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科重庆研究院高精度探地雷达助推“矿井地质透明化”》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9-20
  • 近日,中国煤科重庆研究院研发的“防爆雷达地质构造精细探测技术”经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成果鉴定,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地质透明化是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基础。为了解决煤矿掘进、回采过程中的地质问题,尤其是地质小构造的精细探测问题,自上世纪70年代起,重庆研究院在国内率先开启了矿井地质雷达技术及装备研发工作,先后研制了KDL-A、KDL-2、KDL-3、KDL-4、KJH-D等系列防爆探测雷达,实现了煤矿井下地质小构造的高精度、大深度精细探测。

    高精度探地雷达采用大功率脉冲式高频电磁波发射技术、微弱反射电磁波信号超高次高速叠加采集技术及属性提取与多参数综合分析的处理解释技术,具有高探测效率、非接触无损性、广泛适用性、强抗干扰性、高分辨率、结果直观等特点;可应用于煤矿掘进工作面前方、侧帮、顶底板方向的地质小构造的精细探测,及薄煤层带、煤层夹矸等异常地质信息的探测,还可应用于煤层层间距、顶底板剩余煤厚的有效探测。目前,最新型号KJH-D(A)防爆探地雷达已在山西、河北、陕西、安徽等地煤矿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下一步,中国煤科重庆研究院将继续践行”致力安全科技,提升生命保障”企业使命,为推进煤矿智能化、地质透明化技术进步,保障煤矿安全高效生产而不懈奋斗。

  • 原文来源:https://coal.in-en.com/html/coal-2635085.shtml
相关报告
  • 《810米!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成功攻克煤矿井下长距离水害超前探测技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1-02
    • 近日,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自主研制的YCSZ煤矿井下钻孔瞬变电磁技术与装备在陕西桑树坪煤矿成功实现810m远距离超前探测,打破了煤矿井下掘进工作面最远水害超前探测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长掘长探”水害超前探测技术日趋成熟,具备了支撑保障巷道快速安全掘进的条件。 多年来,煤矿井下巷道掘进和探测沿袭传统的工作模式,但传统的工作模式存在掘进与探测距离短、物探与钻探分别施工、探测与掘进串行作业等问题,难以适应日前巷道快速掘进的新需求。西安研究院基于钻探、物探一体化的技术思路,提出煤矿井下巷道快速掘进“长掘长探”、探钻一体、探掘并行的工作模式,此模式通过采用“定向长钻孔+钻孔物探”,克服了传统掘进巷道超前探测存在的“短掘短探”、探钻分离、探掘分离等不足之处,可为煤矿井下巷道智能快速掘进提供地质保障。 要实现巷道快速掘进“长掘长探”,最大的技术瓶颈是在钻孔中实施一次性远距离超前探测。项目组确立了以瞬变电磁为基本原理的煤矿井下狭小空间远距离探测技术思路,研发出孔中极小线圈发射、三分量接收的瞬变电磁场工作装置,让实现孔深近1000m的超前探测距离成为可能。项目组攻克了远距离钻杆推送、大功率发射、三分量高精度数据采集、远距离数据同步和异常体空间定位等多个行业难题。项目组采用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AI算法的数据反演和定位方法,有效识别异常体的空间方位,提高了异常体定位精度,实现全空间地质异常体的空间立体成像,最终形成了可以实现钻孔径向30m、深度近1000m的探测范围的长距离定向孔瞬变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满足巷道快速掘进的长距离探测、长时间掘进需求。 桑树坪煤矿北二240专用回风巷在巷道掘进过程中涌水量异常,有逐渐变大迹象,对巷道安全掘进造成威胁。西安研究院通过在邻近的北240辅运巷施工探水专用钻孔,采用钻孔瞬变电磁技术与装备,对回风巷前方810m、巷道中线径向30m范围内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超前探测,预警有2处赋水异常区,其中1号异常区预测范围孔深250-320m,实际揭露出水位置为孔深312m,在提前采取安全预防措施情况下,成功避免了一次涌水事故,同时为矿方节约短距离超前钻探成本300余万元。 本次技术攻坚首次实现了长度超过800米的孔中瞬变电磁探测,为实现煤矿水害防治工作逐渐由过程治理为主转向源头预防为主、由局部治理为主转向区域治理为主作出了突出贡献。
  • 《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首套三维可视化随采随掘数值模拟平台正式上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4-01-05
    • 国际能源网获悉,近日,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智探所技术团队成功研发“三维可视化随采随掘数值模拟平台”。这是该技术团队在随采/随掘监测系统开发后的又一重大技术突破,这一平台的问世为煤矿井下透明化工作面的高精度构造探查和地质模型建立提供了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持。 三维可视化随采随掘数值模拟平台利用GPUs实现了两个数量级的加速比,使计算效率比原来提高了100倍;同时,基于VTK技术实现了地震波传播的可视化,使研究人员对不同震源、不同地质构造下波场传播机理的分析变得非常方便;此外,利用该平台还可进行集中力源、剪切力源、滚筒式采煤机、横轴式/纵轴式掘进机等震源的数值模拟,实现了槽波、随采、随掘、微地震、地面地震、VSP和井间地震等波场的数值模拟。 该数值模拟平台为研究人员研究不同类型的采集机、掘进机(如纵轴式、横轴式)等震源所对应的地震波传播机理和不同地质构造(入断层、陷落柱、应力集中区和破碎带等)所对应的波场响应特征提供了高效且便利的工具,为随采、随掘和随钻等智能探测新技术在观测系统布设、采集参数设置、处理技术研发等提供了依据,将有效推动新技术的进步。 随着该平台的上线,从事智能探测这一新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将更加高效地进行三维地震波数值模拟实验,研发出更精准的智能探测技术,为透明工作面建立高精度地质模型提供了更科学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来源:中国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