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土壤研究所在高环多环芳烃生物降解研究中取得进展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9-14
  • 时间: 2017-07-04 编辑: 打印 大 中 小 关闭.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是具有“ 三致效应” 的有机污染物,其疏水性强,在环境中不易生物降解而持久性残留。我国是PAHs 排放大国,据估算年排放量超10 万吨,且逐年上升。发展和推进PAHs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对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高环PAHs (≥4 环)是该类污染物的修复重点,其中苯并[a] 芘因高致癌性更受公众关注。然而,目前针对该污染物的降解生物资源相对十分匮乏。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微生物团队曾军助理研究员和林先贵研究员(通讯作者)等针对苯并[a] 芘,采用克隆表达技术从PAHs 降解菌分枝杆菌中获取了能够转化该污染物的环羟基化双加氧酶,该研究通过分子模拟方法解析了该酶蛋白结构与PAHs 催化性能的关系。结果发现,该环羟基化双加氧酶具有相对更大的催化活性口袋用以容纳高环PAHs ,同时其活性位点与苯并[a] 芘的结合能相对较低,利于更好的发挥催化作用。本研究首次提出酶- 底物的分子结合能影响环羟基化双加氧酶对高环PAHs 的转化,该结合能可作为高环PAHs 转化酶资源的挖掘提供参考指标。同时,研究扩充了高环PAHs 转化功能酶,为发展和推进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提供重要技术支撑。该研究结果发表在Chemosphere 上。

相关报告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自然微生物组降解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土壤自然微生物组具有高度的结构复杂性、代谢多样性和抗环境干扰性,因而它具有迅速调节自身结构来响应和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实现单一菌株难以完成或无法完成的环境功能。土壤自然微生物组是环境生物修复的重要资源,它能够直接参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如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因此,如何挖掘土壤自然微生物组的环境修复功能,是当前生物修复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滕应课题组最新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上的论文提出了基于土壤自然微生物群落构建复合微生物组的生物修复策略,可用于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该研究将环境功能强(芘降解能力)的水稻土自然微生物群落引入到功能较弱的红壤中,使不同微生物成员相互接触,通过直接或间接生物信息交流,构建出新的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包括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环境之间),从而形成稳态的土壤自然复合微生物组,并显著促进土壤中多环芳烃芘的生物降解。研究结果为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吴晓燕 摘编自http://www.cas.cn/syky/201807/t20180705_4657249.shtml 原文标题:南京土壤所在多环芳烃污染土壤自然复合微生物组降解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 《“组学”深入开展以改良绿色生物修复技术为目标的多环芳烃降解的研究》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5-09-24
    • 法国雷恩第一大学这篇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微生物和植物对多环芳烃(PAHs)生物转化问题。大多数关于多环芳烃降解的研究只关注植物或微生物,把两者分开来研究,而这篇综述强调植物和它们根际微生物群落的交互作用。事实上,植物根系分泌根系分泌物,其中包含了营养丰富的、多信号的分子,这些分子能够影响到细菌和真菌群落。这些群落的复杂交互作用在高分子量多环芳烃和其他复杂分子的降解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讨论了新兴的综合方法,如(元-)基因组学、(元-)转录组学、(元-)代谢组学和(元-)蛋白质组学,着重强调了在单物种和群体层次的“组学”途径在破译多环芳烃降解的分子机制。这些知识为复杂生态系统中有机分子的降解研究打开了新篇章,将有助于建立基于植物和微生物群落交互作用的、革新的净化战略。文章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DOI: 10.1021/acs.est.5b0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