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未来30年需求增长最快》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18-07-20
  •   社科院报告预计,未来30年天然气将是我国需求增长最快的能源产品,到203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将近5200亿立方米,到2050年将超8000亿立方米。 在近日于北京举办的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第七届年会上,社科院发布的这份《中国能源前景2018-2050》报告显示,在供给侧改革与经济增长路径变化的共同作用下,未来30多年,我国能源需求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到2050年,煤炭在能源需求中占比将降到40%以下;相比之下,天然气需求所占份额将大幅上升,预计会提高到20%以上。从天然气的应用领域来看,报告认为,未来电力领域的增量将有较大幅度来自天然气发电。天然气发电将摆脱目前作为调峰电源的地位,成为主要发电形式之一。预计到2020年天然气发电量将达到约3351亿千瓦时,2030年将达到约5822亿千瓦时,2050年将突破1万亿千瓦时。同时,天然气发电也将有一部分用于供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火电供热的下降。

相关报告
  • 《IEA:2018年天然气需求猛增 未来五年将继续增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9-18
    • 6月7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2019年天然气市场报告》 ,总结了2018年全球天然气市场发展现状,并展望了至2024年的发展趋势:2018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长了4.6%,是自2010年以来增速最快年份,几乎占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增量的一半。到2024年,全球天然气需求预计将增长10%以上,超过4.3万亿立方米,中国将占到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量的40%以上。报告要点如下: 1、2018年天然气需求创纪录增长,至2024年仍将保持增长 2018年是天然气的发展黄金期,其需求增长4.6%至3.9万亿立方米,是2010年以来的最大增长幅度,天然气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增量占比达到了45%。美国和中国是这一增长的主要贡献者。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天然气取代煤炭的势头随之放缓,并基于北半球不会出现类似2018年夏季异常炎热天气的估计,预计未来五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将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到2024年天然气需求将超过4.3万亿立方米。工业仍将是天然气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年均增长3%,到2024年将占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量的46%。受到可再生能源和燃煤发电的激烈竞争影响,电力部门的天然气需求增速将减慢,但到2040年仍将是天然气需求的最大部门,占总需求近40%。 2、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洲是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长的关键地区 在中国和主要天然气生产国的带动下,几乎所有地区的天然气消费量都将增长。受到政府改善空气质量的目标推动,预计到2024年中国将占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量的40%以上。由于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以及政府鼓励将天然气用于工业和发电,美国、中东和北非将占其余增长量的大部分。欧洲的天然气需求增长主要由于其煤电和核电厂被关闭,但增长将受到可再生能源扩张和建筑物供暖消耗减少的限制。然而,由于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天然气需求将不会保持其前两年的强劲增长势头(2017年和2018年分别增长了14.5%和18.1%),到2024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将降至8%。南亚国家将引领亚洲其他地区的天然气需求增长,孟加拉国、印度和巴基斯坦需求增长的主要来源是工业部门。 3、美国将引领全球天然气供应和出口增长 2018年美国天然气产量增长11.5%,是全球天然气产量增长的最大贡献者,也是其自1951年以来的最大增幅。中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伊朗等主要生产国的产量也创下纪录。由于页岩气产量不断扩大,美国将继续引领全球天然气产量增长,预计到2024年美国天然气年产量将超过1万亿立方米,中国、伊朗和埃及等主要生产国的产量也将持续增加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同时美国也将是天然气贸易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到2024年美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将是天然气出口量增长的最主要来源。 4、全球天然气贸易扩张主要受液化天然气驱动 美国也是液化天然气(LNG)贸易增长的最大来源,如果卡塔尔没有确定的投资计划,美国将成为世界最大LNG出口国,到2024年将达到1130亿立方米。由于本国产能无法跟上需求增长,到2022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管道天然气进口国,到2024年则将成为最大LNG进口国,预计2024年中国管道天然气进口量将增加一倍至1000亿立方米,LNG进口量则将达到1090亿立方米。其他新兴亚洲市场也在推动液化天然气贸易增长,LNG进口量将从2018年的810亿立方米增加至2019年的1550亿立方米。由于国内产量持续下降,欧洲的天然气供应缺口将扩大,荷兰格罗宁根油田的逐步淘汰以及北海油田枯竭将造成每年近50亿立方米的缺口,这将通过进口管道天然气和LNG来弥补。 5、LNG投资正在增加,但仍需更多投资 LNG出口项目投资在2018年出现反弹,但仍有不足,因为备用产能将在2020年后缩减导致市场趋紧。2019年将有大量项目的最终投资决策公布,共计可增加1500亿立方米/年的出口能力。近期的投资决策体现出LNG融资模式的改变,加拿大LNG、Tortue LNG和黄金通道LNG等项目正在没有长期合同支持的情况下持续推进。全球石油巨头和公用事业公司利用资产负债表进行融资,以替代传统的项目融资方式。此外,需要更多的LNG运输船才能使LNG运输市场在2022年之后保持平衡。 6、全球天然气市场价格正趋于一致 全球主要地区的天然气市场价格正在趋同,2018年第四季度以来,由于市场供应充足,地区之间的价格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尤其是亚洲和欧洲之间。但由于季节性因素较强,亚洲现货市场价格波动范围仍较大。LNG贸易的扩大可能会促使天然气价格更趋于一致,但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天然气消费和进口增长强劲的国家正在改革其国内天然气市场,其天然气价格在2018年和2019年进行了几次调整,目标是更加接近国际天然气价格,并促进对国内生产的投资。一些生产国也正在实施类似的改革。
  • 《IEA:石化行业将带动全球石油需求增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1-17
    • 10月5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石化行业未来》报告 指出,石化行业对全球能源系统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受到的关注却少于应有的重视,成为全球能源系统的“盲点”。未来数十年,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对石化产品的需求将呈现持续旺盛的态势。在此背景下,石化行业对未来石油需求变化的影响将比汽车、卡车和航空业的作用更大,其将成为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最强劲驱动力:到2030年,石化产业将占全球石油新增需求的1/3以上,到2050年则将接近一半。报告全面评述了全球石化行业的现状和石化产品需求增长对全球能源需求的影响,提出了加速石化行业低碳转型的方案。报告要点如下: 1、全球经济高度依赖石化产品 石化产品及其衍生产品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如塑料、化肥、包装材料、服装材料、洗涤剂和轮胎等,其对经济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石化产品还是现代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叶片、电池、建筑保温材料和电动汽车零件中都少不了石化产品的支持。 石化产品是全球能源体系的一大组成部分,其对能源系统的重要性还在继续上升。自2000年以来,全球对塑料的需求几乎翻了一倍,目前已超过了对其他大宗材料(如钢铁、铝或水泥)的需求。1970年以来,全球塑料产量增长10倍以上,氨产量增长了3~7倍。与美国、欧洲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塑料和化肥的人均消费量分别为前者的1/20和1/10,意味着全球石化产品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石化行业原料的能源资源消耗问题被忽视。石化行业中能源资源以两种方式被消耗:(1)作为生产石化产品的原料;(2)提供石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能量。各类石化产品原材料中有90%从石油和天然气中获取,其余10%则从煤炭和生物质获取。每年消耗超过5亿吨油当量的化石燃料原料生产近10亿吨化学品,用于制造石化基础原料以最终合成石化产品的化石燃料约占石化行业总能源消耗的一半。 2、石化产业已成为石油消费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因素,且其需求将进一步增长 石化产业日益增加的重要性是全球能源系统争论中的关键盲点之一。尽管重要性与日俱增,但石化产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其受到的关注度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石化产业正迅速成为全球石油消费的最大推动力。当前,石化产业分别占全球石油和天然气需求总量的14%和8%,其中化学原料占了大部分(图1)。到2030年,石化行业将占全球石油新增需求的1/3以上,到2050年则将达到近50%,超过卡车、航空和航运,届时其对石油的消费量将增加约700万桶/日。与此同时,在燃油经济性改善、公共交通普及、替代燃料和电气化的共同作用下,当前石油需求的主要相关领域的重要性将会减弱,尤其是乘用车。从现在到2030年,石化产业还将再消耗56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相当于加拿大目前天然气消费量的一半左右。 图1 不同行业占全球石油总需求的份额(2017年、2030年和2050年) 中国和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短期内产能增加最多,长期增长则主要来自亚洲和中东地区。预计到2025年,美国在全球蒸汽裂解乙烯市场的份额将从2017年的20%增长至22%。与中东一样,美国因其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而得以获得低价乙烷,从而在石化原料方面拥有优势。这一优势使美国与中东占据了中短期内以乙烷为原料的石化产品的最大出口份额。中国的煤基甲醇制烯烃产能在2017年至2025年间将增长近一倍,为其庞大的国内制造业提供原料。从长期上看,亚洲和中东在高价值化学品市场上的份额将各增加10个百分点,而欧洲和美国的市场份额将会减少。到2050年,印度、东南亚和中东总共将占全球氨产量的30%左右。 持续增长的全球经济、人口数量和技术发展意味着对石化产品的需求将日益增长。以欧洲、日本和韩国为代表,虽然石化产品回收力度大幅上升,且采取了很多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的措施,但就目前来看,这些努力将被发展中经济体在塑料消费(和处理)方面迅速增长的份额所抵消。难以找到替代品是导致石化产品整体需求增长强劲的另一个因素。 3、石化和油气行业格局正发生变化 化学原料供应格局新变化加剧了全球石化行业的竞争。在经历了二十年的停滞和衰退后,美国因页岩气革命而实现了石化生产低成本,重获行业领头羊地位。目前,美国乙烷制石化产品产能约占全世界的40%。以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为代表的中东地区新上马了一批项目,在关键的石化产业上始终保持了最低的生产成本。中国和欧洲分别约占全球以石脑油为基础的高价值化学品产能的四分之一,但在需更轻型原料的产业方面,由于原料供给有限产能较小。中国的煤化工产业目前已实现稳定的技术进步。印度产能将在仅占全球产能4%的基础上大幅上升,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需求。 石油公司正寻求石化产业链的整合。在汽油需求增长放缓、化学品增长前景强劲且利润可观的背景下,石油公司正进一步加强与石化市场的联系。尽管仍有挑战性,新兴的原油直接制化学品工艺将可能代替传统的炼化技术。例如,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最近宣布了一项大型原油制化学品项目,预计将日处理40万桶原油,其规模为全球目前唯一的新加坡原油制化学品项目的五倍。 4、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和处理会造成环境负担 石化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处置带来了各种气候、空气质量和水污染方面的挑战,需要加以解决。尽管石化产品带来的益处良多,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各种对可持续能源系统至关重要的尖端清洁技术中,石化衍生品的生产、使用和处理仍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挑战,尤其是环境问题。 虽然化工行业的能源消耗量接近钢铁和水泥行业能源消耗量之和,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小于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化工行业的排放量达15亿吨,是工业部门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18%,相当于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5%,但仍低于钢铁、水泥等重工业,原因在于:(1)化工行业比其他重工业消耗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气,而后者通常更依赖煤炭;(2)石化原料所含的碳多被保留在成品(如塑料)中,仅在产品燃烧或分解时才会被释放。 5、清洁技术情景(CTS)是石化产业低碳转型可行的解决方案 CTS为石化产业提供了一条宏伟但切实可行的途径,在这一情景中,环境影响将全面降低。在CTS中,到2050年初级化工生产排放的空气污染物将减少近90%,水需求则将比不施行CTS的基准情景低近30%。另外,CTS强调改善废弃物管理、加大回收力度,这将有助于减少每年流入全球海洋的1000万吨塑料废弃物,实现到2050年累计海洋塑料废弃物量比基准情景减半的目标。 图2 CTS中不同措施导致的2017-2050年累计二氧化碳减排占比 到2050年,加强塑料回收再利用所累积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将相当于目前化工行业年排放量的一半左右。在CTS中,到2050年塑料废弃物的全球平均收集率将增加近三倍。与当前趋势相比,将使再生塑料的产量增加,并累计减少约5%的高价值化学品需求。要实现这一结果,在技术上有很大挑战,需要发达经济体将平均收集率提升至最佳实践水平,新兴经济体收集率则需达到当前的最高水平。 石化行业的清洁转型主要依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以及催化工艺和天然气替代煤炭。由于经济效益相对较高,CCUS技术在石化行业规模化减排方案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用新技术替代传统的催化工艺可为单位产量减少超过15%的能源消耗;在氨和甲醇的生产过程中以天然气替代煤炭,尤其是在中国,可同时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排放量和能源强度。在基于电力和生物质的工艺方面,尽管投资成本在下降,但对这些清洁能源载体的高需求带来的高价格使得这些工艺在大多数地区无法在成本上与其他工艺竞争。 CTS中石化原料所需的轻质油产品份额激增可能对炼油业造成挑战。至2050年,与塑料消费相关的石油需求将超过公路客运交通的需求。这将对炼油行业有重大影响,后者当前的工艺主要针对生产重油和轻油产品。由于致密油更易制成轻质油产品,预计美国致密油产量增长将有助于应对这一挑战。然而,其贡献是否长期可持续则将取决于资源基础、技术和市场条件。 报告最后就建立一个更可持续和更有效率的石化工业,为各国政府、石化工业界和其他主要利益相关方提出了十条战略性建议: 生产方面: •持续资助石化行业低碳绿色生产技术研发,并限制相关风险。 •通过公私合作框架建立和扩展工厂级基准计划,并通过财政措施加以激励。 •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包括避免不对称区域定价压力的影响,以及有针对性的支持以在必要时刺激创建初始利基市场。 •通过开发和应用空气污染控制技术、燃料替代和改善燃料质量,使工业能够满足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如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燃料和原料价格应体现实际市场价值,确保促进清洁能源的燃料补贴能精准指向,且不会阻碍向替代化学原料的转变。 使用与处理方面: •减少对一次性塑料的依赖(具有不可替代功能一次性塑料除外),包括引入用于可重复使用产品(如饮料容器)或财政工具(如税收中性塑料消费税,其收益用于防止和减轻塑料污染)的存-退系统。 •改善世界各地废弃物管理实践,既增加回收利用又大幅减少塑料废物的泄漏。例如,禁止所有可回收垃圾填埋或征收处理税,并从源头改善可回收物分类和收集。 •提高消费者对回收消费品的多重益处、废物管理不善导致的环境问题和最有效的政策干预措施的认识。 •激励化学品生产商采用优化材料使用、重复使用和促进闭环回收的设计。 •将生产者责任从生产扩展到化学产品使用和处置等方面,例如通过罚款系统来惩罚材料的有限回收和使废物分离复杂化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