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推进“十四五”能源科技创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04
  • 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近日印发了《“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能源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为:能源领域现存的主要短板技术装备基本实现突破;前瞻性、颠覆性能源技术快速兴起,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形成一批能源长板技术新优势;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能源科技创新有力支撑引领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从引领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支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推动化石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开发利用、促进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具体目标。

    《规划》围绕先进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核能、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确定了相关集中攻关、示范试验和应用推广任务,以专栏形式部署了相关示范工程,并制定了技术路线图。

    一是先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方面。提出聚焦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发更高效、更经济、更可靠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先进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高质量开发利用;攻克高效氢气制备、储运、加注和燃料电池关键技术,推动氢能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

    二是新型电力系统及其支撑技术方面。提出加快战略性、前瞻性电网核心技术攻关,支撑建设适应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友好并网、源网荷双向互动、智能高效的先进电网;突破能量型、功率型等储能本体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满足能源系统不同应用场景储能发展需要。

    三是安全高效核能技术方面。提出围绕提升核电技术装备水平及项目经济性,开展三代核电关键技术优化研究,支撑建立标准化型号和型号谱系;加强战略性、前瞻性核能技术创新,开展小型模块化反应堆、(超)高温气冷堆、熔盐堆等新一代先进核能系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核电站长期运行、延寿等关键技术研究,推进核能全产业链上下游可持续发展。

    四是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方面。提出聚焦增强油气安全保障能力,开展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输运和炼化领域相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效支撑油气勘探开发和天然气产供销体系建设。聚焦煤炭绿色智能开采、重大灾害防控、分质分级转化、污染物控制等重大需求,形成煤炭绿色智能高效开发利用技术体系。突破燃气轮机相关瓶颈技术,提升燃气发电技术水平。

    五是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方面。提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能源融合发展,开展能源领域用数字化、智能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推动煤炭、油气、电厂、电网等传统行业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开展各种能源厂站和区域智慧能源系统集成试点示范,引领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十四五”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的能源转型加速推进》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28
    •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预计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能源、非常规油气、先进核能、新型储能、氢能等新兴能源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表示,“十四五”时期,亟须加快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一步激发能源创新发展新动能。 国家能源局、科技部近期联合印发了《“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我国能源技术革命取得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随着太阳能、风能等非传统可再生能源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世界多国都加快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步伐。中金公司发布的《创新:不灭的火炬》报告认为,技术创新是中国能源制造业高效、低成本发展的核心动力,也将为推动中国完成能源转型、实现能源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从全球范围看,绿色低碳是能源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创新成果的应用将集中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核能安全利用、大规模储能等重点领域。世界主要国家均把能源技术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破口,制定了各种政策措施抢占发展制高点。 “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的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杜忠明认为,经过“十二五”“十三五”两个五年规划期,我国能源技术革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已经取得了多个“世界第一”和“国际首个”,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了一批具有先进技术指标的精品能源示范工程、推广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清洁高效能源装备产品,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科研力量和优势资源聚集重点能源创新领域 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科技部高新司负责人坦陈,我国能源科技创新水平与世界能源科技强国和引领能源革命的内在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部分能源技术装备尚存短板;能源技术装备长板优势不明显,能源领域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偏少,绿色低碳技术发展难以有效支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能源科技创新的政策机制有待完善。 针对能源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杜忠明表示,《规划》提出了主要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能源领域现存的主要短板技术装备实现突破,形成一批能源长板技术新优势,能源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能源科技创新将有力支撑并引领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规划》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核电、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方向上也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科学引导各产学研用创新主体将科研力量和优势资源聚集到重点能源技术创新领域。 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相关研究表明,“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将进一步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新型电力系统将加快构建,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也将显著提升。预计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将达到39%左右。 杜忠明说,面对新形势、新目标,《规划》在构建创新路径时,没有延续“十二五”和“十三五”的编制思路,而是充分衔接配合“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特点,打破《规划》专题研究的专业局限,聚焦亟须突破的技术创新难题,围绕先进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核能、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确定了相关集中攻关、示范试验和应用推广任务,以专栏形式部署了相关示范工程,并制定了技术路线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方面,《规划》强调以企业为主线。“能源央企在推动我国能源科技创新方面一直发挥领军带头作用,是我国重大能源创新工程实施的主导者。”杜忠明说,《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能源领域央企作为技术装备短板攻关主力军、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的作用,推动各领域优势企业强强联合,突破制约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
  • 《多措并举激发稳油增气新动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8-05
    • 油气增储上产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国家能源局日前组织召开的2022年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工作推进会明确指出,油气增储上产已取得重要阶段成效,要坚定不移推动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落实落地,未来要实现勘探大突破、原油稳增长、天然气快上产,大力推动页岩油、页岩气成为战略接续领域,坚定非常规油气发展方向,加快非常规资源开发。 目前,我国油气产量稳中有升,陆上油气持续稳产增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向深水迈进、非常规油气成果多点开花,油气增储上产迈上新台阶。 那么,如何守住油气战略安全底线并谋划切合实际的增储上产策略?记者近日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承办的“首届能源发展战略高端论坛暨能源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了解到,从资源条件看,未来我国油气增储上产仍具备较大潜力,非常规天然气的产量和经济性有望继续提升。 用技术带动效益 “技术进步是油气产业上游业务发展最活跃和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实现稳产增产也必将高度依赖技术攻关。”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说。 据了解,我国石油公司近年加快技术攻关,破解诸多世界难题,守住了油气2亿吨红线。 公开信息显示, 2021 年我国原油产量为 19897.6 万吨,同比增长 2.4%;天然气产量为 2052.6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8.2%。作为我国陆上油气勘探开发的主力军,中国石油 2021 年油气产量当量超 2.1 亿吨,原油产量实现3年持续增长,天然气产量当量再超 1 亿吨,中国石化油气产量约 479.67 百万桶油当量。 在陆上油气持续稳产增产的同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逐步向深水、超深水迈进,产量稳健增长。另外,作为我国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战略接替,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实现了多点开花。2021年,我国页岩油产量 240 万吨,页岩气产量 230 亿立方米,煤层气利用量 77 亿立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在油气勘探开发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国新一轮油气技术革命蓄势待发,超级盆地引领老油田重新崛起,非常规资源正有效接替常规资源,深水-超深水成为未来海上重要的勘探领域。参加上述论坛的专家均表示,发展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一代勘探开发理论技术,支撑油气产业发展,保障国家油气能源安全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据了解,目前中国石油工业已形成了先进完整的理论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体系,支撑了油气产量持续稳产增产。未来是油气发展的关键期,必将面对重大挑战与新的技术需求。多位与会院士表示,大幅提高勘探开发规模效益的新一代工程技术发展迅速,推动油气田勘探开发向更深更远拓展以及数字化转型和跨界融合,是油气行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向“潜力股”要效益 赵文智表示,确保我国油气供应安全,在传统领域,可通过海陆并举、常非并重实现稳油增气,还可通过实施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通过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向“潜力股”要效益,寻找新区块新“战场”,力保原油2亿吨和天然气高峰产量2500亿立方米的目标实现。 “可以在陆海区选15个-20个有规模的勘探新领域,组织重点理论技术攻关,加大勘探投入,积极准备勘探突破新发现和找油气新战场。更重要的是,积极做好低品位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科技攻关,让一大批边际无效资源成为增储上产的资源保证。”赵文智说,“特别要依靠AI、大数据等新技术,做好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大文章。” 赵文智表示,利用好油气资源新领域,也可实现油气产量规模增长。 “一方面,可以组织陆相页岩油革命,设立若干中低熟页岩油先导开发试验区,‘十四五’突破工业生产关,‘十五五’规模上产,力争2040年前后实现低熟页岩油产量规模增长。组织富油煤热转化革命,以中西部‘富油煤’为重点,开展热解提油气与发电一体化利用,‘十四五’实现规模工业生产。”赵文智表示,“同时,以工业采煤门限以外‘弃置’资源为重点,开展煤地下气化利用,‘十四五’力争突破工业生产关,2040年形成规模产量。” 提升海外资源占比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在国际油气勘探投资普遍不足的背景下,我国油气增储上产获得持续突破不容易。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书记窦立荣指出,增加上游投资力度,为稳产增产“添一份力”,国内油气企业还需加大境外勘探开发力度。“以埃克森美孚为例,其境外原油勘探开发产量比例占总产量的69.29%,境外天然气勘探开发产量占天然气总产量的71%。而国内‘三桶油’境外原油产量占比为40%左右,天然气除中国海油占比为66.06%外,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均仅占20%左右。” “未来可以努力培育和巩固5个-8个核心产区,还需注重油气和新能源融合发展机遇,同时设立国家级的风险基金。”窦立荣说,“当海外油气合作遭遇风险造成损失时,国家给予石油公司一定补偿,形成海外石油合作风险保障机制。另外,提供政府、地区间和国际组织勘探开发合作基金,开展全球油气资源评价研究。” 窦立荣表示,相比国际油气公司百年跨国勘探开发史,我们刚刚起步。“当前,境外投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我们需要与更多国家、更广的领域开展国际油气和新能源合作,获取更多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