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二大锂矿商SQM:锂价将在四季度增长50%》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1-23
  • 全球第二大锂矿商SQM预计,今年最后三个月电池金属锂的平均价格将比上一季度上涨近50%,因为对制造电动汽车的关键成分的强劲需求。

    该矿商在报告第三季度业绩时表示,该期间的净利润约为1.06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170万美元,而收入总额为6.616亿美元,比2020年第三季度增长46%。

    锂市场的急剧收紧使基准指数在2021年翻了一番多,中国的价格创下历史新高。由于目前系统中的库存很少或没有,而且到2025年需求将增加两倍以上,买家正在抢购锂材料。

    其主要竞争对手,目前排名第一的锂生产商Albemarle已经加快了今年的扩张计划,并一直在评估新的机会。

    “我们的年产量已经超过120,000吨,”SQM首席执行官Ricardo Ramos在声明中表示。该公司将继续努力实现其新设定的到2022年底在智利生产180,000吨碳酸锂和30,000吨氢氧化锂的生产目标。

    这家总部位于圣地亚哥的公司表示,利润的增长并不完全是由超轻电池金属推动的,因为其碘、特种植物营养和钾业务线的销售额也在此期间飙升。

    Ramos说,今年的销量可能接近100,000吨,高于早先的预期。随着参与的每个市场的积极趋势,以及传统锂合同的到期,可能会转化为今年第四季度创纪录的业绩。

    智利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铜生产国,2018年一度将这一桂冠输给了澳大利亚。为避免进一步失去市场份额,该国于10月宣布即将进行40万吨锂的勘探和生产招标。

    矿业部表示,获得许可证的公司将有7年的时间来勘探和开发项目,然后是20年的生产时间,可再延长两年。

    该国目前约占世界供应量的29%,但它计划到2025年将产量翻一番,达到约250,000吨碳酸锂当量 (LCE)。

    根据智利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对这种金属的需求将翻两番,达到 180万吨锂。届时可用供应量预计为150万吨。智利的阿塔卡马地区供应全球近四分之一的锂。

    然而,近年来,汽车制造商、原住民社区和活动家越来越担心干旱地区锂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该地区是世界上最干燥的沙漠所在地。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zhiku/2021/11/22/detail_20211122111477.html
相关报告
  • 《四季度动力煤市场展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16
    • 结构性去产能与保供增量同步:2018年,供给侧改革主基调有所转变,煤炭行业从总量去产能转变为结构性去产能,“一刀切”现象有所好转,保供应同步提上主要议程,2018年预计去除落后产能1.8亿吨,但同时在优质产能释放上加快速度。预计全年理论新增产量在1.5亿吨左右,但是考虑到环保限产等影响因素的存在,实际新增产量约8000万吨左右,全年产量35.3亿吨左右,预计增速2.3%左右。   进口煤增量明显,补充作用越发突出:2018年,进口煤贸易一波三折,政策变动较大。总体上看,我国仍然将继续严格执行煤炭进口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进口煤质量监管,规范煤炭进口秩序;但是具体而言,为保证电力需求,稳定市场价格,在价格可控的范围内,对于直供电厂的进口可能会有一定的放松,预计2018年煤炭进口增速略有增长,维持在2.9亿吨左右。   实体需求稳定,煤炭消费稳中有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3%,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制造业总体保持平稳扩张态势。同时GDP与发电量数据良好,呈现稳步增长发展态势,实体需求较为稳定,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发展,市场支撑仍然较强。   供需矛盾有所缓和,高库存成为常态:从供需情况来看,供需缺口仍然存在,但是四季度伴随着优质产能释放与产量增加,供需情况略有好转,紧平衡格局有所缓和。在库存制度与“公转铁”升级影响下,上游过剩库存不断向下游转移,中下游长协保供叠加进口采购,使得高库存得以在中长期内成为常态。   一、供给端主基调有所转变   (一)结构性去产能与保供增量同步   2018年,供给侧改革主基调有所转变,煤炭行业从总量去产能转变为结构性去产能,“一刀切”现象有所好转,保供应同步提上主要议程,2018年预计去除落后产能1.8亿吨,但同时在优质产能释放上加快速度。   2018年截至7月底,已退出煤炭产能8000万吨左右,完成全年任务1.5亿吨的50%以上;全国30万吨以下的煤矿比2015年底减少2800多处,下降大概50%,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增加了200处左右,大型现代化煤矿已成全国煤炭生产的主体,行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在大幅提升。   (二)产出弹性增大提高保供稳价能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8月份,全国原煤产量2.97亿吨,同比增长4.2%,较7月份环比增加1510万吨,增长5.36%;1-8月份,全国原煤累计产量22.78亿吨,同比增长3.6%,增幅较7月份上涨0.2%。8月份原煤产量超预期回升,增速回归上升通道,不仅扭转市场对原煤产量的继续收缩预期,而且体现出坑口产出弹性较大、保供能力可控性较强的特点。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8月份,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1.52亿吨,同比增加565万吨,增速较7月份增长2个百分点;1-8月国有重点煤矿累积原煤产量12.18亿吨,同比去年增加4300万吨,增幅3.7%,产出增速回归快速上升通道。   根据能源局公告,2017年底各类合法产能约43.6亿吨,合法在产煤矿3907处,产能总计33.36亿吨,为当前可安全释放的产能;在建产能10.19亿吨,其中已建成、进入联合试运转的煤矿230处,产能3.57亿吨。考虑到已进入联合试运转的产能其实已经开始投产,所以这一块可以和在产产能算一起,即2018年实际在产产能36.93亿吨。   2018年,预计全年理论新增产量在1.5亿吨左右,但是考虑到环保限产等影响因素的存在,实际新增产量约8000万吨左右,全年产量35.3亿吨左右,预计增速2.3%左右。   (三)进口增量明显,总量或有突破   近两年国内进口煤量的增速较快。2016年起开始执行的供给侧改革,煤炭内产供给出现大幅度下滑,供应有限而下游需求仍有增长,煤炭行业供需格局持续紧张,进口煤的补充作用更加突出。2017年进口总量达到2.71亿吨,同比增加6.1%,占国内产量7.9%;2018延续增长势头,1-8月进口总量2.04亿吨,同比增加14.6%。   但是,进口贸易仍旧是一波三折。4月13日,进口煤限制政策重启,一类口岸也被加到限制行列,导致煤炭4月进口量同比大幅下降10.1%;6月份,为迎接“迎峰度夏”的煤炭旺季,进口政策有所放松,七八两月超量进口,均达到2900万吨左右,在7月份内产下降的背景下,进口大增体现的补充作用越发突出。   2018年,总体上看,我国仍然将继续严格执行煤炭进口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进口煤质量监管,规范煤炭进口秩序;但是具体而言,为保证电力需求,稳定市场价格,在价格可控的范围内,对于直供电厂的进口可能会有一定的放松,预计2018年煤炭进口增速略有增长,维持在2.9亿吨左右,但是不排除配额收紧、维持总量控制的可能。   二、运输运力潜能有待发挥   (一)“公转铁”政策升级,铁路发运不断增加   2018年5月,生态环境部提出,2018年9月底前,山东、长三角地区沿海港口煤炭集疏港运输全部改由铁路,2019年底前,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地区沿海港口的矿石、钢铁、焦炭等大宗货物全部改由铁路运输,禁止汽运集疏港。该项措施标志着禁汽运煤政策继续升级。   随着政策升级以及保供力度的加大,我国煤炭铁路运量经过了连续三年的负增长后,在2017年迎来了货运量的大幅回升。截至2017年底,全国煤炭铁路发运量21.55亿吨,同比增长达到13.42%;而2018年1-7月,累积发运量达到13.7亿吨,同比增幅连续三个月超过10%。预计2018年煤炭铁路运量超过23亿吨乃至达到近年来历史高点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二)运力仍旧紧张,潜能有待发挥   2018年4月,中国铁路总公司重新修订了国家铁路货物发送量年计划,其中,煤炭同比增加1.5亿吨、增长10.1%。计划新增的1.5亿吨煤炭运力,大约有1亿吨落在“三西”地区外运通道上,而铁路外运的部分陆路通道运输能力已基本饱和,新增运力压力基本由大秦线、朔黄线、蒙冀线和瓦日线这四条主线承担,四条主线新增运力的任务分配大致如下:大秦线2000万吨、蒙冀线3000万吨、朔黄线2000万吨、瓦日线3000万吨。   大秦线,最高运能4.5亿吨,2017年发运量达到4.3亿吨,2018年增长空间为2000万吨,基本可以完成铁总分配任务。   张唐铁路,即蒙冀线,设计运能2亿吨,2015年底通车,由于通车运营时间较短,2017年仅完成煤炭发运5000万吨。根据年初铁总安排,重点挖掘大秦、蒙冀、瓦日等线路运输能力,增开万吨级货运列车,预计今年该线路可释放运力增加2700万吨以上,尚欠缺运力300万吨左右。   朔黄线,设计运能为近期3.5亿吨,远期4.5亿吨,2017年完成货物发运量3亿吨,其中煤炭发运量2.9亿吨,按照铁总年初安排,2018年通过增加车皮,有望增加运力1500万吨左右,尚欠缺运力500万吨左右。   晋中南铁路,即瓦日线,设计运能2亿吨,2014年底通车,2017年完成发运2800万吨,计划2018年发运量3600万吨,按照铁总安排,2018年通过增加大列、疏通线路等措施,预计可达到4000万吨以上运力,即新增运力在1200万吨左右,缺口最大,预计将达到1800万吨。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西煤东运”四条主流线路除了大秦线之外,其他三条线路均难以在2018年有效完成分配任务,运力缺口不低于2500万吨。而放眼未来到2020年,铁路运力有效挖掘方向与关注点仍在“西煤东运”的蒙冀线与瓦日线上,两条线路设计运能达到4亿吨,当前使用不足8000万吨,2018年新增车皮,运力仍难以达到1.2亿吨,不足设计运能的30%。   随着煤炭产能集中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公转铁”进程加快,铁路运力瓶颈仍将成为影响煤炭市场的重要因素。同时鉴于去年冬季春节前夕铁路客运流量增加,挤压货运流量空间,2018年“迎峰度冬”旺季补库行情将有所提前,传统淡旺季观念有所转变。   三、电煤消费需求仍有期待   (一)社会用电旺盛,火力发电仍居首要地位   2018年以来,社会用电需求旺盛,8月份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8%,城乡居民用电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贡献率不断增加,社会用电同比全年有望超过中电联预估的5.5%的水平。但是分项来看,工业用电增速有所放缓,这与国内经济形势不佳、制造业发展动力不足有关。   从发电来看,火力发电依旧占据主要地位,七八月份,南方雨季降雨量充足,水电站出库量加大,三峡大坝水力持续处于满发状态,对火电替代作用明显,但是七八两月份,火电发电占比仍高于71%以上,八月用电高峰比例环比增长1个百分点,火力发电仍然居于发电首要地位。   (二)增速略有放缓,消费稳中有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3%,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制造业总体保持平稳扩张态势。同时GDP与发电量数据良好,呈现稳步增长发展态势,实体需求较为稳定,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发展,市场支撑仍然较强。   数据显示,2018年1-6月,全国商品煤消费量19.4亿吨,同比上升3.8%;其中电力耗煤7.2亿吨,上升9.3%。预计2018年全年商品煤消费量在39亿吨左右,增速在1.6-1.8%左右,即下半年商品煤消费量预计在19.6亿吨左右。   四、上下游库存两极分化   2017年底2018年初,发改委推出《关于建立健全煤炭最低库存和最高库存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即为业界所传库存制度,主产地库存控制在可调节范围内,下游库存保持在稳定区间,该制度的实施在2018年二季度以后初显成效,对于抑制旺季煤价暴涨、淡季煤价暴跌起到重要作用。   2018年一季度以来,产地增产保供,铁路批车量增加,春节前后10天内,库存增加到1300万吨以上,之后保障措施力度不减,同时进口煤政策定向放松,下游库存一直保持高位,截至9月中旬,沿海六大电厂库存仍居于1500万吨左右,港口库存2400万吨左右,同比去年均高出500万吨以上。   而上游来看,由于2017年冬季“煤荒”事件影响以及“公转铁”、坑口环保等政策影响,铁路发运力度不断加大,产地库存不断向下游转移,库存量连续居于历史低位,同比去年降幅达到20%左右,上下游库存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五、供需分析与市场特点   (一)供需矛盾有所放缓,高库存限制波动空间   2018年1-8月,煤炭总供给24.82亿吨,总需求25.98亿吨,缺口约1.16亿吨;2018年全年,预计煤炭总供给38.2亿吨,总需求39亿吨,下半年缺口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对2018年四季度煤炭市场走势,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供需矛盾仍在,紧平衡格局有所缓和。从供需情况来看,供需缺口仍然存在,但是2018年四季度伴随着优质产能释放与产量增加,供需情况略有好转,紧平衡格局有所缓和。   季节性规律依旧存在,价格呈现领先特征。电煤需求的季节性特点决定了市场的基本规律,价格跟随季节性变化的特点依旧存在,但采购补库节奏领先于实际季节性需求,价格呈现领先实际需求变化的特征。   库存制度初见成效,高库存成为常态。库存制度与“公转铁”升级影响下,上游过剩库存不断向下游转移,中下游长协保供叠加进口采购,使得高库存得以在中长期内成为常态。   (二)“双轨制”影响明显,价格中枢稳步上移   动力煤现货价格中枢继续上移。2017年,煤炭现货价格中枢在640元/吨左右,2018年,紧平衡格局虽可能有所缓和,但阶段性供需紧平衡格局难以改变,2018年煤价中枢上移存在较大可能性,预计中枢区间在640-660元/吨。   长协煤与市场煤价差长期存在。大型煤企年度合同比重提高将挤占市场煤运力,增加市场煤物流成本,“双轨制”价格体系影响下,价差仍然长期存在,并在供需矛盾有所缓和的情况下,存在缩小的可能。
  • 《盘点 | 2017年第四季度全球企业十大并购案》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1-02
    • 2017年第四季度,全球企业并购突然热闹了起来。 其中,博通提出超千亿美元收购高通震动了科技领域,不过遭到高通拒绝。CVS健康690亿美元收购安泰保险、迪士尼收购21世纪福克斯娱乐资产的总规模都超过了600亿美元,在2017年也是超大规模的并购了。 下面,我们从四季度发生的大型并购中梳理了有代表性的十大企业并购案,按信息披露的时间顺序提供给大家参考。 1、建筑公司豪赫蒂夫出价收购Abertis 德国建筑公司豪赫蒂夫(Hochtief)确认,该公司已经对西班牙收费公路运营商Abertis发起了一项收购要约。这份收购要约的总价值为171亿欧元。此前,意大利收费公路公司Atlantia已对Abertis发起了一项163亿欧元的收购要约。Atlantia如果收购Abertis,将跃居全球最大收费公路营运商。面对豪赫蒂夫的新价码,Atlantia可能会考虑加码收购价。西班牙建筑巨头ACS持有豪赫蒂夫72%的股份。对ACS而言,由于建筑业景气波动剧烈,希望买下Abertis以跨出建筑业以外,扩展公路版图,打造多元经营策略,同时还可壮大规模,开启全球更多商机。 2、博通对高通发出主动收购要约 通讯芯片制造商博通公司(Broadcom Ltd.)向竞争对手高通公司(Qualcomm Inc.)发出1030亿美元主动收购要约,包括债务在内的现金和股票总对价为1300亿美元。该交易将成为科技行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宗并购案,有望打造一家市值接近2000亿美元的公司,重塑行业格局。高通倾向于拒绝,因报价过低,且面临监管机构否决或拖延很久才能批准的风险。在咨询了高通的多个大股东后,博通考虑上调对高通的收购报价,为其提供更多自家股票。自从11月6日宣布收购要约以来,博通多次要求与高通会面,但高通仍然拒绝。博通在宣布报价前几个星期也并未与高通接触。 3、孩之宝向美泰发出收购要约 孩之宝(Hasbro Inc.)向竞争对手美泰公司(Mattel Inc.)发出收购要约,此举将把美国最大两家玩具制造商合二为一,并把芭比娃娃等知名玩具品牌收归一家公司麾下。孩之宝和美泰过去几年进行了多次合并谈判,包括1996年和2015年底的两次。不过,美泰已拒绝孩之宝的收购提议,称其收购提议低估了美泰的价值,而且并未充分考虑到监管机构以反垄断顾虑拒绝批准该交易的可能性。孩之宝和美泰两家公司几乎拥有了全球最热门的玩具品牌,不过美泰近年来的盈利水平一直差强人意。美泰执行长寻求在与孩之宝的谈判中极力讨价还价,尽管过去一年美泰股价的表现远远不及孩之宝。 4、美满电子收购芯片制造商Cavium 总部位于百慕大的美满电子科技公司(Marvell Technology)宣布,将以约60亿美元收购竞争对手、总部位于加州圣何塞的芯片制造商Cavium Inc.。美满电子科技在生产数据存储设备半导体芯片领域具有优势,Cavium则是通信和网络芯片行业的领导者。合并后的公司将在与英特尔和博通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该交易还能大幅节省成本。本次交易是博通提议收购高通之后,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又一起大型并购案。 5、CVS健康690亿美元收购安泰保险 美国药品连锁店运营商CVS健康公司(CVS Health Corp.)宣布,同意以690亿美元(包括债务的总价值为770亿美元)收购美国医疗保险企业安泰(Aetna Inc.),希望通过药店的低成本医疗服务,为飞速增长的医疗支出找到解决之道。这是今年已达成最大的企业并购案。CVS是全美最大的药品福利管理暨药房经营企业之一,安泰是美国成立最早的医保公司之一。该交易还须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此前,安泰保险计划以370亿美元收购同业哈门那(Humana),Anthem和信诺集团(Cigna)的合并均被监管部门否决。CVS和安泰试图缔造一个不以医生为中心的综合性医疗企业,这样的尝试几乎没有先例。目前尚未有哪家大型医疗公司试图构建一个结合药店、保险、药品福利管理于一体的垂直体系,这些正是CVS和安泰的主营业务。但是,合并后公司内部将缺乏一个强大的医生基础,而影响医疗服务成本和质量的许多决定都出自医生。 6、迪士尼收购21世纪福克斯娱乐资产 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 Co.)敲定以524亿美元(包括债务在内为661亿美元)收购21世纪福克斯公司(21st Century Fox Inc.)大部分娱乐资产的交易。迪士尼将收购21世纪福克斯公司的电影和电视工作室,地区体育台等有线电视频道,以及主要国际资产。21世纪福克斯剩余资产,包括福克斯新闻有线电视频道、福克斯广播网和福克斯体育一台等业务,将分拆为新的“Fox”公司,年收入100亿美元。这桩全股票交易完成后,21世纪福克斯公司的股东最终会持有迪士尼公司25%的股份。这项交易对默多克(Rupert Murdoch)的媒体帝国标志着一个重大转折。默多克历经数十年打造娱乐业务,并且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全球资产的购买者和创造者,这桩交易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默多克正在思考媒体行业的风向变化,同时加倍押注新闻和体育业务。同时,获得迪士尼公司的股份,对默多克家族来讲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7、尤尼百-洛当科收购西田集团 欧洲最大商业房地产公司尤尼百-洛当科集团(Unibail-Rodamco)宣布达成协议,将收购总部位于澳大利亚的购物中心运营商西田集团(Westfield Corp)。交易对西田集团的估值为208亿澳元(157亿美元)。这将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并购交易。该交易有望缔造一个全球性旗舰购物中心运营商及开发商,项目遍及美国和欧洲,总市值超过700亿美元。两大集团合并后,未来将在13个国家拥有104个购物中心,每年约有12亿人次顾客造访。2007年,法国地产集团Unibail与荷兰地产公司Rodamco通过平等合并成立新的地产集团Unibail-Rodamco。尤尼百-洛当科在全球投资包括商场和办公空间等商用不动产。发迹于澳大利亚悉尼的西田集团以位于主要大都会地区的35座高档购物中心而闻名,尤其是英美两国。 8、金宝汤收购Snyder's-Lance 美国食品公司金宝汤(Campbell Soup Co.)将收购休闲食品公司Snyder's-Lance Inc.,以应对汤类产品销售疲软局面。包括债务在内,交易价格为61亿美元。这是该公司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收购交易。Snyder's-Lance是美国第五大健康风味零食生产商,旗下还拥有Eatsmart蔬菜零食等品牌。Snyder's-Lance的大部分产品宣称不含人工合成原料或反式脂肪,使用无乳奶酪和天然甜味剂,很受千禧世代欢迎。本次收购,也是大型美国食品企业试图迎合美国人对健康食品的偏爱而采取的最新行动。 9、泰国酿酒收购越南西贡酿酒多数股权 越南政府以48亿美元将其在该国最大啤酒生产商的逾半数股权出售给一位泰国亿万富豪,这是越南史上最大民营化行动。亿万富豪苏旭明(Charoen Sirivadhanabhakdi)所有的、在新加坡上市的泰国酿酒(Thai Beverage PCL)的越南子公司Vietnam Beverage Co.竞标成功,将收购政府所持国有公司西贡酿酒(Sabeco,Saigon Beer Alcohol Beverage Corp.)53.59%的股权。这一决定或有助提高外国投资者对于越南这一快速增长市场的信心,并可能为更多此类资产剥离交易铺平道路。由于国际级的酿酒业者均未参与竞标,泰国酿酒成为买进西贡酿酒多数股权的唯一竞标者。泰国亿万富豪苏旭明近年来频频收购,购买了超市和乳制品企业等多家公司的股份。 10、泰雷兹56亿欧元收购金雅拓 法国泰雷兹公司(Thales)和荷兰金雅拓公司(Gemalto)宣布,双方已经达成合并协议,前者全现金收购金雅拓所有已发行在外流通普通股。泰雷兹总出资额为56亿欧元(约66亿美元),其中包括8亿欧元的债务。泰雷兹表示,希望通过人才整合,共同打造数字安全领域的全球领军企业。合并后的集团将拥有28000余名工程师和3000多名研究人员,自费研发方面投入超过10亿欧元。泰雷兹集团是欧洲航空航天、运输和国防领域最重要的的公司之一,而金雅拓是全球著名的SIM卡制造商。此前,另一家法国企业源讯(Atos)曾提出以43亿欧元收购金雅拓,但遭到了拒绝。泰雷兹将把旗下数字业务与金雅拓合并,业务规模扩大到35亿欧元,在全球数字安全领域排名前三位。 其中,在四季度已经完成的大型并购有: 博通公司(Broadcom)已经完成了对网络设备制造商博科(Brocade)的收购。交易完成后,博科成为博通公司内部的一个部门。 而在四季度宣布失败的大型并购则较多,分别有以下几宗: 瑞士化学品公司科莱恩(Clariant AG)和美国亨斯迈(Huntsman Corp.)宣布,由于受到那些希望阻止交易的美国激进投资者的压力,已经终止了双方并购、创建一家市值达150亿美元化学品巨头的计划; 美国第三、四大无线运营商斯普林特公司(Sprint co.)和T-mobile Us Inc.正式取消合并计划,终止了持续数月的合并交易谈判。由于双方在管理、控制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合并未能成功; 美国艾仕得涂料系统(Axalta Coating Systems)与荷兰同业阿克苏诺贝尔(Akzo Nobel)宣布,已结束双方之间的“对等收购”谈判,因无法谈妥相互认可的条件; 日涂控股(Nippon Paint Holdings)发布声明称,终止与美国大型涂料公司艾仕得涂料系统(Axalta Coating Systems)的收购谈判。日涂控股此前力争通过公开要约收购将艾仕得完全子公司化,相关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但是收购额可能超过1万亿日元。由于必须筹措巨额资金,日涂控股最终放弃了收购; 艾默生(Emerson)撤回收购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公司罗克韦尔自动化(Rockwell Automation)的主动要约,因为罗克韦尔一直不愿就潜在交易进行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