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CD:改革全球粮食体系 扭转土地退化趋势》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10-10
  • 8月13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公布了全球21位顶尖科学家提出的利用粮食系统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的方法。研究强调,一是通过可持续土地管理实践恢复50%的退化土地,包括支持小农户种植,利用税费优惠奖励可持续农业从业者,严格食品标签,充分利用土地相关数据。二是减少75%的食物浪费,包括防止生产过剩,禁止拒绝销售外观稍差的农产品,鼓励食品捐赠和临期食品优惠,推广减少家庭垃圾的宣传以及支持发展中国家改善农产品销售和运输。三是整合陆地与海洋食物系统,充分利用来源可持续的海鲜和海藻衍生品,释放农田压力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原文来源:https://www.unccd.int/news-stories/press-releases/overhaul-global-food-systems-avert-worsening-land-crisis
相关报告
  • 《科学家提出用“食物系统革命”扭转全球土地退化曲线》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8-28
    • 在地球三分之一的无冰陆地已被农田占据、且仍在加速退化的危急时刻,8月13日刊发于《自然》期刊的一篇重磅论文给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解决方案——用“全球食物系统革命”一次性遏制土地流失、恢复生态和减缓气候变化。 这篇题为《扭转土地退化曲线以实现全球环境目标》的研究,由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Fernando T. Maestre教授领衔,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等21位国际科学家共同完成。 “如果说前不久科学家们提出的“自然关系指数”(NRI)回答的是‘如何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那么这篇论文将告诉我们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傅伯杰告诉《中国科学报》,“我们首次把食物系统、海洋系统和土地系统放在同一框架下,计算出‘节约土地+恢复退化土地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明确路径。” “通过三大抓手,恢复50%已退化土地、减少75%食物浪费、以可持续海产品大规模替代不可持续红肉,可在2050年前累计腾退或恢复约4350万平方公里土地,并每年减排132.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土地恢复必须让‘土地上的人’成为主角,包括6.08亿小农户、土著居民和妇女。为此,论文呼吁将农业补贴从大型工业化农场转向可持续小农户,建立土地低影响奖励,推广环境标签,并确保公平市场准入。” 据悉,《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197个缔约方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举行的最近一次缔约方会议(COP16)上,已经通过了一项关于避免、减少和扭转农业用地土地和土壤退化的决定。 “这篇论文提出了一套大胆的、综合的行动,以共同解决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问题,并为到2050年实施这些措施提供了明确的途径。” 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Fernando T. Maestre说。 今天,地球上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于种植粮食,养活了全球80多亿人口。然而,现代农业实践、森林砍伐和过度使用正在使土壤退化、水污染和生态系统服务降低。仅粮食生产就造成了全球近20%的温室气体排放。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首席科学家,论文合作者Barron J. Orr表示:“我们需要采取行动,为了确保繁荣的未来并保护土地,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的耕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我们与自然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现在是进行土地可持续管理的时候了,把土地当作一个活生生的盟友来照顾,而不是当作一种可供剥削的资源。” 研究团队呼吁联合国的三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围绕共同的土地和食物系统目标团结起来,鼓励交流最先进的知识,跟踪进展并将科学简化为更有效的政策,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加快实际行动。 傅伯杰指出,只有让食物系统、生态系统管理与区域发展目标协同,才能真正扭转土地退化曲线。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365-5
  • 《深化体制改革保障粮食安全》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xinning
    • 发布时间:2014-11-26
    •     “我国农业面临着许多复杂问题,但必须从实际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认真研究解决。”11月22日,在出席“中国经济安全论坛”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60周年院庆时,人大校友——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我国粮食连续增产,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复杂深刻的问题,需要审慎研究随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问题、新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60周年院庆以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第五届“中国经济安全论坛”的形式开展。论坛把“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及对策”作为主题。陈锡文在论坛上指出,国际粮食价格的“天花板效应”和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地板效应”将使得采用农业补贴的政策性手段保障粮食安全的空间被持续压缩,压力会越来越大。此外,环境生态恶化、农业劳动力持续减少以及经济新常态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都构成了对粮食安全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陈锡文认为要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市场调节作用,同时要在补贴的方式上,充分考虑土地流转因素的影响,进行更明确的界定和细致的规定,以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和农业科研的激励机制改革。     本届论坛议题包括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及挑战、粮食价格形成与调控机制以及粮食安全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土地流转和国际农产品贸易等重大议题背景下的战略选择。除陈锡文外,人大农经系78级校友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三农”发展组组长顾益康也在大会作了主报告,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围绕以上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论坛期间同时举办了首届“中国农业产经30人论坛”暨中国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论坛和第二届北京青年农经学者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自1954年建立原农业经济系以来,一直都是全国综合性大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农”问题研究学系,培养了大批“三农”人才,为国家“三农”发展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