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思践录 | 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实践》

  • 来源专题: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 编译者: 胡晓语
  • 发布时间:2025-08-06
  • 京津冀地处太行山东侧和燕山南侧半封闭地形,属于弱风区且同处一个空气流场,长期受“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等因素影响,大气污染问题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强化推进蓝天保卫战,京津冀三地落实协同发展战略,通过完善协同机制(如完善三地党政主要领导推进机制、成立并优化协调小组、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推动法规标准协同(立法、规划、标准协同)、强化结构减排(优化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开展区域联合攻坚(实施秋冬季攻坚行动、深化重污染应急联动、协同做好重大活动保障)、强化执法协同(执法联动、推进执法交互共享、创新精准智慧治污)等措施,空气质量取得显著改善,2024 年京津冀地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等指标均有大幅优化。这一实践带来启示,要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系统施治、紧抓关键深化联防联控、保持战略定力推动高水平深度协同,以进一步提升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水平。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c3MDAwNA==&mid=2652275229&idx=1&sn=9c48f28a13f283ab8da3b4a86b2fb3fd&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区大气污染时空格局研究》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9-03-06
    • 客观理解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2+26”城市)空气污染时空格局对于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遥感数据反演的PM2.5浓度产品,利用趋势分析法和重心分析法,揭示了京津冀城市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区2000~2015年大气污染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区域PM2.5平均浓度整体呈现出太行山脉区域较低,太行山脉以东较高的格局,城镇地区明显高于周边地区.(2)2000~2015年区域PM2.5年均浓度总体呈增加趋势,主要表现在2000~2007年,呈显著增加趋势的面积占全区的88.48%,之后呈稳定状态.(3)区域PM2.5污染重心位于衡水、邢台和德州3市交界处,区域北部大气污染较严重.本研究可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和措施实施提供参考与支持.
  • 《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被纳入联合国环境署“实践案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03
    • 11月30日上午,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主办城市系列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专场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2021年,海淀、怀柔荣获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平谷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目前,北京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已经覆盖延庆区、密云区、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等五个生态涵养区,并辐射到中心城区,打出了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金名片”。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建华介绍,“十三五”以来,北京市聚焦细颗粒物(PM2.5)污染,深化“一微克”行动,以超常规的措施和力度治理大气污染,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被纳入联合国环境署“实践案例”。 先行先试贡献“北京经验” 在环境监测、污染源监管等方面,构建“智慧+环保”监管新模式,建成“天空地”一体化、智能化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系统,实现对街道(乡镇)颗粒物监测全覆盖;搭建全国首个重型汽车在线监控平台、建成全市统一的扬尘视频监控平台、创新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道路尘负荷走航监测;利用“热点网格”技术,实现精准识别、精准执法。绿色发展成果丰硕。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 能源结构绿色低碳,大力推进能源清洁化战略,燃煤消费总量不断下降,基本实现平原地区“无煤化”,优质能源占比逐年提高。车辆结构绿色优化,疏堵结合累计淘汰老旧机动车112.5万辆,推广新能源车48.5万辆,国五及以上排放标准机动车占比达70%,机动车结构达到历史最优。 2021年北京市继续深入推进“一微克”行动,截至10月底,PM2.5累计浓度32微克/立方米,创下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优和在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中最优的“双优”成绩。其他三项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硫(SO2)浓度已连续多年仅为个位数,远优于国家标准,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民“蓝天”幸福感显著增强。 2020年,北京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0.41吨,比2015年下降了26%以上,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20.5%的“十三五”任务,为全国各地低碳城市建设贡献了“北京经验”。比如,发起“首都头部企业低碳发展倡议”,推动头部企业积极履行减碳社会责任,探索实践率先示范,如排水集团积极做好低碳运营的“减法”和开发利用再生能源的“加法”,被选为全国低碳发展典型案例。汇集国际经验,展示北京实践,连续5年举办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为推动国际大都市携手应对环境挑战、共同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 生态文明建设亮出“金名片” 减排扩容,EI指数连年攀升。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污染减排“减法”的同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南水北调、平原区百万亩造林工程及其他绿化工程,做好扩大环境容量的“加法”,生态环境状况稳步向好。“十三五”期间,北京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连年攀升,由2015年的64.2增长到2020年的70.2,增长9.3%。 加强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0年北京市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实地记录各类物种5086种,发现70种北京新记录种。2021年6月5日起《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实施,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内容纳入市委生态文明委年度重点工作,把开展本底调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同部署、同落实。 绿色发展,亮出“金名片”。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重要抓手,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实践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2021年,海淀、怀柔荣获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平谷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目前,北京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已经覆盖延庆区、密云区、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等五个生态涵养区,并辐射到中心城区,打出了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金名片”。 “十三五”期间,京津冀三地加强区域生态保护协同,率先从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控等方面取得突破。在协作机制、统一立法、联合执法等多方面展开深入合作,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突破。协同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下大力气压减燃煤、调整产业结构、治理机动车排放。加快了天蓝、水清、地绿的绿色发展,群众的“蓝天”幸福感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