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守玺委员:让撂荒地变良田,照片里的“麦田密码”》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3-12
  • 3月4日的北京春意盎然。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农业大学教授柴守玺精神抖擞地步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会场。这位刚从陇中旱塬试验田赶来的农业科学家,身上还带着西北大地的泥土气息,心中仍牵挂着几亩快要返青的小麦。

    见到记者,柴守玺从口袋中取出一沓照片。其中一张是陇中旱塬的麦浪在阳光下翻滚,秸秆将土地分割成一张深褐色与浅金色相间的“条纹地毯”。另一张照片中,两垄麦田景象则迥然不同:左侧覆盖着秸秆带的田块湿润黝黑,麦穗饱满得几乎压弯茎秆;右侧干裂的黄土地上,麦秆低伏、穗粒稀疏。

    “这是小麦秸秆带状覆盖还田绿色生产技术的实景记录。”柴守玺笑着告诉记者,他希望国家能大力支持和推广这项技术,并将这一想法带上了今年的两会。

    “我国粮食产量在高产基础上再高产的难度逐年增加,向广大中低产田区‘要粮’潜力很大。”柴守玺说,我国西北地区地域辽阔,中低产田比例高,且水热不足,温度对西北寒旱地区作物生长影响很大。如何在西北寒旱地区实现粮食增产,是他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的问题。过去,不少农民通过覆盖地膜的方式达到提高地温、保墒和增产目的。但残留的地膜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因此亟待发展新的覆盖技术。

    柴守玺首先想到的是农村大量闲置的玉米秸秆。他认为,通过利用大量富余秸秆资源,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水、热、肥的环境。自2012年起,他开始带领科研团队用玉米秸秆进行覆盖试验种植。

    最初,柴守玺和团队采取秸秆全地面覆盖的方式,却出现了出苗率低,甚至不出苗的情况。经过仔细研究,科研团队发现这会使前期地温降幅过大,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科研团队不断试验,最终发现用旱地秸秆带状覆盖法,即局部覆盖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将麦田分为覆盖带和种植带,种的地方不覆盖,覆盖的地方不种。方法改良后,麦苗长得又高又好,秆青叶绿,麦穗饱满。”柴守玺指着其中一张照片对记者说,采取旱地秸秆带状覆盖法的田地比未采取此方法的增产13%以上,同时还能实现生态环保、节本养地。

    在柴守玺看来,让撂荒土地变良田,要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技。而他最大的希望,就是继续深化这项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其适用性和增产增收效果,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向记者说完,柴守玺将照片收回口袋。而他,也将带着这份对农业的热爱和对技术的执着,继续前行在农业绿色发展的道路上。

  • 原文来源: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3/539788.shtm
相关报告
  • 《土地抛荒现象调查:荒废的良田在哭诉》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8-07-04
    • 一片片昔日的良田,征收后或以租代征后却久久不见使用;一块块耕地上建起了围墙和厂房,却又长期不开工生产……这令众多失去耕地的农民深感不解和痛心。一连10多天,经对睢宁、灌南、灌云、丹徒等地实址调查,记者不禁感到:城市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合理占用一部分耕地,但也要重视防止盲目和过度征收、圈占耕地,致使土地抛荒、闲置。   世界粮食告急,我国的粮食安全也不容乐观。江苏省是全国重要的粮油产区,粮油是否丰收,事关稳定与发展。倍加珍惜耕地、减少耕地浪费刻不容缓。
  • 《探寻零碳园区的“绿色密码”》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11
    • ◎中国经济信息社记者 王钊 董道勇 余蕊 在江苏盐城大丰港零碳产业园,企业通过绿电专线获取新能源电力,生产的带有“零碳标签”的外贸产品畅销海外……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蒙苏经济开发区零碳产业园,企业利用来自风、光的绿色电力生产光伏、锂电池等新能源产品,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纳在这里形成闭环…… 作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先锋,我国多地建设的零碳园区借助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手段,让园区内碳排放达到“近零”水平,并为最终实现“净零”碳排放奠定良好基础。 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全国两会期间,记者采访多位代表委员和业内人士,听他们讲述零碳园区的“绿色密码”。 如何提升产品“绿色竞争力” 废水循环利用率达95%,企业绿电直接使用比例接近70%……在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内,光伏、锂电、储能等零碳产业蓬勃发展,零碳工厂、零碳建筑、零碳市政工程和零碳交通等场景加速落地。 “在建设零碳园区过程中,我们摸索把建设零碳产业园同发展储能和光伏等新能源装备产业相结合,依托鄂尔多斯丰富的风、光资源,实现新能源就地转化和装备产业升级。”鄂尔多斯蒙苏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发展和招商局局长何宏治认为,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将绿色资源优势转变为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势的做法,是西部能源富集地区发展绿色能源经济、实现产业升级的具体实践。 在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区内,鄂尔多斯电池超级工厂可实现100%绿电生产。远景能源鄂尔多斯基地副总经理孙强介绍说,公司10.5吉瓦时(GWh)电芯产能,每年可生产超1000万颗储能电池产品,全部充满电可以支持超4000个家庭1年的日常用电。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昆仑互联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怀平认为,零碳园区的建设有助于推动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升相关产品“绿色竞争力”,展现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比如我所在的江苏盐城,就积极探索‘绿电+氢能’‘绿电+冷能’等模式,加快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刘怀平说。 近年来,依托资源禀赋等优势,盐城积极探索不同模式下“绿电+”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路径。其中,射阳港零碳产业园以“绿电+新型电力系统”为特色,大丰港零碳产业园以“绿电+氢能”为特色,滨海港零碳产业园以“绿电+冷能”为特色,三家园区在相同赛道上避免同质化竞争,瞄准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发力,为全国建立一批零碳园区贡献了不同样本。 “盐城零碳园区建设的重点是实现园区内能源、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近零’碳排放和绿色低碳产业的规模发展,打造符合国内外绿色经贸规则的产业集聚新高地。”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委书记周斌表示,建设零碳园区,盐城有资源基础,更有广阔空间。通过推动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应用,盐城致力于打造绿色低碳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样板。 如何助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据了解,工业园区对区域内工业总产值的贡献日益加大,而园区的生产活动往往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源头。当前,我国能耗双控加速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如果能在工业园区率先完成碳达峰碳中和,就相当于啃下了“最硬的骨头”。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研究室主任阳平坚表示,工业园区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零碳园区建设有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一些政策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有关平台建设,都可以从零碳园区先行先试。 在安徽合肥阳光电源零碳产业园内,一排排屋面分布式光伏系统格外引人注目。在这里,借助“能碳”数字化系统实时监测、智慧管理和优化控制,光伏系统每年发电超600万千瓦时,园区计划到2028年电力消耗全部来自可再生能源。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阳光产业园选择了多样化清洁能源供给方案,构建光伏、储能、充电桩等相互补充的可再生能源系统。”阳光慧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文闻表示,依托“能碳”数字化系统,阳光产业园力求在能源供给经济性和低碳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超过70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破题零碳园区建设。江苏苏州工业园区依托“能碳”管理平台进行全景式综合管理,为碳普惠、碳交易等奠定基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采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特别是海上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结构优化,进一步探索化工园区的绿色转型路径。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秘书处主任宋雨燕表示,产业园区是一个具备较大优势的资源能源整合体,这种优势可以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园区可以充分利用光能、风能、氢能等各类新能源,同时,园内的工业企业能够就地消纳绿色电力,加速构建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这些做法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中发挥了‘小而美’的试点示范作用。”宋雨燕说。 如何成为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作为技术、理念和制度创新的复合体,零碳园区近年来不断推动新能源、智能电网、新型储能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吸引创新要素集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碳达峰碳中和推进处处长王浩表示,建设零碳园区,要坚持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协同推进,发展“绿电直供”模式,使园区从源头具备“近零碳”能力。一方面,支持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深度脱碳;另一方面,依托零碳园区探索“以绿制绿”“以绿智算”新模式,助力绿色低碳产业及算力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刘怀平认为,未来零碳园区建设从规划到能源供应、建筑建造、交通运输、产业布局,每个环节都要深度脱碳,真正做到“净零”排放。随着零碳园区建设加速推进,将催生一系列新的市场需求,比如碳资产管理、碳交易、能源审计、绿色金融等服务。 “零碳园区建设将为低碳技术、智能电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应用提供重要场景,推动绿色技术研发、试验和推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碳达峰碳中和协同推进中心)主任张英健预计,零碳园区将催生一批兼具投资能力、技术能力和运营能力的绿色综合服务商。 “零碳园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但建设不能操之过急,还是要实事求是。”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刘锐说,“零碳园区的建设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方向明确之后,最好是先行试点,等试点完善以后再推开。” 王浩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零碳园区建设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完善支持政策、强化要素保障,按照“谋划一批,推进一批,运行一批”的工作原则,梯次有序推进,支持有条件地区建设一批零碳园区,将零碳园区打造成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