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研制出实验性非洲猪瘟候选疫苗,有望用于产业化生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 赵若春
  • 发布时间:2020-03-26
  • 3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科学家研制出一株人工缺失七个基因的非洲猪瘟弱毒活疫苗。实验室阶段研究证明该候选疫苗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具备大规模生产条件。研究人员下一步将推进中试与临床试验,以及疫苗生产的各项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

  • 原文来源:;http://www.ccina.org.cn/h-nd-17181.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研究人员已创制出非洲猪瘟候选疫苗》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5-27
    • 5月24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以下称哈兽研)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 非洲猪瘟疫苗科研攻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非洲猪瘟疫苗创制阶段主要取得五项进展: 一是分离我国第一株非洲猪瘟病毒。建立了病毒细胞分离及培养系统和动物感染模型,对其感染性、致病力和传播能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揭示了我国非洲猪瘟流行毒株的基因组特点和进化关系。 二是创制了非洲猪瘟候选疫苗,实验室阶段研究证明其中两个候选疫苗株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 三是两种候选疫苗株体外和体内遗传稳定性强。分别将两种候选疫苗株在体外原代细胞中连续传代,其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序列无明显改变,猪体内连续传代,也未发现明显毒力返强现象。 四是明确了最小保护接种剂量,证明大剂量和重复剂量接种安全。 五是临床前中试产品工艺研究初步完成。目前已建立两种候选疫苗的生产种子库,初步完成了疫苗生产种子批纯净性及外源病毒检验,初步优化了候选疫苗的细胞培养及冻干工艺。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中国农科院科技局局长任天志介绍,按照农业农村部党组统一部署,中国农科院将非洲猪瘟防控作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科研攻关任务,集聚优势资源,第一时间组建非洲猪瘟防控科技攻关项目组,以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上海兽医研究所、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饲料所等为成员单位,集聚精干力量组建攻关团队,并通过科技创新工程经费稳定支持,以疫苗研发为重点,紧急开展疫苗、免疫机制、诊断检测、消毒灭虫技术等科技联合攻关。 这位负责人说,目前,中国农科院非洲猪瘟防控科技攻关项目组在免疫机制、诊断检测、消毒灭虫技术产品研发方面,完成了非洲猪瘟病毒全基因组测定,克隆和表达了相关基因,构建了模式动物和猪源天然免疫和炎症应答信号通路,筛选出多个天然免疫抑制性病毒基因,完成部分基因免疫抑制机制研究;研制出检测速度快、敏感性及特异性高、稳定性好的病毒核酸和抗原类快速检测试剂盒;采集到拉合尔钝缘蜱、全沟硬蜱、草原革蜱等12个蜱种,进行人工培养和生活史观察,筛选出快速消杀化学药物新组方和植物源杀虫剂有效组方;筛选出复合季铵盐消毒剂配方,完成了中试生产研究。 下一步,中国农业科学院将在疫苗实验室阶段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试与临床试验,以及疫苗生产的各项研究工作,尽快完成免疫机制、诊断检测、消毒灭虫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国家和行业需求提供及时、有效、有力的科技支撑。
  • 《科学家研制出一种能中和HIV的转基因大米》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11-30
    •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已经提出了艾滋病毒流行的一个创新解决方案-转基因大米。 转基因水稻已经开发用于解决营养不良和气候变化。现在,来自美国、英国和西班牙的科学家已经研发出一种新的毒株,用于治疗传统药物难以获得的国家的艾滋病毒症状。本周早些时候,一项新研究的结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17年有369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其中2570万人在非洲。虽然自从20世纪80年代流行以来,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播一直停滞不前,但在2015年仍有210万人新感染了艾滋病毒。 目前,激动人心的新药、阴道植入物以及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毒的实验性HIV疫苗正在开发中——后者的人体试验预计将于2019年开始。然而,截至2018,医学工作者仍依靠两种方法,性健康教育和口服药物,以控制病毒的传播。 虽然只有一个人已经完全治愈,但是HIV患者通常服用一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这种药物可以防止病毒在体内复制,基本上可以延缓艾滋病的发作。如果治疗得当,病毒可以被管理,病人可以期待长寿和健康的生活。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能接触到这些药物。研究小组说,他们的转基因大米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的HIV阳性患者提供一种有效、负担得起的解决方案。 它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水稻种子产生三种蛋白质——单克隆抗体2G12、凝集素griffithsin和蓝藻抗病毒蛋白-N——这些蛋白质在体外初步试验中显示与gp120(使病毒能够靶向细胞的糖蛋白)结合并中和HIV。这些种子可以研磨成糊状,然后可以作为局部乳膏使用,这与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完全一样,可以平衡病毒。 重要的是,当作物完全生长时,种子可以几乎不花任何成本就地生产,使得那些可能需要长途跋涉才能到达诊所的人们极其容易获得治疗。研究人员解释说,谷物种子是生产药物最合适的材料之一,因为基础设施已经存在。 在大米变得广泛可用之前,研究人员必须跨越几个障碍,尤其是人们对任何转基因作物的厌恶。科学家们首先必须证明没有有害的副作用,其次必须满足他们希望达到的国家的各种监管限制——但迄今为止的结果是有希望的。 该研究者解释说:“这种开创性的战略实际上是唯一一种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够以足够低的成本生产杀微生物鸡尾酒的方法,那里最需要艾滋病毒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