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名都”的双链耦合效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0-21
  • “现在我一有新的想法,第一时间就想到淄博。”说这句话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产化舰用燃气轮机总设计师闻雪友又一次赶到了有“新材料名都”之称的淄博。

      在10月16日—19日举行的第一届中国(淄博)新材料产业国际博览会暨第十九届中国新材料技术论坛上,他感叹“每一个新想法,企业都能很快实现”。

      这次“博览会+论坛”,成为淄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生动实践。这座曾经传统产业占70%、重化工占传统产业70%的老工业城市,认清历史定位,厘清发展思路,正在多点赋能、积极建设产业友好型城市,为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注入新能量,实现高质量发展。

      凤凰如何涅槃

      紧邻济南,历史上曾是齐国故都,这是多数人对山东淄博的印象。作为一个工业发展超百年的老工业城市,淄博是我国第16个工业总量过万亿的城市,工业门类齐全。

      依资源而兴的淄博面临时代抉择。因资源枯竭,又无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便利,一度陷入“旧动能不管用,新动能不会用”的窘境:2018年淄博GDP排名滑至全省第7,一年流失人口近万……

      凤凰涅槃,加速崛起。

      “对淄博这样一个重化工业型、资源枯竭型老工业城市来说,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最紧迫的就是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说。

      淄博人明白,比机遇更重要的,是发现机遇和把握机遇。

      去年年底,为深入落实中央新发展理念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部署要求,中共淄博市委提出实施产业赋能、科教创新赋能、改革开放赋能、文化赋能、生态赋能“六大赋能”行动,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功能。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2020年1月,淄博市委市政府推出推动新旧动能转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四强”产业攀登计划。作为淄博市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新材料产业被视为“王牌”。

      针对新材料产业,淄博提出:聚焦共性技术高端突破、终端产品加速裂变,着力推动新材料向先进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特色金属新材料三大领域攻坚突破,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和创新策源地;力争到2021年,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先进陶瓷有机氟硅、高性能工程塑料、高端耐火材料等优势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200亿元,石墨烯、3D打印、纳米材料等战略和前沿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

      氢燃料电池膜、“至纯”减反射玻璃、抗病毒面料……展会上一项项高精尖新材料新技术让人印象深刻。

      在论坛举办到第19个年头上,一组数字也印证着淄博新材料产业的活力:截至今年6月底,该市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增加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8.54%,占到“四强产业”的61.3%,同比增长3.7%,比“四强产业”增速高0.4个百分点。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尽管淄博工业门类齐全,新材料涉及的门类也比较多,但是整个产业链还不是很完备。”淄博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博览会暨论坛组委会办公室主任于秀栋表示,此次博览会也是致力于提供一个平台,进一步加深淄博企业与市外企业的交流,弥补自身不足,提高本地新材料企业与外部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2019年底,江敦涛曾指出淄博是一座“价值被严重低估的潜力股”。现在,淄博正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创新技术、社会资本、高层次人才等优质资源要素不断涌入。34名院士、42名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97所高校200余名专家教授集体现身,使得本次论坛创历史之最。

      另外,今年新材料论坛最大的亮点就是与博览会与论坛齐驱并进,统筹整合了高校院所、企业、资本、智库资源,构建与淄博新材料产业交流合作、创新发展的新平台。

      产业找到了新技术,院士专家的核心技术找到了落脚点,各取所需,“百年好合”的故事不断上演——仅仅在论坛开幕式上,就有20个重大项目当场签约。

      科学家和专家聚到一块儿,客商和厂商坐在一起,让信息、人才、资金、技术、服务都流动起来,让淄博真正成为一个新材料产业的聚集高地,加速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服务链的深度融合,并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注入长久的澎湃动能。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淄博拥有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512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家、院士工作站5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71家、重点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2家……2019年底,总规模325亿元的国家新材料母基金也落地淄博。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0-10/19/content_455280.htm?div=-1
相关报告
  • 《我成功制备出强磁电耦合效应新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05
    • 科技日报讯(记者俞慧友)磁性和电性是材料的两种基本功能属性。如何将电、磁两性“集成”到同一体系中,并实现磁场与电场对两种属性的调控,是未来先进多功能电子器件的重要研究方向。近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龙有文团队,通过自主研制的独特高压高温实验装置,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同时具备大电极化和强磁电耦合效应的新型单相多铁性材料BiMn3Cr4O12。这为开发下一代信息存储器、可调微波信号处理器、超灵敏磁电传感器、磁电换能器等带来了潜在利好。该成果,11月21日发表于国际著名材料期刊《先进材料》,成为当期内封面重点推荐的科学进展。 日常广泛使用的半导体与磁记录/存储器件,通常只能“单独”利用材料的电学或磁学性质。要让材料同时具备磁电两性,理论上可通过合成磁电多铁性材料实现。不过,现有单相多铁性材料,无法兼备大的电极化和强磁电耦合效应,从而大大阻碍了其潜在应用。 龙有文介绍,以往此类材料的制备,通常在常压条件下进行。此次,团队突破常规限制,利用自行搭建的独特高压高温实验装置,在高达8万大气压的超常规实验条件下,首次成功制备出新型多铁性材料BiMn3Cr4O12。在该体系中,三价铋离子的引入,在较高温度下诱导出了具大电极化的铁电相变。随着温度降低,三价铬、锰磁性离子先后形成了长程磁有序结构,分别诱导出第一类和第二类多铁相。这两类多铁相的罕见共存,让材料兼具了大电极化和强磁电耦合效应。同时,该新材料还可单独调控两个铁电相,实现四重铁电极化态的转换,为多态存储提供可能。
  • 《宁波材料所在强耦合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19
    • 强耦合是存在于两个以上系统中相互作用的自然现象。当强耦合产生时,其系统在某些方面的特性与原始特性相比将会出现巨大差异,例如光学响应、电学响应与振动响应都会在强耦合时发生明显的改变。由于现阶段缺乏对此类现象的深入研究,导致其很难充分在实际问题中得到应用。但强耦合现象时材料特性产生的诸多变化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例如目前有研究表明利用强耦合现象可以对生物科技材料的化学反应速率与荧光光谱特性进行改性,从而满足所需的要求。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属慈溪医工所Remo课题组与意大利技术研究所(IIT),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美国)和中国吉林大学多方展开合作,通过研究改变J-聚合体中(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的浓度对强耦合现象的作用,深入了解了强耦合的作用机理。具体来说,研究者通过遵循静态和动态的研究方法,得到了达到Rabi分裂(高耦合强度)的最优条件。此项研究成果对将强耦合现象由基础科学转化为应用科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该研究中,由动态分析方法得出的结果表明,建立一套完整的、可预计此类系统特性随时间变化的模型对强耦合现象的应用至关重要。   图1展示了在纳米结构器件与J-聚合体分子之间发生的强耦合现象。图1(左)为纳米结构器件的SEM图像,可以看出在金板表面规律排布着纳米孔(标尺为310 nm);图片中还包含了器件的示意图,纳米器件与J-聚合体分子具有相似的波长响应(约为630 nm);J-聚合体吸收峰与吸收峰强度随浓度的变化规律为,峰位均在630 nm周围,吸收峰强度随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图1(右)为J-聚合体与纳米器件组合后的吸收光谱图,可以看出,材料本征的吸收峰消失,新出现的吸收峰在570-600 nm与650-700 nm之间,吸收峰位置随聚合体浓度提高而发生更强的分裂。近年来,对于此种分裂的增强机理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此项研究成果将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指导性的意见。   该成果已发表在学术期刊Nanoscale上(IF=7.4)。标题为“The role of Rabi splitting tuning in the dynamics of strongly coupled J-aggregates and 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 in nanohole arrays”(DOI:10.1039/C6NR0158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