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制出世界首台新型岩石力学试验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liuzh
  • 发布时间:2018-12-12
  •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晓研究员领衔,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北京交通大学等单位研究人员共同组成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能加速器CT可旋转式岩石力学刚性伺服试验机,揭开了岩石破裂演进之谜。

相关报告
  • 《我国团队研制出世界首个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6-12
    •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量子实验室研究团队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合作,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这是电子科技大学“银杏一号”城域量子互联网研究平台取得的又一项重要进展。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是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让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研究团队通过迭代电子束曝光和干法刻蚀工艺,攻克高质量氮化镓晶体薄膜生长、波导侧壁与表面散射损耗等技术难题,在国际上首次将氮化镓材料运用于量子光源芯片。 目前,量子光源芯片多使用氮化硅等材料进行研制,与之相比,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在输出波长范围等关键指标上取得突破,输出波长范围从25.6纳米增加到100纳米,并可朝着单片集成发展。 “这意味着,‘量子灯泡’可以点亮更多房间。”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天府绛溪实验室量子互联网前沿研究中心主任周强解释,通过为量子互联网的建设提供更多波长资源,可以满足更多用户采用不同波长接入量子互联网络的需求。 就在一个多月前,该团队将光纤通信波段固态量子存储的容量提升至1650个模式数,突破了该领域的世界纪录。接连取得研究进展,将进一步为大容量、长距离、高保真量子互联网的建设提供关键器件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期刊发表。
  • 《科学家研制出世界首个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的动物模型》

    • 来源专题:病毒性肝炎防治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14-12-19
    • 美国NIH的Harvey Alter在40年前首次描述了非甲非乙病毒性肝炎 (NANBH),美国Chiron公司的Michael Houghton团队27年前就克隆出丙型肝炎病毒(HCV)并推出HCV的检测技术,HCV诊断和治疗走了近半个世纪。尽管如此,由于HCV经血感染通常无症状,加上经济和医疗水平较低国家和地区的丙肝防控能力低,全球现有近2亿人、我国有逾4千万人携带HCV。慢性丙肝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主要凶手,HCV的大流行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公共卫生的巨大负担,人口健康的重大威胁。   尽管慢性丙肝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但用药毒副作用大,停药病毒又反弹,而新药的投放速度远赶不上病毒耐药变异株的出现,人类彻底清除HCV还只是个梦想。更令人担忧的是,像艾滋病毒一样,研发针对这类高度变异并能逃逸免疫杀伤的RNA病毒的疫苗难度很大。在过去的10年里,科学家一直探索HCV感染的动物模型。然而,HCV只感染人类和黑猩猩,人们试图建立的各种实验小鼠模型,要么HCV病毒无法复制,要么小鼠的免疫系统有缺陷,要么没有慢性丙肝的病理出现。因此,研发出HCV持续感染动物模型,用于探明HCV如何持续感染和造成肝损伤,用于疫苗和药物的研制。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所唐宏、陈新文研究组经过多年合作,大胆利用免疫系统完整的小鼠,成功研制出世界上首个丙型肝炎病毒(HCV)持续感染、完整反映HCV感染自然史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进展的动物模型。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27日以封面论文在线发表在Cell Research 杂志上。   参与研究的博士生陈继征指出,“这样的小鼠肝脏细胞上通过转基因技术表达了HCV进入肝细胞的两个受体分子CD81和OCLN,从病人血清中分离的HCV病毒能进入小鼠肝细胞并高度复制。小鼠肝脏和外周血均出现了病毒血症,并已经持续近2年”。更为诱人的是,另一位参与研究的赵洋助理研究员指出,“80%的小鼠都能被HCV持续感染,并出现了典型的HCV急性感染和慢性病理进展,包括感染后1个月出现的脂肪肝,3个月开始出现的肝纤维化,和6个月出现的肝硬化。这在其他动物模型中,包括黑猩猩,都是无法想象的”。另一位团队成员张超博士生补充道,“我们已经能在小鼠中观察到HCV是如何逃逸免疫系统,抗病毒药物又是如何降低病毒滴度了”。   陈新文和唐宏指出,这项成果得益于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体现了武汉病毒所和生物物理所两个科研团队的精诚合作,体现了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牛俊奇教授团队合作的优势。这个模型的成功,不仅为揭示丙肝的致病机制提供了迄今最先进的材料,而且将从根本上推动丙肝防治的疫苗和药物研发,将是中国科学家对威胁人类社会的重大传染疾病研究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