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接触材料中非故意添加物质的识别分析方法》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殷小溪
  • 发布时间:2019-01-09
  • 食品接触材料(FCM)可能含有非故意添加的物质(NIAS),这是由于反应副产品、低聚体、降解过程、包装材料与食品之间的化学反应或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中的杂质造成的。

    在这篇综述中,介绍了目前从纸和纸板FCM中检测和识别NIAS的方法。审查了NIAS的定义,NIAS识别和量化的方法,NIAS的综合分析以及计算机工具和生物测定的作用。

    纸和纸板中的NIAS主要来自印刷油墨,粘合剂,施胶剂和表面涂料。再生纸比新鲜纸包含更多的NIAS。通常对预测的NIAS进行靶向分析,而应用非靶向或全扫描筛选方法来检测和鉴定不可预测的NIAS。样品制备和接触条件分为两类:迁移和提取。用食品模拟物进行迁移研究,而提取研究是索氏提取或超声辅助溶剂提取。在非目标分析中,计算机工具在识别NIAS方面越来越重要。生物测定用于确定提取物或级分的生物活性,以评估混合物中存在的NIAS的潜在毒性。生物测定和化学分析的组合用于指导未知的生物活性NIAS在复杂混合物中的识别,如纸和纸板FCM。然而,未来的研究需要用于生物测定的选择,因为这些不仅应该足够敏感以检测所有关注的化合物,而且还应该与人类健康相关。

相关报告
  • 《我国正建立食品违法添加物和超范围使用添加剂数据库》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10-11-29
    • 2010-11-8: 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6日介绍说,我国正在建立违法添加物和超范围使用添加剂数据库,并对违禁物质筛查技术、食品添加剂系统分析方法等立项开展科研攻关。
  • 《《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4-07-09
    • 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  (2010年3月30日卫生部令第73号发布 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根据2017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修改〈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等7件部门规章的决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8号)修订) 第一条 为加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根据《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是指: (一)未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品种; (二)未列入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告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 (三)扩大使用范围或者用量的食品添加剂品种。 第三条 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 第四条 使用食品添加剂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不应当掩盖食品腐败变质; (二)不应当掩盖食品本身或者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 (三)不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 (四)不应当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五)在达到预期的效果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用量; (六)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应当在制成最后成品之前去除,有规定允许残留量的除外。 第五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审查许可工作,组织制定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技术评价和审查规范。 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技术审评机构(以下简称审评机构)负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技术审查,提出综合审查结论及建议。 第六条 申请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生产、经营、使用或者进口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提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许可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添加剂的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 (二)证明技术上确有必要和使用效果的资料或者文件; (三)食品添加剂的质量规格要求、生产工艺和检验方法,食品中该添加剂的检验方法或者相关情况说明; (四)安全性评估材料,包括生产原料或者来源、化学结构和物理特性、生产工艺、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资料或者检验报告、质量规格检验报告; (五)标签、说明书和食品添加剂产品样品; (六)其他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允许生产和使用等有助于安全性评估的资料。 申请食品添加剂品种扩大使用范围或者用量的,可以免于提交前款第四项材料,但是技术评审中要求补充提供的除外。 第七条 申请首次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除提交第六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出口国(地区)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出具的允许该添加剂在本国(地区)生产或者销售的证明材料; (二)生产企业所在国(地区)有关机构或者组织出具的对生产企业审查或者认证的证明材料。 第八条 申请人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反映真实情况,并对申请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承担法律后果。 第九条 申请人应当在其提交的本办法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材料中注明不涉及商业秘密,可以向社会公开的内容。 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技术上确有必要和使用效果等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同时征求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业和信息化、商务等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组织的意见。 对有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涉及重大利益关系的,可以举行听证会听取意见。 反映的有关意见作为技术评审的参考依据。 第十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应当在受理后60日内组织医学、农业、食品、营养、工艺等方面的专家对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技术上确有必要性和安全性评估资料进行技术审查,并作出技术评审结论。对技术评审中需要补充有关资料的,应当及时通知申请人,申请人应当按照要求及时补充有关材料。 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对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研制及生产现场进行核实、评价。 第十一条 食品添加剂新品种行政许可的具体程序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审评机构提出的综合审查结论,应当包括安全性、技术必要性审查结果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结果。 第十三条 根据技术评审结论,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对在技术上确有必要性和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准予许可并列入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予以公布。 对缺乏技术上必要性和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对发现可能添加到食品中的非食用化学物质或者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按照《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九条执行。 第十四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根据技术上必要性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将公告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程序,制定、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应当及时组织对食品添加剂进行重新评估: (一)科学研究结果或者有证据表明食品添加剂安全性可能存在问题的; (二)不再具备技术上必要性的。 对重新审查认为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可以公告撤销已批准的食品添加剂品种或者修订其使用范围和用量。 第十六条 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食品添加剂新品种许可的,国家卫生计生委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并给予警告,且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食品添加剂新品种许可。 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通过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审查并取得许可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应当撤销许可,且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食品添加剂新品种许可。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国家卫生计生委2002年3月28日发布的《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