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纪录的 2022 年预示着英国未来的气候 》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 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7-28
  •     英国气象局最新的“英国气候状况”报告今天发布,在长期气候记录的背景下研究了 2022 年的天气。该报告强调了英国的气候如何继续变化,最近几十年比20世纪更温暖,更潮湿,阳光更充足。尽管与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相比,英国的变暖速度大致一致,但观测表明,在英国,极端温度的变化速度远远快于平均温度。

       2022 年不仅是英国记录 40°C 的第一年,也是自 1884 年以来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世界上最长的仪器温度系列可追溯到1659年,英格兰中部温度(CET)记录,也记录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 原文来源:https://noc.ac.uk/news/record-breaking-2022-indicative-future-uk-climate
相关报告
  • 《2023年破纪录的气温终于有了答案》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09
    • 2023年和2024年的气温记录多次被打破,并且这两年的平均气温均比工业化前的水平高出约1.5°C。尽管气候变化和厄尔尼诺现象是导致气温上升的部分原因,但两者不足以完全解释如此异常的高温。 现在,科学家有了答案。近日,一项发表于《科学》的新研究表明,研究人员认为2023年低层云量的急剧减少降低了地球的反照率——即地球将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的能力,从而导致气温升高。 自1970年代以来,地球的反照率一直在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极地冰盖融化。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的Helge Goessling及同事对卫星数据的分析显示,2023年的行星反照率创下了历史新低。 随后,他们结合天气观测和建模了解下降原因时发现,2023年低层云数量急剧下降,这种变化在大西洋尤为明显,后者在2023年经历了一些最不寻常的极端温度。 “我们能够了解云层实际变化的位置,以及大气中的高度,”Goessling 说。“非常显著的是,这种云量减少主要发生在低层。” 这些发现或许可以解释科学家在背景气候变化和2023年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之外,长期未解的额外0.2°C的热量缺失。Goessling指出,“这是拼图中的一块,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块。”尽管该研究仅评估了2023年的数据,但其发现也可能解释2024年全球气温在厄尔尼诺消退后,仍然居高不下的原因。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 Paulo Ceppi 表示,这项研究很及时,因为气候科学家们渴望了解最近创纪录高温的驱动因素。“我认为他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论据,即反照率的变化,特别是低云的反照率变化,是辐射收支变化的主要因素,并且也是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Ceppi说。 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低空云会消失。总体上,有三种解释,一是全球气溶胶污染减少,这有助于云的形成和持续;其次,这可能是全球变暖的结果改变了云层的行为方式;第三,或者它可能只是气候的自然变化。 了解这三个因素中哪一个因素占据主导地位至关重要,因为它会影响地球气候对温室气体污染的敏感程度。如果云层减少是气候变化的反馈结果,那么这种影响将在未来几年加速,使全球气温高于预期。“这个答案对我们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期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Ceppi说。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q7280
  • 《2021年度全球海洋变暖报告发布:海洋增暖“又双叒叕”破纪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1-15
    • 1月1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科学数据中心共建单位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美国国家环境信息中心等全球14个研究单位23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在《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AAS)以Letters的形式发布了国际首份2021年海洋变暖报告。新数据表明:2021年海洋升温持续——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一年。同时,地中海、北大西洋、南大洋、北太平洋海区温度均创历史新高。 全球变暖90%以上的热量储存在海洋中,且相比常用的地表温度等指标,海洋热含量受自然波动的影响小,成为判断全球是否变暖的最佳指标之一。最新IAP数据表明,2021年全球海洋上层2000米吸收的热量与2020年相比增加了14乘以10的21次方焦耳,这些热量相当于中国2020全年发电总量的约500倍。而过去80年中,海洋每一个十年都比前十年更暖;并且变暖随之引起了一系列严峻后果,包括推升全球海平面、降低海洋二氧化碳吸收效率、增加海洋热浪发生概率、强台风/飓风更多、极端降雨更多等等,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 报告还指出,海洋变暖在南大洋、中低纬度大西洋、北太平洋等区域更为剧烈。为探究其原因,作者使用了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地球系统模型(CESM)的独立强迫实验,揭示了不同强迫因子对海洋变暖的贡献。实验表明,温室气体增加是驱动海洋变暖空间结构的主要原因,此外工业和生物气溶胶、土地利用等对海洋变暖也有一定的影响。 尤其需要重视的是,海洋对大气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较为缓慢和滞后,过去的碳排放导致的海洋变暖等影响将持续至少数百年之久;这一现象凸显了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团队指出,需要充分将海洋变暖的影响纳入气候风险评估、气候变化影响和应对当中。 研究团队同时发布了两个国际机构的2021年海洋热含量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IAP/CAS海洋观测格点数据,以及来自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NOAA/NCEI)的NCEI格点数据。数据下载链接:http://www.ocean.iap.ac.cn/,http://msdc.qdio.ac.cn/,https://www.ncei.noaa.gov/products/climate-data-records/global-ocean-heat-content。    论文作者团队包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里京、V. Gouretski、谭哲韬、朱江;美国圣-托马斯大学J. Abraham;美国大气研究中心K. Trenberth(AGU/AMS/AAAS会士)和J. Fasullo;美国宾州州立大学M. Mann(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国家环境信息中心团队T. Boyer、R. Locarnini、A. Mishonov、J. Reagan;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李元龙、张斌;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于福江、陈幸荣、万莉颖;意大利国家新技术中心F. Reseghetti;意大利国立地球物理与火山学研究所S. Simoncelli;河海大学宋翔洲;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陈更新。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XDB4204040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2017YFA06032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6202)、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COMS2019Q0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Cheng, L. J., J. Abraham, K. E. Trenberth, J. Fasullo, T. Boyer, M. E. Mann, J. Zhu, F. Wang, R. Locarnini, Y. Li, B. Zhang, Z. Tan, F. Yu, L. Wan, X. Chen, X. Song, Y. Liu, F. Reseghetti, S. Simoncelli, V. Gouretski, G. Chen, M. Mishonov, J. Reagan, 2022: Another record: Ocean warming continues through 2021 Despite La Ni?a Conditions. Adv. Atmos. Sci..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376-022-14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