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垃圾不仅影响着沿岸海域景观和环境,漂浮的垃圾也会影响船舶的正常行驶。在人迹罕至的深海海底和极地发现的海洋垃圾,不仅直接影响到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同时也会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渔业等经济活动。
日本海洋科技中心国际海洋环境情报中心利用无人潜器和潜水调查船拍摄的影像和图片,拟建立深海生物与海底影像数字图书馆(JAMSTEC E-library of Deep-sea Images),但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对海底垃圾进行了详细分类,提取出海底垃圾信息,完成了“深海碎片”数据库并上线公开服务。
与深海生物一样,深海垃圾的形态在日常生活中是见不到的,因此,期望该数据库能增进理解垃圾形态与地质、地形以及生态系统间的关系,发挥环境问题的教育功能,以及应对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海洋垃圾问题。
早在1982年,“深海2000”载人潜水调查船在执行潜海调查时,拍摄到了深海生物、地质地形、观测仪器的设置以及深海环境下实验状态等影像,但同时也捕捉到了各潜航调查点的深海海底垃圾。时隔10年,1991年“深海6500”载人潜水调查船在调查过程中,在日本海沟约6280m的深处发现了人体模型的头部,第二年又再次看到了这个模型的头部。1998年无人探测仪kaiko在1万多米的深处拍摄到了一只塑料袋。
截止目前,“深海碎片”数据库共收集到总计时长超过3万小时的视频,130万张以上的图片,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公开使用。
与漂浮在海面以及海岸的海洋垃圾不同的是,了解深海垃圾在海底状况的机会更难得,因此获取这些影像数据尤为珍贵。
由于在海底垃圾周围也观察到了有存活的深海生物,这更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垃圾对深海生物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而且还有可能从海底裂缝中密集的各种垃圾的形态去掌握地形地质与垃圾蓄积之间的关系。并希望通过海流模拟能够推算出海底垃圾的来源以及在海底的分布,为海洋环境问题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法。
数据库链接:
http://www.godac.jamstec.go.jp/catalog/dsdebris/e/index.html
(陈春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