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揭开线粒体质量控制及线粒体DNA水平调控新机制》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15
  • 2024年6月7日,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MTFP1 controls mitochondrial fusion to regulate inner membrane quality control and maintain mtDNA levels 的研究论文。

    线粒体形成一个动态且相互连接的网络,会发生分裂(fission)和融合(fusion)事件。这种平衡的形态转换,从分裂的线粒体到相互连接的线粒体,不仅有助于确保线粒体功能,还可以通过适应细胞代谢状态来响应细胞需求,调整网络。精细调控线粒体动态对于维持线粒体DNA(mtDNA)水平和进行线粒体质量控制都是必需的。线粒体分裂将受损的线粒体区域分割成小线粒体(small mitochondria),以便通过细胞自噬进行降解。根据损伤的来源和严重程度,分裂的线粒体还可能与健康的线粒体重新融合,以减轻功能障碍。然而,如果损伤已不可逆转,那些小线粒体就需要被排除出网络以进行降解。

    之前有研究显示,这些有缺陷的线粒体区域的分裂发生在线粒体的外周,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存在专门的线粒体内膜(IMM)质量控制机制,此外,在通过外周分裂分离前后,改变的IMM亚结构域是如何从健康的和融合的网络中分离和排除的,也仍不清楚。线粒体分裂蛋白1(MTFP1)是一种线粒体内膜(IMM)膜蛋白,此前被认为是作用于1DRP1上游的促分裂因子,将分裂过程与驱动细胞命运决定的多种关键同路耦合在一起,例如mTORC1激活、细胞死亡、癌症进展和线粒体生物能。然而,MTFP1如何调控线粒体形态的机制尚不明确。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证明了MTFP1负调控线粒体内膜(IMM)融合,此外,通过调控MTFP1水平来操纵线粒体融合从而调控mtDNA拷贝数。在机制上,MTFP1抑制线粒体融合,以分离和排除受损的线粒体内膜亚结构域,并将其从网络中排除出去。随后,外周分裂确保将它们分离成小的MTFP1富集的线粒体(small MTFP1-enriched mitochondria,SMEM),这些小线粒体以通过细胞自噬被分解。值得注意的是,MTFP1依赖的线粒体内膜质量控制对于维持基本的类核(nucleoid)循环和维持细胞中线粒体适当的mtDNA水平至关重要。

    研究团队表示,接下来的目标是阐明MTFP1介导的线粒体内膜质量控制是否调控某些致病线粒体DNA(mtDNA)突变的排除和降解。

相关报告
  • 《SLC25A48控制线粒体胆碱的输入和代谢》

    • 编译者:黄雅兰
    • 发布时间:2024-09-29
    • 胆碱是磷脂、神经递质和一碳代谢的生物合成的必需营养素,其关键步骤是将其输入线粒体。然而,潜在的机制和生物学意义仍然知之甚少。在这里,我们报道了SLC25A48,一种以前未被鉴定的线粒体内膜载体蛋白,控制线粒体胆碱转运和胆碱衍生的甲基供体的合成。我们发现SLC25A48是棕色脂肪产热、线粒体呼吸和线粒体膜完整性所必需的。胆碱通过SLC25A48摄取到线粒体基质中促进了甜菜碱和嘌呤核苷酸的合成,而SLC25A48的缺失导致了线粒体活性氧物质的产生增加和线粒体脂质失衡。值得注意的是,携带SLC25A4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人类细胞和缺乏SLC25A48的癌细胞表现出线粒体胆碱输入减少、氧化应激增加和细胞增殖受损。总之,这项研究表明SLC25A48调节线粒体胆碱分解代谢、生物能学和细胞存活。
  • 《营养与健康所发现李斯特菌劫持巨噬细胞线粒体自噬新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4-06
    • 2月25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钱友存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Listeria hijacks host mitophagy through a novelmitophagy receptor to evade killing”。该研究发现单增李斯特菌通过诱导巨噬细胞发生线粒体自噬反应来促进自身的存活,并且鉴定出一个新型线粒体自噬受体NLRX1。   线粒体自噬(mitophagy)是一类选择性自噬过程,通过特异性降解细胞内受损的或者多余的线粒体从而完成对细胞代谢水平和命运决定的调控。然而生理或者病理条件下哪些物质可以诱发线粒体自噬反应,又由哪些分子特异性介导了线粒体自噬通路的激活,是该研究领域仍亟需解答的关键科学问题。钱友存课题组多年来围绕先天免疫家族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s,NLRs)开展研究探索工作,前期研究成果发现,NLR家族成员NLRC5通过调节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蛋白MHC class I基因的表达促进机体抵抗李斯特菌感染(Yao, et al., Cell Research 2012),而NLRP3炎症小体可以被杀伤性T细胞中的Perforin激活进而促进抗肿瘤免疫(Yao,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然而作为唯一定位于线粒体的NLR家族成员NLRX1的功能仍不清楚。   为了探究细菌感染能否激活线粒体自噬通路,研究人员分别利用胞内菌(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和胞外菌(大肠杆菌、柠檬酸杆菌)感染巨噬细胞并系统性分析了线粒体自噬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胞内菌感染可以显著诱导巨噬细胞发生线粒体自噬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李斯特菌通过分泌溶血素O(listeriolysin O, LLO),诱导细胞发生钙离子内流、线粒体损伤和线粒体自噬。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和RNA干扰等手段研究人员发现NLRX1的NACHT(nucleotide binding and oligomerization domain)结构域中含有一个保守的自噬标记物LC3结合位点(LC3-interacting region, LIR),并且依赖于此位点特异性介导了李斯特菌和LLO诱导的线粒体自噬过程。在生理功能层面,通过利用NLRX1基因全身性敲除和巨噬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以及线粒体自噬抑制剂Mdivi-1,研究证实抑制线粒体自噬通路的激活会导致细胞内线粒体活性氧的累积,从而抑制了李斯特菌的存活。在机制层面,静息状态下NLRX1的LRR(leucine-rich repeat)结构域与NACHT结构域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稳定单体状态,封闭其LIR与LC3的结合;而李斯特菌感染或LLO刺激会导致细胞内NLRX1发生多聚化,促进其LIR结构域与LC3的结合进而介导线粒体自噬的发生。   综上所述,此研究首次报道了NLR家族成员NLRX1作为新型的线粒体自噬受体参与线粒体稳态调控,同时也深化了人们对于线粒体自噬生理学功能的理解,为抗感染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点和治疗思路。   营养与健康所助理研究员张一凡和博士后姚依昆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钱友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Stephen E. Girardin、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宋厚辉和苏州大学教授王建荣的帮助和支持。经费支持来自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等,同时该研究得到营养与健康所公共技术平台和动物平台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