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放大镜】中国农业大学张辉,郭顺堂Food chemistry发文:揭示大豆分离蛋白粉体在储藏过程中的劣化机制》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5-10-15
  • 近日在《 Food chemistry 》期刊发表文章: Powder-level mechanisms of soy protein isolate functional deterioration during storage: The interplay of aggreg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研究系统揭示了大豆分离蛋白在贮藏过程中功能特性下降的机制,为食品企业延缓植物蛋白粉体衰变、减少产品损失提供了新思路。 大豆分离蛋白(SPI)因其优良的功能性质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基食品,但在贮藏与流通环节常出现结块、溶解性降低和功能衰退等问题。本研究以商业SPI为对象,揭示了其在贮藏过程中粉体聚集与分子氧化之间的协同劣变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经四周贮藏后,SPI的溶解度下降达42.1%,凝胶性与乳化性也显著减弱。粉体表面自由能降低导致润湿性变差,促使颗粒间发生团聚,从而对水分子构成物理屏障,严重影响了粉体的分散性能。固体13C NMR和XPS进一步表明,SPI在贮藏后蛋白质侧链构象发生改变、羰基含量上升,而肽链主干结构仍保持基本完整,说明氧化反应主要作用于侧链并引起局部结构松弛。综上所述,粉体层面的团聚行为与分子层面的氧化损伤共同加剧了SPI在贮藏过程中的功能劣化。该研究为理解植物蛋白粉体的贮藏不稳定性提供了新的机理解释,也为改善其贮藏稳定性和实际应用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讯作者:郭顺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第一作者:张辉,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该研究得到了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2022CXGCO1060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D21001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2228)的资助。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商业化大豆分离蛋白(SPI)为模型体系,系统探究其在贮藏后的多尺度结构演变与功能衰变规律。综合运用激光衍射粒度仪、表面能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解析粉体宏观物理特性;采用羰基与巯基定量分析评估氧化损伤程度;并借助固态13C核磁共振与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光谱技术,深入剖析蛋白质内部结构与表面组成元素的变化。 研究结果 贮藏实验表明,SPI的功能特性显著衰退:溶解度由56.47%降至27.18%(p< 0.05),其凝胶形成能力与乳化稳定性亦同步劣化。在粉体特性方面,平均粒径由41.34±2.42 μm增至53.38±4.50 μm,D10、D50和D90的同步增大表明颗粒在各粒径范围内均发生聚集。接触角测定表明,粉体表面自由能由47.66±0.81 mJ/m2显著降低至40.40±0.26 mJ/m2,说明贮藏导致粉体润湿性减弱。元素组成分析结果进一步揭示了表面化学特性的改变:C含量下降,N和O含量升高,表明蛋白结构发生重排,极性基团暴露减少,与润湿性下降形成对应。在化学修饰层面上,蛋白质出现严重氧化修饰,羰基含量升高183%,总巯基减少37.3%。固态13C NMR显示C=O信号面积增大及链碳原子强度变化,结合XPS中C–C/C=C与O–C信号的改变,共同证明氧化主要发生于氨基酸侧链,导致局部构象松弛并改变表面化学性质。 研究结论 本研究从宏观粉体特性与蛋白结构变化的双角度揭示了SPI贮藏劣化的协同机制。在宏观层面,粉体表面自由能下降诱导颗粒团聚,形成致密堆积的物理屏障,阻碍水分子渗透与扩散;在分子层面,氧化修饰破坏侧链构象完整性,打破疏水/亲水平衡并增强分子间相互作用。这两类过程并非独立,而是相互促进:分子氧化加速粉体团聚,而团聚造成的局部闭塞效应又强化了微环境中的氧化反应,最终导致SPI功能特性协同、加速衰退。本研究拓展了植物蛋白贮藏稳定性的理解框架,并为其品质保持与应用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5.146513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DQxNjM3MQ==&mid=2247630668&idx=3&sn=6f994b40baf9faca10c0ed76d6c51c7e
相关报告
  • 《【食品放大镜】南京农大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张充教授团队在《Food Bioscienc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蛋白质谷氨酰胺酶助力豆粕蛋白粉功能提升》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9-08
    • 南京农大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张充教授团队在《Food Bioscienc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蛋白质谷氨酰胺酶助力豆粕蛋白粉功能提升 近期,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张充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 Food Bioscience 》 (JCR 一区 , IF = 5.9) 发表题目为 “High-level Production of Protein Glutaminase from ChryseobacteriumProteolyticu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hancing the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Dried Soybean Meal Protein Powder” 的研究性论文。本文第一作者为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张凯,张充教授为通讯作者。文章通过 RSM-ANN-GA 策略显著提高蛋白谷氨酰胺酶产量,并应用于豆粕蛋白粉改性。结果表明,酶处理有效改善溶解性、分散性、抗氧化性和消化率,优化后产品风味更佳、色泽更亮且营养保持稳定,为植物蛋白粉高值化利用提供了可推广的绿色工艺。 研究背景 全球大豆产量持续增长,豆粕蛋白含量高,却多用作饲料,造成资源浪费。将其制成蛋白粉,既能增值又具经济效益。工业常用喷雾干燥虽成本低,但高温易致蛋白聚集,降低溶解性与分散性。蛋白谷氨酰胺酶(PG)可将谷氨酰胺残基转化为谷氨酸,有效改善蛋白功能,已应用于多种植物蛋白。然而,PG产量偏低,限制了产业化。氮源优化对产酶至关重要,传统响应面法(RSM)虽常用于工艺优化,但对复杂体系预测有限,人工神经网络(ANN)结合遗传算法(GA)则能实现更高精度和效率。RSM-ANN-GA联合策略有望突破产酶瓶颈,为豆粕蛋白高值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利用响应面法(RSM)与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ANN-GA)联合优化了蛋白质谷氨酰胺酶(PG)的发酵培养基。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均具备良好可靠性,其中ANN-GA效果更优,使PG酶活达到7.590 U/mL,较优化前提升63.37%,为摇瓶条件下最高报道水平。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喷雾干燥工艺,使豆粕蛋白粉(DSMP)收率提升至29.71%。功能性评价显示,随着脱酰胺度(DD)的增加,DSMP的溶解性、分散性及抗氧化能力显著增强,多项指标优于商业大豆蛋白粉(CSPP)。在DD为55%时,DSMP的体外消化率与CSPP相当,同时展现更强的鲜味并降低苦味和涩味。色差分析表明,PG处理改善了粉体亮度与外观品质;营养与氨基酸组成则基本保持稳定,且有利于提升蛋白功能特性。 综上, PG 酶改性不仅有效缓解喷雾干燥引起的热聚集,还在营养、功能、感官及视觉等方面全面提升了豆粕蛋白粉品质。本研究建立了高产 PG 的可行路径,并验证了其在植物蛋白高值化利用中的潜力。未来,该工艺有望推广至更多植物蛋白资源,推动绿色、低成本、功能化蛋白粉的产业化生产,为食品工业应用提供新方向。 图文赏析 图1 图文摘要 图2. PG活性的优化。a-c为赖氨酸、酪氨酸和亮氨酸添加水平对PG活性的影响;d-i为响应面法(RSM)的三维图。根据方差分析(ANOVA),星号表示对照组与实验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图3. 神经网络耦合遗传算法增强PG活性。a:神经网络拓扑结构;b:神经网络拟合模型的回归图;c:由遗传算法确定的PG活性最优值。 图4. 喷雾干燥工艺优化。a-e分别表示物料浓度、麦芽糊精浓度、进料流速、进料温度和风机强度对DSMP粉末产率的影响。 图5. 不同DD条件下CSPP与DSMP特性对比。a:体外消化率与分散性;b:抗氧化活性;c:溶解度 图6. 不同DD条件下CSPP与DSMP的风味对比。a:电子舌;b:电子鼻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fbio.2025.107528 作者简介 张充,生物技术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生物工程系系主任,食品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方向负责人,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者——学术新秀”,泰州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长期从事食品酶学与合成生物学、农产品资源高值化利用领域的研究。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Food Hydrocolloids 、 Carbohydrate Polymers 、 Bioresource Technology 等食品生物技术领域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 10 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企业横向课题 10 余项。曾任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客座编辑,以及 Food Chemistry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 、 LWT-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等期刊审稿人。主要研究成果:( 1 )挖掘并改造获得新型蛋白质谷氨酰胺酶( PG )、谷氨酰胺转氨酶( TG) 、漆酶等核心食品酶品种;( 2 )结合分子生物技术与理化育种技术,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链霉菌、醋酸杆菌、金黄杆菌、食品级大肠杆菌等核心微生物菌种;( 3 )建立新型生物催化技术体系,以农产品加工副产物为原料,创制功能蛋白质、活性肽、细菌纤维素等新资源食品原料。
  • 《【食品放大镜】云南农业大学马啸教授团队揭示牛肝菌多糖对结肠炎保护作用机制》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7-17
    • 云南农业大学马啸教授研究团队近期在中国科学院 1 区 Top 期刊《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影响因子 7.4 )上在线发表题为 “Integration of metabolomics and gut microbiome to analys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Boletus aereus polysaccharide against LPS-induced colitis” ,关于牛肝菌多糖对结肠炎保护作用的研究成果。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明,马啸教授等为通讯作者。该研究从 “ 牛肝菌多糖-肠道微生态-宿主代谢 ” 关联视角,为云南特色野生菌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炎症性肠病的膳食干预功能食品创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背景 炎症性肠病(IBD)属于顽固性病患,患者常出现腹泻、腹痛、体重下降,严重时还会引发肠纤维化与瘘管。随着饮食结构西化和人口老龄化,我国IBD发病率正快速上升,但现有药物价格高昂且副作用多。云南牛肝菌自古被当地人视为珍贵食材,云南农业大学马啸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发现,牛肝菌多糖(BAP)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免疫调节活性,于是进一步通过小鼠结肠炎模型,结合代谢组学和肠道微生态学,系统验证BAP的“护肠密码”。 为探究 BAP 在肠道中的免疫调节机制,本研究构建了 LPS 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并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生化分析解析了牛肝菌提取物对 LPS 诱导的大鼠肠道炎症的预防机制。同时,结合代谢组学和肠道微生物组学分析免疫调节机制。研究发现 BAP 有效降低小鼠血清中促炎因子 IL-6 和 TNF-α 的水平,提高抗炎因子 IL-10 的水平, BAP 抑制结肠组织中 TLR4/NF-?B/MAPK 炎症信号通路的表达,抑制炎性囊泡 NRLP3 的表达,促进 NRF2/HO-1 信号通路的表达, 并升高 SOD 、 T-AOC 和 T-AOC 水平。 BAP 降低 TGF/Smad 信号通路的表达,降低纤维化因子 I 型胶原 III α-SMA 的表达。结果表明, BAP 可能通过抑制 TLR4/NF-?B/MAPK 信号通路发挥免疫调节功能,并通过促进 NRF2/HO-1 信号通路的表达增强抗氧化应激能力。 BAP 改变了 LPS 诱导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此外, Spearman 相关系数显示血清酪氨酸代谢途径与肠道菌群种类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物的变化可能部分解释了 BAP 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综上所述, BAP 可能在多个层面参与结肠炎疾病的预防,也为开发牛肝菌作为肠病辅助功能性食用食品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结论与展望 研究团队证实了BAP通过抑制TLR4/NF-κB/MAPK炎症通路、激活Nrf2/HO-1抗氧化轴、阻断TGF-β/Smad纤维化信号,实现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的“一站式”保护的三重机制。BAP通过肠-菌-血轴重塑肠道微生态,提高丁酸产生菌(Lachnospiraceae等)丰度,降低F/B比值;同时通过色氨酸、酪氨酸等11条血液代谢通路,恢复全身代谢稳态。作为传统食用菌,牛肝菌来源的BAP安全性良好,可直接作为开发为“功能性食品”或辅助疗法的材料。 未来,团队将推进 BAP 的研究,为云南特色野生菌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功能食品创制提供科学依据,为 IBD 的膳食干预提供天然、安全的候选方案。 部分图文赏析 膳食中的BAP可减轻LP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 BAP能减轻LPS对小鼠肠黏膜层中黏蛋白MUC2和闭合蛋白的损伤 BAP可降低LPS诱导的小鼠结肠组织中TLR4/NF-κB/MAPK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 BAP调节脂多糖(LPS)处理小鼠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组成  原文链接 https://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26599/FSHW.2025.9250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