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报道CeO2/C负载铂纳米颗粒作为氧还原反应电催化剂:合成方法及活性与稳定性提升的新物理化学机制》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5-23
  • 5月5日,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在《Small》上发表题为“Pt NPs Supported on CeO2/C as electrocatalysts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Novel physicochemical insights on the synthesis and on the improved activity and stability”的论文,报道CeO2/C负载铂纳米颗粒作为氧还原反应电催化剂:合成方法及活性与稳定性提升的新物理化学机制。

    稳定的铂基材料对于开发高度耐用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至关重要,特别是如果最终用户在汽车行业。研究人员重点探讨了CeO2对铂纳米颗粒(Pt NPs)尺寸、稳定性及氧还原反应(ORR)活性的影响。通过一锅法在碳载体上同步合成Pt NPs与CeO2

    NPs,实验表明,CeO2的协同作用可制备出更小尺寸(2 nm)且具有更高ORR活性的Pt NPs。利用同步辐射广角X射线总散射技术并结合原位监测,揭示了在预成型CeO2 NPs或铈前驱体存在下Pt NPs的成核与生长过程。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高分辨透射电镜分析证实了氧空位的形成,其主导了金属-载体间的强相互作用。性能最优的催化剂PtCeO2/C250(质量活性MA0.9 V=423 A·g-1;比活性SA0.9 V=446 μA·cm-2)的活性与商业Pt/C基准相当,但在气体扩散电极加速应力测试中展现出显著更高的稳定性:PtCeO2/C250在0.65 V下保留62%±7%的MA和79%±9%的SA,而商业Pt/C仅保留43%±5%和62%±7%。

  • 原文来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ll.202403127
相关报告
  • 《中科大 Ni纳米颗粒作为双功能电催化剂用于全分解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13
    • 近年来,过渡金属氧化物、钙钛矿氧化物和层状双氢氧化物作为碱性电解质中的OER催化剂已进行了广泛研究,而过渡金属磷化物、硫化物和碳化物在酸性电解质中具有优越的HER性能。尽管如此,由于pH范围不匹配,将上述OER和HER催化剂集成于同一电解池中以实现全分解水是具有挑战性的。因此,研发用于OER和HER的高性能双功能电催化剂非常必要。 纳米结构过渡金属(化合物)/氮掺杂碳纳米材料(M/N/C)由于其低成本、高丰度、高效和稳定的催化性能,是一种前景良好的催化剂,在电化学催化领域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但能催化全水分解的材料鲜见报道。另外,对于新型电化学催化剂体系,还需要清楚地了解材料中活性位点的结构。 成果简介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教授、梁海伟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使用廉价的水热碳质纳米纤维、吡咯和NiCl2作为前驱体制备了Ni-N共掺杂碳纳米纤维负载部分氧化的Ni纳米颗粒(PO-Ni/Ni-N-CNFs)的纳米复合电催化剂,并在Nano Energy上发表了题为“Partially oxidized Ni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Ni-N co-doped carbon nanofibers as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s for overall water splitting”的研究论文。得益于有效的活性中心、介孔结构和相互连接的一维纳米纤维网络,所得纳米复合电催化剂在碱性介质中对HER和OER均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持久性。 此外,将PO-Ni/Ni-N-CNFs作为双功能催化剂实际应用于分解水,在1.69V的电压下达到了10mA·cm-2的电流密度。 综上所述,PO-Ni/Ni-N-CNFs复合材料的优异性能应归因于以下三个重要方面的协同控制。首先,催化剂中存有三类内在活性位点,包括暴露的PO-Ni、Ni@C和Ni-Nx,可以有效催化HER和OER。尽管已证实暴露的PO-Ni结构是主要的活性位点,但Ni@C和Ni-Nx也为PO-Ni/Ni-N-CNFs催化剂提供了部分活性。其次,PO-Ni/Ni-N-CNFs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241.0 m2·g-1),介孔结构和较大的总孔体积(0.21 cm3·g-1),有利于上述活性位点的暴露以及电催化相关物种的快速传输。最后,高度石墨化的CNF网络结构不仅有利于电子快速传递,而且还提高了其催化稳定性。当用作全分解水催化剂时,PO-Ni/Ni-N-CNFs能够在碱性电解池、1.69 V电压下达到10 mA·cm-2的电流密度,同时具有出色的耐久性。理解催化剂中的主要活性位点将为开发用于电解水以及其它电催化过程的高性能双功能催化剂提供更多机遇。 文献链接: Partially oxidized Ni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Ni-N co-doped carbon nanofibers as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s for overall water splitting (Nano Energy, 2018, DOI: 10.1016/j.nanoen.2018.06.071)
  • 《青岛能源所开发出绿色合成方法制备高活性和高稳定性铁单原子催化剂》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7
    • 探索具有良好氧还原活性、稳定性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对于减少贵金属在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的消耗至关重要。近年来,单原子Fe锚定在N掺杂碳(Fe-Nx/C)上的催化剂因具有最大的原子利用率和较高的本征活性而受到广泛关注。Fe掺杂的锌基有机金属框架结构(ZIF)材料在高温热解过程中会形成多孔碳载体负载的Fe-Nx活性中心,因此ZIF材料被认为是合成Fe-Nx/C催化剂(x主要为4)的合适前驱体。然而,现阶段在合成ZIF前驱体及衍生获得Fe-Nx/C单原子催化剂时通常需要用到有毒溶剂(如DMF、甲醇)和强酸清洗,对环境危害较大且极大地限制了过渡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的规模化合成和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因此,开发制备工艺简单、避免使用有毒及强酸碱试剂的绿色方法合成高效、稳定的单原子催化剂对于新一代燃料电池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1 Fe-Nx/C的合成路径以及电镜表征图。   近日,青岛能源所梁汉璞研究员带领的能源材料与纳米催化研究组,在利用可循环再生的生物质制备Fe1单原子(Carbon, 2020, 157, 614-621. DOI: 10.1016/j.carbon.2019.10.054.)和Fe1Pt1双单原子(ACS Sustain. Chem. Eng. 2021, 9, 1, 189–196. DOI: 10.1021/acssuschemeng.0c06558.)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一种步骤简单、过程环保的合成方法用来制备具有氮掺杂的多孔碳纳米棒负载的Fe单原子催化剂(图1a)。该方法实现了在水系中合成具有Fe均匀掺杂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前驱体,后续经过一步高温热解,在不需要经过酸洗处理的情况下即可获得高度均匀分散的Fe单原子催化剂。所合成的催化剂电镜表征见图1(b-i)。该催化剂展现了优良的氧还原催化活性和长时间稳定性。在碱性介质中,其起始电位和半波电位比商业Pt/C催化剂分别高出了30 mV和60 mV。经过20小时的稳定性测试,商业Pt/C催化剂损失达到了53%而所合成催化剂仅损失5%。在酸性介质中也展现出了较好的催化性能。作为负极材料组装到锌空电池当中,实现了142 mW cm-2的高功率密度,比商业Pt/C电池高出了近58 mW cm-2,并优于大多数已经报道的过渡金属单原子催化剂。该研究工作为简单、绿色地合成氮掺杂碳负载Fe单原子电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相关成果近期发表在《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杂志上(ACS Sustainable Chem. Eng. 2021, 9, 137-146)。   上述研究获得大连清洁能源国家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科研创新基金,青岛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基金,大连化物所-青岛能源所两所融合项目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绿色过程制造创新研究院项目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