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专家谈机器人与工业4.0》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5-11-04
  •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同时中国也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机器人研发队伍,我们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与技术如何发展突破,国家层面上在考虑些什么,我们的专家们在想着什么,我们的企业在做着什么。

    刘进长:中国机器人发展现状和趋势

    作为国家科技部,国家高新技术发展研究中心的机器人项目主管,刘进长在宏观层面上了解国家政策,直接推动设计国家政策而引领组织相关的技术公关;在微观层面上了解国家产业技术发展细节、需求。

    刘进长的分享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我国机器人的发展概况,第二是我国机器人发展的最新成果,第三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进展,最后是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

    首先关于我国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刘进长表示,随着我国在2011年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其实是大而不强的,无论从质量、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都落后于欧美,另外,在人口红利逐渐丧失,环境污染压力加大,制造业转型势在必行。

    那么中国的制造业路在何方。刘进长认为,通过智能制造,实现绿色制造,使中国的制造业重新振兴,制造业转型必须要有机器人的支持,机器人正是我们智能制造业的核心。当然,除了制造业转型需要机器人,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将机器人的帮助。因此,可以说,机器人的发展在国内的火热是有着巨大的需求的。

    第二,国内机器人发展的最新成果,第一,我们的机器人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第一个是人才和技术基础,国家支持计划,863计划一直支持到现在,现在还有一批课题正在研发当中,经过这些年,我们成功地研究出来了6千米水下机器人。十二五期间,我们在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包括医疗,包括危险管理都做了非常多的工作,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另外,我们国家在产业上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现在有78家上市公司,开始从事机器人产业。

    第三,科技体制改革的进展,为了使我们整个产业链部署,产业链打通,我们从原来横向部署的三大计划,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现在到了重点专项支持,从产业链打通,来支持我们国家经济的转型。

    最后,下一步会将互联网和制造业结合,发展工业互联网,依旧会以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为主体,然后从我们产业链部署当中把机器人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来共同推广。

    赵杰: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现状与思考

    哈尔滨工业大学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机器人产业族群,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的赵杰的分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2014年我们国家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情况,第二是他对我国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一些思考。

    我们国产的机器人2014年也有非常大的进步,2014年较2013年增长了56%,我国整个市场2014年的新增装机量达到了57000台,占到世界总装机量的十分之一。同时外资企业,在华销售的工业机器人总量接近41000台,比去年增加了49%。国产机器人的销售达到了近17000台,比2013年我们国产机器人的装机量增加了78%。

    总结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特点主要有三点,第一,市场需求非常大,2014年我们将继续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而且新增装机量由占全球新增装机量的1/5上升到了1/4,预测未来5年我们还将会以每年25%的比例来增长。第二,制造产业链低端成为一个应用重点。汽车行业将不再是工业机器人最大的需求行业,电子制造业、食品等行业将成为工业机器人需求的登高点。按区域的需求来看,同时也呈现出了沿海高于内地的需求,民企高于国企,中低端高于高端需求的趋势。第三,在制造产业链当中的低的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制造的产业也成为我们目前国产工业机器人突破的重点。

    总结完2014年工业机器人的产业情况,赵杰也谈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他认为未来五年是我们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期,如果这五年我们不把很多事情解决掉,还走在低端重复道路的话,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的路会越走越窄。第二,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瓶颈问题,这个瓶颈不是一些核心部件,而是我们需要去思考我们工业机器人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哪项核心技术没有攻破,为什么我们产的工业机器人的性能就比别人差。第三,现在我国工业机器面临性能与价格的双重压力,性能比别人存在差距,成本上又跟国外产品接近。第四,工业机器人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做国产,我们一看,千篇一律,我们能不能在结构形式、驱动方式、控制方法上,能不能去想一想,有所创新。第五,未来的产业,我们目前的传统机器人将跟新一代的机器人出现并存的局面,互相无法替代。.

相关报告
  • 《工业4.0带来机器人的进化》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5-11-04
    • 日本在机器人生产、应用、主要零部件供给、研究等各方面依然在全世界处于遥遥领先的优势,依然保持“机器人大国”地位。数据显示,2012年,日本机器人产值约为3400亿日元,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50%,安装数量(存量)约30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 .   机器人的价值,最开始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而受到全球认可的。尤其是,主要需求领域的汽车与电子制造产业中,机器人的安装使用,带动了生产效率的大幅增长。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工业可编程控制器等的创新和应用,推动了制造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德国“工业4.0”战略旨在通过深度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物理系统等技术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伴随德国工业4.0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生产制造领域的工业机器人将成为智能制造的主力军,因为制造业是机器人的主要应用领域。在生产过程自动化中大量采用了机器人,例如,如今的汽车产业、电子制造产业的大规模量产技术中,大量采用着各种机器人;另一方面,Google等互联网企业向机器人产业的涉足,为机器人产业环境带来了剧变。这些变化,将使机器人开始应用大数据实现自律化,使机器人之间的实现网络化,物联网时代也将随之真正到来,机器人也将不断地升级为智能机器人。   目前,日本在机器人生产、应用、主要零部件供给、研究等各方面依然在全世界处于遥遥领先的优势,依然保持“机器人大国”地位。数据显示,2012年,日本机器人产值约为3400亿日元,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50%,安装数量(存量)约30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而且,机器人的主要零部件,包括机器人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重力传感器等,占据90%以上的全球市场份额。   但是,我国工业机器人主要集中应用于汽车、电子信息等行业,主要是嵌入到大规模的生产线中的工业机器人。未来的机器人,将更多的应用于三品产业(食品、化妆品、医药品)行业,以及更广泛的制造领域、各种各样应用环境的服务领域、中小企业等。为此,未来的机器人发展,不是那种大型的用于焊接与喷漆的生产线专用机器人,而是研发更小的、广泛应用的机器人,同时适用于中小企业的性价比较高的机器人。也就是,要根据各种领域的实际需求,灵活改变机器人。   为了加速机器人的普及应用,机器人供应商、系统集成商、用户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位。与以往不同,这三者完全可以形成一种可共赢、可获取高附加值的关系。届时,他们能够发挥各自的创造力,形成凝聚力与竞争力,一边兼顾成本结构,一边共同致力于提升竞争力所需的技术开发。.
  • 《在工业4.0时代 我国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掌握了多少》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11-21
    •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同比增长了21.7%。按照中国机器人联盟统计的数据,2015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共生产销售22257台,同比增长了31.3%。自主品牌的增长幅度要高于整个机器人行业增长的幅度。   产品种类虽然多,但目前国内机器人的整体制造能力尤其是工业机器人,还有不足之处。南京埃斯顿集团总工程师、副总经理王杰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强调,核心技术才是企业竞争力,比投资更重要。那么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中,本土企业又掌握了多少呢?   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和下游系统集成构成了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其中上游核心零部件包括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和控制系统。   精密减速机占工业机器人成本的35%,但全球市场基本被日本的纳博特斯克和哈默纳科所垄断。上海福赛特机器人有限公司CEO黄峰说,“现在,控制系统、减速器、发出信号指挥关节怎么动的伺服电机都不能自主生产,我们福赛特机器人的部分零部件也要从海外进口才行。abb等一些大牌制造商其实也要采购他人的零部件,但产品的核心设计专利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因而,福赛特走的就是一条“自主技术加海外制造”的路线,机器人的底层软件和控制系统都在福赛特公司手里,但产品本身由德国研发团队完成。   技术暂时无法取胜,也没必要死磕海外对手。寻找伙伴制造机器人是埃夫特公司悟出的道理。企业建立之初,管理层考察一圈下来都没发现6轴机器人的专业现成技术,就决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集合各方力量钻研技术,最终取得了进展。同时,IT和机器人、自动化企业等国际大厂的强强联手也值得关注。   就在工博会期间,包括发那科、思科、罗克韦尔自动化等在内的企业已经共同在研发一款名为“FIELDsystem”的解决方案,它能实现自动化系统中的机床、机器人、周边设备及传感器的连接并可提供先进的数据分析,提高企业生产质量、效率、灵活度、设备可靠性。FIELDsystem还实现了先进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能力,而这也是迈向工业4.0的标志性产品。因此,中国公司不单要补齐核心技术缺失的短板,还要注重机器人向智能化和大数据延伸的能力。   服务机器人看似设计要比工业机器人简单,但也有芯片、齿轮及传感器等元器件制造,总装、操作系统及云系统也要十分熟悉。服务型机器人对应的行业众多,大批量生产尚未实现,像服务型机器人应用较多的日本企业,不少处于亏损状态。新松机器人目前的方向有公共服务和医疗服务,促销导购、迎宾展示、引领讲解等机器人已在十余个省市实现销售。此外该公司合作研发的国内首台应用于肿瘤治疗的消融医疗辅助机器人也处于临床应用阶段,此前它也推出了骨科牵引机器人。   今年年初,工信部对全国机器人产业的摸底调查初步显示,我国涉及机器人生产及集成应用的企业800余家,其中200多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但大部分企业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产品主要集中在三轴、四轴的中低端机器人,未来需要更多的六轴以上机器人。目前我国机器人企业规模也普遍较小,逾90%的企业年产值在1亿元以下。   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今年3月,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蓝图已绘就,作为国家要大力推动其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因此,如何摆脱ABB、发那科、安川电机和库卡等四大国际巨头的影响,造出适合国内市场甚至可出口海外的高端机器人产品、面向工业4.0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中国制造业的根基也才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