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辉:材料和设备是3D打印产业瓶颈》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09
  • 工信部等出台《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专家分析认为:材料和设备是3D打印产业瓶颈

    日前,工信部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中提到,力争到2020年,增材制造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速在30%以上。

    增材制造,又称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为基础,将材料逐层堆积制造出实体物品的新兴制造技术。增材制造将对传统的工艺流程、生产线、工厂模式、产业链组合产生深刻影响,是制造业有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

    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正在萌发,世界各国纷纷将增材制造作为未来产业发展新增长点。在此背景下,《计划》的印发出台有何意义?接下来将对我国3D打印产业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本报就此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 东莞日报记者 刘耕/文

    解决“小散弱”问题 产业向纵深发展

    记者:目前我国增材制造产业总体发展情况如何?《计划》此时出台有何意义?

    宋清辉:增材制造被人们认为是配合工业4.0发展的重要智能制造技术。近年来,我国增材制造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增材制造的应用领域有所拓宽,普及程度有所扩张,生态体系初步形成,推动产值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在技术不断提升下,增材制造技术已从一般消费品制造,拓宽到航空航天、核工业、医疗器械等高端装备研发制造领域,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重点,《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出台也代表了国家对增材制造的重视。

    可以预计的是,增材制造未来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出台相应的计划有助于引导增材制造产业向稳健、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前进。《计划》通过政策支持、技术规范、政府引导等方式,推动我国成为增材制造的强国。如果能够实现《计划》制定的一系列目标,我国不仅会拥有具有重要自主知识产权的增材制造技术,还能够将该技术充分商业化。

    胡敏: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启动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研制出系列增材制造设备,并开展产业化应用。2015年,为加快推进我国增材制造产业有序发展,工信部等部委就联合发布了《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

    总体上可以说,近年来,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快速发展,关键技术不断突破,装备性能显著提升,应用领域日益拓展,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了若干产业集聚区。此次,有关部委联合出台《计划》,既是要着力解决当前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小散弱”的问题,更是体现了国家继续大力推进增材制造产业向纵深发展的思路和决心。

    陈及:目前,国内3D打印产业处于一个迅猛发展阶段,也是一个探索的阶段。作为一个新兴高科技产业,3D打印产业将能够带动经济结构转型调整,如今正期待着更大创新和进步。这次《计划》出台后,国内3D打印产业发展有了一个系统性方案,这也表明我国政府对于抢占3D打印产业龙头地位的高度重视。

    关键技术待突破 警惕重复投资建设

    记者:从总体来看,国内3D打印产业还存在哪些问题?要进一步创新发展需打破哪些瓶颈?

    宋清辉:国内现已有众多和增材制造相关的机构涌现,但不排除国内有些企业所宣传的3D打印是噱头。增材制造听起来简单,制造过程看起来也很有趣,背后的科技含量却不容小觑。官方文件中提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尚存在关键技术滞后、创新能力不足、高端装备及零部件质量可靠性有待提升、应用广度深度有待提高等问题。

    增材制造不仅生产设备会与传统设备有差异,生产材料也与普通材料有一定的区别。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设备和材料是我国该产业暂时处于落后地位的瓶颈。

    在当前的增材制造产业中,设备的关键零部件依然被国外主导,虽然我国众多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在3D打印研发中获得了多项技术专利,但在关键零配件上还暂时处于落后的地位。增材制造所需要的生产材料也是一个瓶颈,因为增材制造的特殊性,通过3D打印生产出的产品可能会应用在特殊设备之中,这就需要产品与特殊设备的材料相互匹配。

    胡敏:我国3D打印产业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在产业规模化程度较低,专用材料发展滞后,关键装备和核心器件依赖进口,行业标准体系不健全,协同创新推进机制有待完善,市场应用面相对狭窄等。所以,我们要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发展,尤其要建立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建立和加强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形成完整的材料、装备、工艺、检测、标准、应用体系。

    陈及:目前3D打印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因为3D打印产业是一个高科技产业,它的发展通常需要在一些特定的区域,要综合的配套支持。但是,现在有些地方并不具备条件,却在大量地规划发展3D打印产业,希望通过招商引资做大做强。从产业发展逻辑讲,一个产业不可能一开始就遍地开花,通常是在一些具有科研优势、人才资源优势的区域比如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取得了一些突破,然后进入常规发展阶段之后才开始大面积铺开。重复投资建设会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各地对于资源的争夺也会导致我国3D打印产业难以形成集聚优势,而优势资源的分散则会使整个产业的发展受到困扰。

    确定发展路线图 然后再规模化发展

    记者:《计划》提出,将通过多种手段来推动3D打印产业在2020年实现技术水平明显提高、行业应用显著深化等目标。而要实现目标,最重要的是做好哪方面的工作?

    宋清辉:增材制造发展的重点和众多产业的重点一样,关键在于人才。国内方面,可先通过产学研协同培育的模式培养专业人才,通过设置配套的专业实验室为人才培养创建合适的环境;各高校需要积极协同,设计相关的课程并组建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以保证后期的专业人才供应。

    海外方面,需要加强吸引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参与,同时积极协助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譬如国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可以在海外通过收购、并购或投资的方式引进相关人才,也可以推进国内企业在成熟的海外市场中建立研究中心,积极借鉴、学习成熟海外产业经验。

    陈及:首先应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产业的创新需要政府引领,必须做好产业的发展规划、资源的分配、项目的选择,确定好产业发展的路线图,然后再规模化发展。

    从产业本身来讲,应在3D打印装备制造研发方面给予更多关注,确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给予人才资金倾斜,在一些重大领域先取得突破,然后再应用到其他行业。具体而言,要着重抓好3D打印技术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解决过去传统制造业很难克服的一些问题。

    胡敏:一是定位要高端,以国际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为标杆;二是要加强技术研发资源整合,切实形成技术创新协同平台,相互促进,形成产业合力,不搞恶性竞争;三是加快应用的产业化、规模化进程。

相关报告
  • 《医疗3D打印市场规模有望破260亿,打印材料成产业发展瓶颈》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1-02
    • 当3D打印技术兴起时,它备受看好,有人曾将它媲美电脑时代。如今,随着3D打印技术的逐步成熟,它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作为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技术,势必给医疗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一起来了解! 应用广泛,2022年市场规模达260亿 随着全球不断掀起的“3D打印”热潮,3D打印器官模型已经成为了实实在在可用的工具,应用3D打印胸廓、胡桃夹综合征、颅骨等都被真实应用在了医学上。3D打印在医疗模型、假肢、齿科手术模板、颅骨、颈椎人工椎体及人工关节等方面应用前景可观,实用性、可替代性都极具优势。 业内人士认为,3D打印对医疗行业而言,是实现质变的难得机遇。如今,医疗领域已经占领了3D打印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二。根据Future Market Insights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3D打印医疗器械市场2016年可达2.796亿美元,并在未来10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7.5%。市场研究公司IQ4IResearch&Consultancy最新分析报告也指出,到2022年,全球医疗3D打印市场规模将达到38.9亿美元(约合260亿人民币)。 此外,3D打印除了辅助医疗、制造部分人体器官以外,在提供订制、个性化的医疗设备方面也有巨大潜力。
  • 《3D打印技术在航天复合材料制造中的应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3-20
    • 复合材料的需求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其高成本成为制约复合材料广泛应用的重要瓶颈。低成本复合材料制造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价格比,除了在原材料、装配与维护等方面进行研究改进外,更重要的是降低复合材料制造成本。 3D打印 近年来,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为制造业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不同于传统制造业的减材制造和等材制造,它通过添加材料的方式可以快速地成型复杂形状产品并且实现极大限度的利用原材料。 航天器的发射成本高,有效载荷的质量对发射成本影响巨大,因此有效载荷在结构设计和材料选用时特别注重结构效率。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比模量大、热稳定性好、可设计性强等特点,优异的综合性能正是追求高性能、结构质量效率优化的航天产品所需。 目前,应用在航天光学遥感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产品涵盖遥感器的各个部位,如相机镜筒、相机支架、遮光罩、桁架等。所用树脂以环氧树脂和氰酸酯树脂为主,增强材料以连续碳纤维为主。根据具体产品特点和工艺特点,按照产品的性能要求和厚度要求将预浸料以一定的铺层顺序和铺层层数在模具上叠放形成坯体,再将坯体放入热压罐或热压机在高温环境下进行数小时的高温高压固化。 航天遥感器复合材料及制造工艺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为保证产品的力学性能,增强体采用连续纤维; 2)树脂基体环氧树脂和氰酸酯树脂均为热固性树脂,需要在特定的固化温度和压力下进行数小时固化(发生化学交联反应)以形成稳定的网状交联聚合物; 3)预浸料叠层坯体内部松散,为排出坯体中的空气和其他小分子,需对坯体在加热的同时施加高压,以提高制品的致密性,保证制品的力学性能; 4)对于复杂结构产品,为保证其力学性能,预浸料铺层设计往往需要多个平面或多个部位进行连续铺层,如薄壁加筋镜筒需保证法兰环和镜筒筒体的连续、加强筋与镜筒筒体的连续等,多向接头中要保证各端头周向连续、各端头之间的根部连续等。 3D打印技术 3D打印也叫增材制造,区别于传统的减材或等材加工制造方法,它是采用材料逐层累加的方法制造实体零件。该技术是在现代CAD/CAM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数控技术、信息技术、精密伺服驱动技术以及新材料与物理化学技术的基础上集成发展起来的。 其工作原理是将物理实体的计算机三维模型离散成一系列的二维层片,利用精密喷头或激光热源,根据层片信息,在数字化控制驱动下,将熔覆的成型材料通过连续的物理层叠加固化,逐层增加材料来生成三维实体产品。 在各种3D打印技术中,能够进行复合材料3D制造的主要有选区激光烧结(SLS)、熔融沉积成型(FDM)、分层实体制造(LOM)以及立体光刻技术(SL)。 SLS制造复合材料的主要方法是混合粉末法,即基体粉末与增强体粉末混合,激光按设计图纸的截面形状对特定区域的粉末进行加热,使熔点相对较低的基体粉末融化,从而把基体和增强体粘接起来实现组分的复合。该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混合粉末中两种材料的密度不同,易出现沉降使得制品成分不均匀。通过合成单一复合材料粉末进行技术改进,制得的复合材料粉末将能克服混合粉末的易沉降、不均匀等问题从而能够制得品质更高的制品。 FDM工艺制造复合材料是预先将纤维和树脂制成预浸丝束,再将预浸丝束送入喷嘴,丝束在喷嘴处受热融化并按设计轨迹堆放在平台上形成一层层材料,层与层之间通过树脂部分或完全融化形成连接。FDM技术所用的复合材料预浸丝束必须满足组分、强度以及低粘度等要求,一般需要在复合材料中添加塑性剂增加流动性。 LOM技术与FDM类似,需预先制备单向纤维/树脂预浸丝束并排制成无纬布即预浸条带,预浸条带经传送带送至工作台,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激光沿三维模型每个截面的轮廓线切割预浸条带,逐层叠加在一起,形成三维产品。 利用SL制造复合材料,首先需将光敏聚合物与增强颗粒或纤维混合成混合溶液,利用紫外激光快速扫描存于液槽中的混合液,使光敏聚合物迅速发生光聚合反应,从而由液态变为固态,然后工作台下降一层薄片的高度,进行第二层激光扫描固化,如此反复,形成*终产品。SL制造复合材料存在增强颗粒发生沉淀导致颗粒分布不均匀、溶液中泡沫导致固化后孔洞的产生、颗粒的反射使得激光吸收能量变低因而需要更长的照射时间等问题。 复合材料3D打印技术进展 热塑性树脂具有加热变软、冷却固化的工艺特性,易于实现增材制造,在3D打印市场以热塑性塑料为主,同样,在复合材料3D打印技术中,以热塑性树脂为基体的复合材料相对也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增强材料有短切纤维和连续纤维。 德国、美国等3D打印公司及我国华曙高科等分别研制了可用于SLS技术的短切纤维/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粉末并实现商业化。 美国MarkForged公司2014年初研发了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3D打印设备MarkOne,打印出了碳纤维增强尼龙复合材料。打印机具有两个喷头,一个喷头输送热塑性树脂(尼龙或聚乳酸),一个喷头输送连续的预浸碳纤维丝或预浸玻璃纤维丝,预浸纤维丝涂有特别为打印机开发的热塑性树脂,两个喷头轮流工作,用基于FDM的工艺沿X/Y平面铺放树脂和预浸丝束,实现纤维和树脂的复合,纤维可以按需要取向或仅在需要的地方铺放。目前,该设备仅能实现X/Y方向纤维取向,尚不能实现Z向取向。MarkOne可打印尺寸为0.6m×0.4m×0.3m。 美国Stratasys公司和美国能源部(DOE)橡树岭国家试验室合作开发量产碳纤维复合材料FDM制造技术。合作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在FDM过程中如何放入碎纤维以及如何调整材料的各种机械性能,第二至第三阶段研究集中于在中心线上开工制造连续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及进一步的处理。 哈佛大学研制了适用于3D打印的环氧树脂,实现了热固性树脂的3D打印。为改善树脂粘度,研究人员添加了纳米粘土、二甲基磷酸酯、碳化硅晶须和短切碳纤维,以咪唑基离子做固化剂,极大地拓展了树脂的打印窗口,使树脂在长达数周的打印窗口期内粘度不会显著增加。通过控制纤维长径比和喷嘴直径,使填料在剪切力和挤出流的作用下发生取向,实现了填料取向的控制,获得了取向的纤维。打印好的部件先在较低的温度下预固化,然后从基板上移出再进行进一步高温固化。 航天用树脂基复合材料3D打印技术分析 目前复合材料3D打印技术以短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为主,材料和设备实现了商业化,而热固性基复合材料仅在试验室实现了短切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3D打印。结合航天遥感器复合材料的产品特点,连续纤维增强热固性复合材料3D打印技术在打印材料、多维连续打印、预固化功能等方面亟待突破。 亟待突破的方面 1)开发适应性的打印材料。复合材料3D打印过程要求打印材料具有适当的粘度、流动性、长的操作时间、短的成型时间,因此需对现有航天复合材料材料体系进行适应性开发,对材料体系进行改进,以提供满足3D打印技术和航天应用要求的材料。 2)突破纤维多维连续打印。复合材料3D打印设备亟需突破在多维方向的连续堆积,如设置五轴/六轴联动打印平台通过转动平台实现多维连续打印,以满足航天复杂结构产品多个平面、多个部位的连续铺层要求。 3)实现预压实功能。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需在高温高压下实现树脂基体的固化和制件的致密化,可在打印一定层数后在设备内对坯体进行预压实和加热,提高打印中间过程的致密性,打印完成后再将坯体移至固化设备进行最终固化。 采用低成本技术是降低复合材料产品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3D打印技术通过增加材料实现产品的制造,能够极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利用率,降低复合材料生产成本。 此外,对于复杂结构复合材料产品,3D打印技术还可以减小对工装的依赖,缩短加工时间,同时还可以实现整体成型、减少装配时间,研究3D打印技术在航天复合材料的应用具有重大工程意义。对于航天遥感器所用的连续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3D打印需解决打印材料、纤维多维连续打印、预固化功能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