植物天然产物的发现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孕甾烷C21甾体是该专题组首次发现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先导化合物(PNAS,2007,104 (19),8083–8088)。然而,孕甾烷C21甾体的结构修饰以及修饰后化合物的结构-活性关系(SAR)及作用机制尚未得到评估。为此,该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glaucogenin A和C衍生物。活性测定显示,大多数新设计的衍生物其抗病毒活性以钝化为主,其钝化活性显著优于一线农药宁南霉素。SAR分析进一步揭示了3位的取代以及C-5/C-6和C-13/C-18的双键对于维持高抗TMV活性至关重要。此外,这些衍生物不仅降低了TMV外壳蛋白?(TMV-CP)?基因转录和TMV-CP蛋白表达水平,还下调了热休克蛋白NtHsp70-1和NtHsp70-061的表达。随后的分子对接实验表明,衍生物还可与TMV外壳蛋白相互作用,干扰病毒组装。该项研究阐明了孕甾烷C21甾体抗烟草花叶病毒功能是以钝化为主,并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其抗TMV功能。其结果为靶标寻找,以及设计、合成新的候选农药奠定了基础。     目前,研究成果以Design,?Synthesis,?Anti-TMV?Activity,?and?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of?Seco-pregnane?C21?Steroids?and?Their?Derivatives为题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专题组毕业的博士生晏英(现为贵州医科大学副教授)以及贵州医科大学的唐攀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研究员、邸迎彤研究员、贵州医科大学汤磊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 《海洋所在水母毒素致死机制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1-10
    • 日前,美国化学会(ACS)出版的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Top期刊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以封面文章形式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鹏程研究团队在水母毒素致死机制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该研究结果为研制水母蜇伤治疗药物以及应对重症水母蜇伤患者的急救提供理论指导。 水母蜇伤是全球普遍存在的严重的公共健康与安全问题之一。每年由水母蜇伤引起的致伤或致残甚至死亡人数众多,严重威胁滨海地区的游客、渔民、军人等涉海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几年在我国北戴河、营口、大连、威海、青岛等沿海出现多起水母蜇伤致死事件。然而,目前我国尚无应对水母蜇伤治疗和应急的特效治疗药物,对水母蜇伤造成的毒性损伤和致死原因也不甚明了。 为揭示水母蜇伤机理和毒素致死机制以及研制水母蜇伤治疗药物,李鹏程研究团队以白色霞水母毒素为研究对象,运用毒理学和病理学分析方法,结合蛋白质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实验验证等方法,深入研究了水母毒素毒性作用及致死机制。结果表明,该水母毒素可造成血液及心脏、肝脏、肾脏等多器官损伤;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率和血压降低等心脏毒性作用是造成水母毒素中毒身亡最重要的原因。另外,通过进一步研究表明,水母毒液中的金属蛋白酶类毒素在致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该研究结果可为应对重症水母蜇伤患者的急救及研制水母蜇伤治疗药物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文章第一作者为李荣锋博士,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